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 王俞晓
浅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 王俞晓
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思想的合理成分,摒弃了他唯心主义的外壳,把黑格尔倒置了的逻辑与历史的关系翻转过来,并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实现了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改造成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资本论》就是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结合运用的典范。
逻辑 历史 资本论 历史分析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黑格尔历史观中贯彻的原则。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相关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唯心主义的外壳,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再颠倒过来,从而把这个方法改造成科学的方法。《资本论》就是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是把商品作为《资本论》整个逻辑结构的起点并自此开始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进行分析的。商品是历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逻辑的出发点。马克思对商品进行分析时,运用卓越的抽象力揭示出在商品中蕴藏着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即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等。在马克思对商品作了抽象的分析之后,随即便又回到了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实际运用时指出的那样:“采用这个方法时,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领域。
相反,他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地接触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5页)马克思针对性地遵循着历史发展过程中价值形态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概括。在此过程中,从个别的、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这些概念的逻辑推演是建立在对大量历史事实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思维的逻辑进程不过是对现实历史过程在本质上一致的一种理论反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逻辑进程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但是,为了服从认识的目的,马克思在分析中往往有意识放弃对表面历史发展事实的追随。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就是这样被马克思放到了分析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趋势之后的。
《资本论》中各概念、范畴的逻辑次序,是根据这些概念、范畴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的关系确定的,这样的逻辑顺序大体上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恰恰说明逻辑是对历史进程进行理性认识的结果,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把握历史,在思维中复制出符合客观对象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逻辑,有时逻辑的顺序就会在表面上脱离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
以《资本论》中地租为例,马克思认为,因为土地所有权、地租在历史上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所以逻辑从地租、土地所有制开始,似乎是顺其自然。但是这样做恰恰是错误的。他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48页)由此可见,在农业社会中,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一切关系尽管起决定作用,但是到资本主义社会后,农业的生产方式却处于被资本所决定的地位。所以,尽管地租直观来看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不先把资本、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这一系列逻辑范畴在理论上搞清楚,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地租仍然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综上所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系统中,资本才是其基础和本质,因而“不懂资本便不懂地租,不懂地租却完全可以懂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49页)针对逻辑会在某一层面上偏离历史这样一种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说:“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它们的次序倒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的次序或者同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把地租放在资本之后去加以说明,恰恰是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的方法的运用,运用逻辑还是历史多一些,这取决于研究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入手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进行研究和考察,正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和灭亡规律这一特定理论研究任务和目的。当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逻辑与历史的运用是辩证统一的。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得到充分展示,马克思通过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历史分析方法也实现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研究的目的。同时《资本论》这本经典著作为我们准确理解并把握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历史分析方法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刘炳忠.《资本论》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ISSN2095-6711/Z01-2015-07-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