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理论(第三版)》评介

2015-03-30 14:42张凯,彭梅,MitchellR.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二语语法学习者

《二语学习理论(第三版)》评介

张凯彭梅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0;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240)

Mitchell R., F. Myles & E. Marsden. 2013.SecondLanguageLearningTheories(3rded).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ISBN: 978-1-444-163-100 (pbk). pp.379.

1. 引言

二语学习研究①(second language learning)兼具促进二语学习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双重意义(Ellis 2008;Gass & Mackey 2012)。国内外研究者们从多个研究视角对二语学习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但由于二语习得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二语习得研究仍缺乏理论体系的统整。在这种情况下,对现有的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客观评价显得尤为必要。《二语学习理论:第三版》一书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由Routledge公司在2013年出版,作者团队包括三位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Rosamond Mitchell是Southampton大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教授,Florence Myles是Essex大学二语习得领域的教授,Emma Marsden是York大学二语教育方向的副教授。该书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对当前主要的二语学习/习得理论进行了剖析,力图为读者展示一幅简明全面的二语学习研究理论画卷。

2. 内容简介

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向读者引介当前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主要的学习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状况,涉及二语习得理论构建的多个层面:语言层面、认知层面和社会层面。全书共分十章。第1~2章是对全书的概览,论述了二语学习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并对二语学习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第3~9章从语言、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三个方面对不同理论视角进行了阐释,并介绍了主要概念和重要的研究成果。第10章总结概括了第3~9章所揭示的有关二语学习的本质特征,指明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所在。本书作者认为,尽管不同理论流派有其自身的体系和方法,但理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大势所趋,结合各大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的一般学习理论研究,将成为未来二语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张凯,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电子邮箱:kzhome@vip.sohu.com

彭梅,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电子邮箱:pengmei@shisu.edu.cn

*本文系基本科研业务费校文科培育类专项项目“中国英语课堂纠错反馈实证研究”(201415012)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二语学术听力和阅读理解的认知负荷对比研究”(J14WD70)的成果之一。

第一章题为“二语学习:主要概念和命题”。作者首先提出,一个科学理论不仅要对研究命题进行概括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有效的机制阐释。因此,一个好的理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理论的阐释要简约明晰;(2)理论要经得起证伪;(3)理论要具备现实情境的解释力;(4)理论要体现学术讨论的独特视角。基于以上特征,作者分别剖析了语言的本质特征、二语学习过程以及二语学习者的身份介质。最后,作者认为,不同的语言学习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教育观,因此,教师要慎重选择语言学习观。

第二章题为“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历史”,描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二语学习研究主要范式的演化过程。50年代兴起的行为主义强调习惯的形成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但受到乔姆斯基“先天语言能力”思想的批判。在语言先天论的影响下,语言学家在70年代先后提出一语学习的“语言发展顺序”、“操作原则”等理论,并被引入到二语学习研究范畴。80年代进入二语学习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的理论范式对语言的内在机制、一语的迁移作用、认知心理变量、社会环境要素、输入的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进而影响到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抉择。

第三章“普遍语法对二语学习的影响”。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包括语言知识的构成、语言知识的习得以及语言知识的应用,随后对普遍语法在一语中存在的理据进行了论证。普遍语法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主要呈现出三种论点,即:普遍语法无用论、有用论和部分有用论。作者认为,普遍语法理论提供了对于语言形式,特别是形态句法结构的详尽、有序的阐释,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本质,也符合作者开篇提出的科学理论的标准。但是,该理论既不涉及语言加工和语言学习过程,也不涉及语言习得的具体层面,如语音、词汇、语用等范畴,因而作者建议通过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二语学习研究要持谨慎态度。

第四章“二语学习的隐性机制”。本章和第五章都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二语的学习机制,但第四章的研究重心涉及导致一语和二语学习的共同的隐性学习机制问题。作者在论述“基于输入的涌现论”基础上归纳了两种信息加工理论:“加工理论模型”和“效率驱动加工模型”。涌现论基于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检验,主张通过有效地控制相关变量,证明语言形式和意义表征的联结是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加强。作者认为,二语学习研究除了借助一语迁移、输入特征等认知因素进行诠释,还需要结合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拓宽其阐释范畴。

第五章“记忆和显性学习”,聚焦于探索记忆、显性知识、注意特别是工作记忆在二语学习理论中的地位。作者首先介绍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指出这两种知识体系均和记忆相关,但两种知识体系在记忆系统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还存在争议。此外,作者通过回顾技能加工理论,解读六种二语现象,包括语言形式的变异性、语言石化等。在概述注意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时,作者重点阐释了Schmidt以及Tomlin和Villa提出的注意影响学习的不同论点,即学习是否需要有意的注意。作者引用最新的研究结果,指出注意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最后,作者对工作记忆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述,认为工作记忆能力有助于语言理解,而后者是二语学习的必要条件。结合相关研究,作者提出,工作记忆能力存在改善的可能。

第六章“二语学习的互动性”。本章基于认知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加工理论,讨论二语互动与二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互动理论包括:Krashen的“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学习的必要和充分条件;Long的“互动假说”,诠释了语言输入、环境因素(如纠错反馈)以及学习者的内在认知机制(如选择性注意)对二语学习的推动作用;Swain的“输出假说”强调“修正输出”对语言学习特别是语言形式学习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互动理论研究源自语言教学应用,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以往的研究表明,该研究在理论背景的拓展、对内在认知机制(如注意)的细化以及结合社会文化和话语分析等方面尚存在不足。

第七章“意义层面的二语学习研究”。本章主要从功能主义和语用理论视角阐释了该研究范畴对二语学习的影响。首先,通过个案研究,诠释了功能主义理论的研究模型和原则,进而通过相关研究概述了学习者如何凭借语言手段对概念意义实施编码。最后,指出学习者一语语用能力迁移以及相关研究方法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作者认为,依托功能主义和二语语用学的学习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意义表达的复杂范畴。本章所报导的研究主要聚焦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普遍语法范畴),缺乏对语言高级发展阶段的探索。此外,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交际需求是二语句法化和超越普遍语法类型的主要推动力。

第八章“社会文化层面的二语学习研究”和第九章“社会语言层面的二语学习研究”均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属性。但前者主要从宏观的视角阐释社会群体特征下的语言学习。该章首先综合相关研究阐释了社会文化理论范畴的概念命题。作者然后讨论了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及其评价体系,强调通过“语言社会化”(languaging),即协同任务中的语言产出,帮助推动学习者对新知识进行再加工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与乔姆斯基、索绪尔的语言哲学观不同,社会文化理论否定语言是抽象的符号体系,把语言学习更多地视作一种社会性、交互性活动。利用类似其他技能学习的普遍学习机制,学习者首先获取的是社会属性,其次才是个体发展。当然,该理论也存在不足,比如应用范畴尚需细化,特别是针对基于环境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动态评估系统的构建。

第九章偏重“话语”“交际”等具体的个体行为对语言学习的影响(Ellis 2008)。首先呈现了社会语言理论驱动下的二语变异模式。随后,通过“二语社会化理论”和“情境二语学习理论”以及“实践社群”等概念说明学习者对于语言知识的习得无法避免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及政治语境的影响。作者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强调“个体、行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互惠关系”(秦丽莉、戴炜栋2013:42),全面而辩证,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然而,该理论仍然存在瑕疵,如过多倚重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宏观视角对二语习得知识和过程进行解读,缺乏微观语境中对学习路径的准确描述,以及学习者内在认知过程的探究。

第十章是本书的结论部分。在对前面二语学习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二语学习理论是实施单一理论体系还是保持兼收并蓄的疑问。虽然以Long为代表的研究者主张采用一种理论范式涵盖二语学习的全部范畴。但本书认为还是要坚持开放性视野,主张传统理论(如普遍语法)和新生理论(如涌现论或社会文化理论)齐头并进,构建一个解释力更强、覆盖面更广的理论框架是二语学习理论研究的一个目标。随后,作者概述了近期二语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时指明未来二语学习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针对模块理论以及电生理学和社会文化等理论范式所提出的一般学习论的探索。作者认为,二语学习理论研究应该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但是由于二语理论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很难为教师提供直接、规范的教学指导。尽管如此,二语学习理论仍为教师解读二语教学问题、丰富教学思路提供了宝贵启示。

3. 简要评论

本书结构严谨,各个章节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主要有以下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全面,脉络清晰明了。如第二章追溯二语学习发展史(p.50),通过图表展示,作者概述了从1945年到2008年各个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并对其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读者借此一览众山小,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二语习得理论发展的历史,清晰地把握各个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为了加深读者对该理论研究的理解,作者列举了一些研究的典型范例,如社会文化理论中Aljaafreh和Lantolf为实现二语学习者由“他控”(other-regulation)到“自控”(self-regulation)而设计的纠错反馈规范量表等,使读者能够对该理论更好地融会贯通。此外,书后的专业词汇表也为初学者掌握主要理论概念提供了捷径。

第二,结构上整齐划一,体例简明严谨。各章均按照开篇提出的科学理论标准,首先概述各个理论体系及其主要概念范畴,随后对相关研究进行细致梳理,并对该理论的阐释能力加以深入解读,最后通过和其他二语理论的横向比较发现共性和差异。例如,在第三章通过作者的简介,读者可以了解普遍语法涵盖了“原则”和“参数”等概念范畴。同时,通过展示一语儿童如何通过应用“原则”和“环境参数”来构建词组的示例,揭示出普遍语法对一语习得的影响。之后,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呈现普遍语法对二语学习的不同影响效果。因此,虽然全书视角多样,研究各异,但缜密的结构设计有助于读者把握不同研究范式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

第三,分析评论视角独特,逻辑性强。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每一章末尾的评论部分。作者分别从三个视角分别对该理论体系进行了评析:语言观(如第三章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辨析,第四章的语言加工论);语言学习观(如第六章语言输入和产出的关系);针对学习者的研究(如第九章社会环境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学习者社会身份的认同等)。通过这三个视角,读者可以对该理论的语言本质特征、二语学习过程以及不同理论视角对二语学习者不同身份的阐释产生更明晰的认识。同时,作者对该理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种多维的、立体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揭示不同理论间的差异,推动研究者和教学者对不同研究范畴融通汇合,增进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四,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教学启迪。由于本书的读者群体定位为语言学理论的初学者,因此,作者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从而对佶屈聱牙的二语习得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便于入门读者对该理论体系建立全面而清楚的认识。例如第四章,作者在阐释“基于输入的涌现论”这一复杂概念时,强调语言规则和形式是在日常使用中“涌现”生成,对概念的界定形象而清晰。此外,本书采用“二语学习理论研究”而非“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为题,意在表明作者更多地关注二语理论对二语学习,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作者通过二语理论对学习者的影响,阐释了相关理论对二语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启示作用。例如,在第四章,作者强调课堂教学活动应以凸显输入频率以及部分语言形式的“共现”为主,帮助学习者从复杂的语境中提取规律的信息。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作者着眼于阅读对象,倾向于理论介绍的简约,这样不免导致理论阐释欠缺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讨论注意理论时,作者仅展示了Schmidt以及Tomlin和Villa的两极论点之争,未将Robinson的折衷观点包含在内,不利于读者了解该理论发展的全貌。此外,作者将重心放在二语理论的介绍上,相关实证研究的引证数量非常有限。同时,对于最新理论的介绍截止于2008年,而对于当前电生理学的研究,如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研究仅仅在结论一章的未来研究展望中寥寥数语提及,没有专列章节展开介绍,不免有些滞后于实际研究现状。

尽管存在上述不足,但暇不掩瑜,本书可读性强,不仅可作为语言学专业学习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为语言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同时,对各种理论优缺点的梳理也有助于拓展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思路。总之,该书不失为一部对二语教学及相关领域研究颇有价值的参考书。

附注

① 本书作者参照当前二语习得研究惯例,不再区分习得和学习,因此两个名词在本文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Ellis, R. 2008.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nd ed.)[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ss, S. & A. Mackey. 2012.TheRoutledge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秦丽莉、戴炜栋.2013.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41-46.

(责任编辑吴诗玉)

猜你喜欢
二语语法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