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学英汉双语教学的整体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为推动其健康发展,结合我国中小学实际,提出分别在我国小学与中学构建英汉双语教学的“激发模式”与“衔接模式”,通过阐述这两个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实施过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为推动我国中小学英汉双语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供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9-0016-04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9.006 ①
收稿日期:20150422
基金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1114025)
作者简介:朱晔(1972-),男,上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双语教育研究。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我国中、小学开展英汉双语教学,同样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针对我国英汉双语教学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研究 [1-4],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实践层面,对于我国中小学应该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尚无定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也还处于试验和探讨阶段 [5]。本文针对我国中小学实际,提出构建小学英汉双语教学“激发模式”和中学英汉双语教学“衔接模式”,并分别探讨其具体内容。
1 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的“激发模式”
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6]。“激发模式”指在我国小学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以帮助小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为前提,激发他们用英语开展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兴趣,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1 内涵
“激发模式”中的“激发”,既是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的目的、又应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各环节。具体而言,教学中要抓住兴趣激发这个关键,积极调动小学生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喜欢并逐渐习惯使用英语来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以激发,并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实施“激发模式”要合理把握“激发”的内容,即激发小学生用英语来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当然,不能忘记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不能混淆“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与“学习英语”在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中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避免只重视英语学习、忽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首要目的,否则就会背离在我国小学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初衷,妨害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激发模式”不是一个内容单一、一成不变的模式,它的实施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事实上,现阶段“激发模式”为各校开展英汉双语教学提供的只是一种思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套现成、固定、封闭的条条框框。“激发模式”是指导性模式,而非规定性模式,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同学校在实施该模式的时候,应该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勇于创新,走有自己特色的小学英汉双语教学之路,通过实践办出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激发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1.2 实施
在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中实施“激发模式”,需要考虑教学层面的具体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和与教学相关的主要环节两方面。
1.2.1 课程设置
根据我国小学实际,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年级是中年级,小学低年级和毕业班不适合开设双语教学。之所以排除低年级和毕业班,主要原因是低年级学生刚入学,需要逐渐适应学习生活,同时要为母语学习打好基础,而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相对而言,小学中年级学生无论从自身特点、还是对双语课程的适应能力来看,都具备参与双语课程学习的优势。开设英汉双语课程,可以遵循“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原则。
所谓“化整为零”,是就某一门课程而言的。不必将一门课程开设为贯穿学期始终的双语课程,而可以从一门课程中选取部分适合双语教学的内容,实施英汉双语教学。适合开展双语教的内容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知识点浅显易懂,二是对其开展的英语教学内容应简洁明了。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从学生的语言水平看,要完全用英语学习整门课程不切实际;其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课程中必然存在难度较高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如果坚持英语教学,会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再次,全程开展双语教学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消极后果,例如:会导致部分难点教学内容的缺失,影响今后的学习。
针对多门课程,可以根据“化零为整”原则,把不同课程中适合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内容整合到一门课上,以开设“拼盘课”的形式贯穿学期始终,既可以包括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用汉语学过的较难内容,也可以包括那些学生虽未学过、但内容与英语表述难度均较低的部分。
此外,适合遵循“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原则来开展的中小学双语课程,最好具备以下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强、难度较低,专业性、系统性要求不宜过高,有大量的优质英语教学材料(包括印刷资料和多媒体视听影音材料)可供教学使用,教师的英语能力较强。
1.2.2 主要教学环节
实施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需要把握好教学材料的选用、教学语言的使用和考核的实施等主要教学环节。
在选用教学材料时,应尽可能避免纯文字类材料,而应该选取图文并茂的材料,特别是影音材料,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在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尽可能使用英语来开展教学,这一点固然没有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问题不少。问题一方面出在教师身上,因为很少有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英语来开展教学,问题的另一方面出在学生身上,就算教师能够很好地使用英语开展教学,要学生完全听懂困难不小。因为双语教育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他们既要熟悉某知识课程,又要精通外语,在我国缺乏合乎此条件的教员 [7],而学生良莠不齐的外语水平给双语课程的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8]。既然小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兴趣,那就不必过分强调“形似”,而应追求“神似”,即不必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语来进行教学,而应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开展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能够用英语材料来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能用简单的英语就所学的内容开展讨论等。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英语的使用究竟占多少比例,需要由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英语程度等来决定。
学生究竟有没有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应该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对小学生而言,考核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英语水平。合适的做法,可以是用学生能看懂的英语出题,但不必强求他们用英语来回答;对于他们用英语给出的回答,判断标准应该是内容而非语言,只要内容准确,即使语言表达有错误,也可以接受。
2 我国中学英汉双语教学的“衔接模式”
我国中学英汉双语教学,应该承上启下、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系统联接小学和大学的英汉双语教学,形成我国英汉双语教育体系。“衔接模式”就是在学生们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且具备了运用英语开展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本能力后,进一步培养用英语开展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能力,在用英语熟练掌握了相关学科的基础内容后,为大学阶段的专业英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实施“衔接模式”必须“抓住两头、加强自身”。一方面,中学英汉双语教学必须能够顺利转化并持续扩大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已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以为我国大学英汉双语教学构建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己任,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很好地适应更高要求的大学专业的英汉双语教学。
2.1 内涵
“衔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当中学生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被小学英汉双语教育成功激发,并具备了一定的用英语开展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能力之后,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他们能够继续稳定地保持这一兴趣,同时不断培养并提升他们利用英语开展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能力。通过中学阶段的英汉双语教育,使中学生能够用英语掌握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定义、原理等基础性内容,从而为今后进入大学继续全部或部分使用英语开展某个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大学专业学习中自觉、自如地使用英语,能及时追踪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国际前沿,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去。
2.2 实施
就当前实际而言,“衔接模式”要在我国中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还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大、中、小学在课程衔接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一些内容重复学习严重,必须统筹考虑,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我国各地中学的教育理念不尽相同、发展不均衡,许多学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衔接”,难度不小。再次,中学生普遍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看似与提高升学率无关的英汉双语教学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非常有限。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就学校而言,需要把握好课程设置、教材、课堂教学语言、课外学习与活动、以及考核等重要环节。
2.2.1 课程设置
中学同样不适合在所有年级、所有课程中全面开设双语课程。当前,在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开展中学英汉双语教学是比较可行的做法。可以在选修课中开设双语课程,比如可以开设与大学专业相关的、有助于学生今后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课程(如“英美文学欣赏”“公共关系”“科学”等课程),也可以开设技能性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英语演讲与辩论”“人际传播”等课程)。若条件允许,可以用双语课程替代必修课。比如:可以开设“世界历史”双语课程取代常规的“世界历史”必修课,当然,这对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施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是值得尝试并加以鼓励。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中学的双语课程宜贯穿整个学期,实施系统教学。
2.2.2 教材
在中学英汉双语教学阶段,双语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由于我国双语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远未达到应有要求 [9],可采取以下办法:首先,全部或部分使用国内出版机构出版的自编双语教材(包括外国语学校教材)或原版引进教材。这些教材的质量有保证,尤其是原版引进教材,语言准确、地道。可以从一本教材中选取全部或部分内容,也可以从多本教材中部分选取;其次,可以从互联网上搜寻并下载相关内容,作为已有教材的补充;再次,为了多媒体、立体化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增加视频、音频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2.2.3 课堂教学语言
中学英汉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用英语教学,对于教学难点与重点,则可酌情用中文进行解释与讲解。具体遵循以下原则:首次讲授内容用英语,对已用英语讲授的内容,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酌情使用中文:一是教学内容本身难度大,二是虽然教学内容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其英语表述难度较大。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开展课堂交际。鉴于学生使用英语的目的是交流,不必强求语言正确,只要他们的表达能够为大家所理解,教师无需对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错误,因为英语的准确与流利程度,会随着使用增多而改善。当然,随着年级的递增,对学生英语表达准确性和流利度的要求应逐渐提高。
2.2.4 课外学习与活动
中学英汉双语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内,应该把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纳入教学安排中,认真设计并布置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给予及时指导与帮助。教师应安排专门的课堂授课时间检查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开展集体展示、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帮助他们发现课外学习与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此外,教师应把学生在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与成果纳入整体评价中,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英汉双语课程学习。
2.2.5 学生考核
所谓双语教学的评价,就是依据特定的双语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双语教学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0]。考核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开展学生学习考核将有效推动英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中学英汉双语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考核性。考试是主要的学生考核手段,试卷应尽量用英语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不过,对学生的回答,内容正确与否应该是主要的评判标准,英语的准确性可以作为次要的评判标准。此外,不能只看学生的一两次考试成绩,而应把他们课堂内外的表现纳入综合考核中,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参加课外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和考试成绩来综合进行。
3 结语
在我国开展英汉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还存在认识与理解方面的误区 [11],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中小学。但是,国家建设和对外交往都为我国中小学开展英汉双语教学提供了广阔前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英汉双语教学实践,这对于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小学英汉双语教学“激发模式”和中学双语教学“衔接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当然,由于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本文提出的我国中小学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还有待实践的验证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