■ 丹阳市云阳幼儿园 彭解华 张川霞
温暖与爱的班级人文氛围创设的重要性已经是绝大多数幼儿教师的基本常识,可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我和身边的同事们也会走入一个怪圈,以为“爱真的能战胜一切”,而常常忽略“过度暖爱”背后的教育滞后性;事实上,“冷眼旁观”的“冷爱”背后也深藏着巨大的教育艺术。
轩成(本案例和以下案例中的名字皆为化名)小班开学初已经哭了两个月。入园的时候哭得最凶,而且总进班就要喝水,喝完常常又把早晨刚吃下去的早饭全吐出来,面对吐出来的食物他又异常冷静,主动喊保育老师帮忙清理,自己也知道漱口,可是很快又悲伤起来。另一个特别伤心的时段就是下午点心后,他就开始哭着要外公外婆了。轩成的外公也是经常和我们打招呼说:“孩子从出生就在家里,基本不出去玩,也不怎么离家,和家人分离肯定有困难,希望老师特别关注点!”面对这样一个刚入园、适应有困难的孩子,我们首选的方案就是“多关心、多迁就、多安抚”,让他能在宽容和爱的环境里爱上幼儿园。于是,他基本可以很“自由”,想不参加活动就不参加,可以一个人在任何喜欢呆的地方;想不吃的食物我们就少给或不给,然后将他爱吃的多给点;想画画就画画,即使其他幼儿都在与老师集体活动等等,而且我们天天给个鼓励的小红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聊天分散注意力。然而,顺着他的意愿并没有让小家伙真正亲近我们,也并没有让他爱上小一班,依然悲伤得不得了。同时,我们还经常听邻班老师反映“看见好几次轩成在校门口被外公打着屁股进来”。怎么办呢?我们也困惑了,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早晨,轩成的外公气愤地拎着他冲进教室,指着我们就大声地说:“彭老师,以后请你们对他要一视同仁,不要让他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该出早操就得去,人家都活动他不去会孤立的;该吃饭就吃饭,老师不准喂,不能不吃的菜就不打;这样每样都和别人不一样,他永远都融入不了幼儿园生活。”“轩成爷爷您别生气……”我本想解释一下我的“良苦用心”,可是看着2个月还适应困难的轩成,我底气不足。
教育反思:仔细反思了轩成外公的话,我无法辩解我的初衷:怕严格地按“标准”执行更加让轩成排斥?事实上,我的“特事特办”并没有见到“疗效”,我们顺着他反而是“孤立”了他,他的口头拒绝或许只是情绪激动时的应激回应,而真正的本意是渴望融入集体,寻找到朋友。回忆一下,轩成什么时候最平静?那就是在老师深情并茂地讲故事或者快乐地弹钢琴学唱儿歌时,他总能抹去眼泪,专注地看着老师。或许外公的话才是问题的关键,他最了解自己的外孙,而且据我们了解轩成在家是非常有生活规律和家教的,外公是司法工作者,平时对孩子也是“爱得有要求”。虽然在初时让我们多多关注他,但并非让老师将他“特殊化”。或许我们的思路确实需要转变,而且显然轩成外公是支持我们对轩成的教育是有要求的,同时仔细阅读《指南》我们也发现在“社会适应”目标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中给成人的建议包含: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如: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其群体活动的经验;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中给成人的建议包含: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此后,我们改变了对待轩成的态度,把他当普通孩子一样看待,并不过多地安抚与替代,而是有安抚有要求:“你现在不想玩没关系,先和朋友们在一起,慢慢地你想玩了再开始好吗?”“现在是……时间,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选择你们喜欢的游戏,和在家时候一样,别担心,我们会和外公一样帮助你的。”当我们开始温和而明确地和轩成对话时,轩成的情绪突然转变很快,不再只哭不说,而是变得很健谈、思维特别清晰、很有自己的想法,能说会道的他渐渐快乐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最初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轩成外公的一番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甜甜蜜蜜的暖爱并不是放在所有孩子身上都适用。事实上,现在的幼儿并不缺爱,相反大量的爱反而禁锢了许多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胆小了,手懒了”,时间一长,生活自理能力弱了、运动能力退化了、意识品质缺乏了、认知能力也不宽泛了。所以我在偶然中开始尝试把暖爱放在心里,尝试着用“冷眼旁观”式的冷静的爱去为孩子搭建成长的支架。
保育老师口述中的小雨泽:小家伙生活自理能力和同龄人相比真的很弱啊,什么都不会,吃喝拉撒都得我来,饭一口一口喂,不喂不吃;如厕,我得帮他脱好裤子,扶着他蹲下去,再扶着他站起来,再帮着他拉裤子,问题是他还不会配合,身体一动不动,硬邦邦的,转下身都得我推着。班里有这样的孩子真是很累啊!有时候真“气”他,不想管他,少吃两口,露点肚子也没什么,但是想想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呢,你不管谁管,在幼儿园我们就是亲人,又恨又心疼!
每每谈到雨泽,保育老师都很激动,一边生气觉得孩子被家长教育得一点生活能力都没有,一边又舍不得“放任不管”。
幼儿园工作人员记忆中的雨泽:这个小家伙很叼的,那天你们都很忙,我帮忙替他换尿湿的裤子。开始的时候指望我,我就不帮他,只告诉他幼儿园里得靠自己穿脱裤子了。见我态度坚决他开始自己翻裤子了,就是动作慢点,说明还是可以的;不过后来一见保育老师过来,立刻像见到救星一样,腿一伸,又不肯动了,“识眼力”(察言观色)的。你们也太惯班里的孩子了,和家里的爷爷奶奶有什么区别?
我眼中的小雨泽:“雨泽,要小便吗?”每隔1小时左右我会提醒他一下。“要!”“那你先去,我接着就来,不要紧张,没关系的!”我总是鼓励他在我前面走。每次进入厕所,他也是先看着我,我总是假装看不懂他眼里的意思,平静、慢慢地告诉他:“听爷爷说你在家什么都可以呢!真厉害,做个给老师看看,扶着把手就能跨过去了,再把裤子脱到膝盖,就可以蹲下去了……”我总是一次次地提醒他,但是绝不轻易伸手去替他完成。每次别人轻而易举的小便动作,他要在我面前花5-6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是我绝不催促他,而是默默地站在一边微笑地看着他,常常提醒他:“做得很棒啊!回去可得告诉爷爷‘我会小便啦’”。
教育反思:这是另一个典型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幼儿,而造成孩子这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爷爷的溺爱,雨泽从出生以后就和爷爷奶奶单独生活,父母在外地工作,据妈妈反映“雨泽连香蕉都是爷爷榨汁才吃,睡觉整夜还睡摇椅、尿尿通过把尿”,可是作为儿女的他们还不便开口指责老人;而更让人着急的是雨泽爷爷从不肯如实和老师沟通自己的教养方式,总是把孩子的行为归结于胆小,“在家什么什么都会”。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满满暖爱的孩子,我们除了需要做更多的家园沟通以外,老师更需要担当起“重塑”的重责,只有让深爱他的爷爷看到孩子的变化,他才会慢慢转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对于不缺爱的雨泽而言,冷静而理智的爱才是最适合他的。本案例中,保育老师就是“爷爷”的角色,所以他在她面前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是保育老师的事,“工作人员”的真实经历验证了这个观点:保育老师就是他在幼儿园的“救星”;而在我面前,他是一个可以也愿意慢慢动手尝试的孩子,我所有做的就是耐心陪在他身边,给他力量、时刻关注着他,让他愿意努力地尝试用我的方式去进行自我能力的重新修复。正如《指南》“人际交往”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中指出,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而本案例中的雨泽也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我的貌似“冷眼旁观”,其实对于雨泽而言倒是一种难得的信任,所以跟我在一起的雨泽愿意自己做自己的事,而并非简单的“识眼力”。
教育心得:“冷眼旁观”的爱是一种全新的爱的尝试,正如《指南》的一个灵魂要义一样,如果教育是一场演出,孩子才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老师则应该是幕后的剧务、灯光,我们需要尽我们一切努力让孩子在舞台上闪闪亮亮、发光出彩。但同时在运用这条教育策略时要注意:
1.“冷爱”并非“无爱,漠不关心”的借口,而是应该把暖暖的爱转化成更加有利于支持幼儿成长的可操作的行为。
2.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帮助他们成长重要,但是在默默关注他们的同时,预见潜在的危险也很重要,例如在案例2中,要防止雨泽在厕所滑到、摔跤等。
3.“冷爱”更多地用在幼儿需要支持的领域即能力需要提升的方面,而在整个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温暖的爱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