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熊娟梅
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影响及对策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熊娟梅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层出不穷的科技产业创新,产业边界不断模糊化,发展服务型经济成为共识,服务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过程必须适应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基于对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后的特点归纳,分析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空间、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结构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借鉴。
现代服务业 转型升级 高职教育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层出不穷的科技产业创新,产业边界不断模糊化,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正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消费新理念逐步形成,发展服务型经济成为共识,服务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过程必须适应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型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高职教育的性质使得高职教育的办学呈现出市场性、动态性和创新性。高职教育的办学必须贴近市场;专业建设必须符合产业的动态需求;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创新特点。只有这样,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才能适应和随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研究,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思路及应对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引起相关院校的重视,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够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1.现代服务手段科技化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纷纷制定“新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繁荣期制高点。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关头,未来国际竞争很重要的就是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否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和全球经济调整的历史契机,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方向,有所作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的国际分工地位。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化的时代,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服务等适应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专业大受追捧。
2.现代服务专业化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走过了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使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了现代化。但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支撑这一发展速度的优势条件,即“人口红利”和“低廉成本”逐步丧失。这种传统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要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现代服务业类型分化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精细,专业化服务、精细化服务已成为趋势。
3.现代服务创新特色化、个性化
“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走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新、三高特点明显,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需求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和地区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源。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层出不穷,新的门类不断出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培养适应改革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面对服务业市场对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给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1.培养人才数量、质量需求的变化
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熟练劳动力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为原则,以岗位生产技能为要求。面对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变革,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原有的服务业人员很大一部分是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的。这就使得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在数量上有个激增的过程,人员数量需求缺口很大,人才质量有个更高的规格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培养适应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高自我的市场适应性。
特别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成为市场稀有资源,直接导致市场对蓝领从业者需求量的增加。以宁波为例,2012年上半年中国宁波人才市场共举办现场招聘会135场,需求各类人才33.7万余人,进场求职人数达17.3万余人次,人才供求比例为1∶1.97。宁波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两端人才”匮乏问题已日益显现。
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2.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市场空间
现代服务业的变革,也创造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契机,同时为高职教育新一轮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高职院校的服务类专业如酒店管理、空中乘务、高铁乘务、旅游管理、物流专业、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定位、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创建,校企合作,产学融通等领域的调整和重置,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必将会促进高职教育新一轮人才的培养。高技能产业人才的出现,也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收益,也让企业重新思考发展战略,重新思考人才培养和储备,这将极大地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共同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也为校企的相互依存,发展共荣创造了机遇。
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新型市场规则运行下,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创新意识,专业设置上贴近市场,培养模式上依托企业标准,培养规格上具备复合素质。这些挑战是全方位的: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之际,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审视和确定。人才培养既要兼顾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还要兼顾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既要重视技能教育,还要加强通识和养成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围绕高新技术、高端行业、高级人才,不仅培养一线服务人员,更应培养高级工程师、高端服务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培养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拓展办学空间
创新办学模式,从“纵横”方向寻找办学途径,整合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首先从横向方面思考,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校企董事会管理模式,实现产教融通。同时,促进“政——行——校——企”联动,构筑职业教育集团,打通“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通道,集合办学优势,拓展办学空间。二是谋求“中外合作”推动国际化交流,实现“师资互通,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合作模式,同时推动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其次,从纵向办学方面思考,一是依托各级政府部分,加强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为高职教育的办学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推动“政校合作”的良性循环。二是实施“借脑工程”,依靠高水平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高职骨干和示范校,提高师资水平,实现课程开发,提升科研能力。
3.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面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打破职业技能培养的单一化和批量化,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多样化,注重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领域的技能融合,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贴近市场需求,贴近社会职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注重产教融合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的培养。具体到我们的教育内容上,既要重视高技能教育,还要注重通识教育和养成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及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结构与服务业发展结构相适应,当前,一方面是服务业界高技能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在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企业标准方面还有待加强,暴露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师资及资源优势,为企业培训大批的劳动者,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高职院校人才结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上,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应紧跟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适应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化的职教体系的同时,必须体现出中高职衔接、双线学习、中外融合、龙头带动,实现职业教育的模式化、信息化、标准化、一体化和企业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同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师资及资源优势,为企业培训大批的劳动者,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高职院校人才结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上,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应紧跟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适应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使专业设置具有市场性、动态性和超前性。结合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整合办学资源,瞄准产业链,设置与市场配套的新型专业,淘汰或改造不适应发展旧有专业,同时构筑专业群,力争服务整个产业链,由此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凸显专业发展优势。
5.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高职的人才培养采用的是一种“垂直型模式”,通过传统的专项教学、模拟实训,培养出专项技能单一的人才。但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中表现出来的高综合性和高复杂性的生产特征,则要求高职教育采用一种“扁平化模式”,建立一种立体沟通的 “产、教、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为企业培养“一专多能”,具备弹性适应能力,富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6.改革人才培养方法
高职教育在适应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之际,也需要同步思考高职教育自身的升级改造。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型产业的“市场性、动态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特点,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也应该具有“柔性、开放、动态”的特点。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方式,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紧跟职业岗位的最新变化,建立“服务-管理-市场”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化的动态评测方式,实施“师、生”的同步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合格、实用的人才,以适应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代服务业必将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输出的主阵地,必须及时更新理念,调整专业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法,加强政行校企合作,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1]黄日强,邓志军.国外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05
[2]姜月飞.现代服务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8.12
[3]钟若愚.走向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1
[4]王文红.适应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2.04
ISSN2095-6711/Z01-2015-07-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