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黄翔翔 姚松林 单海斌
完善独立学院学生党建激励机制研究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黄翔翔 姚松林 单海斌
高校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党的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近些年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相对单一,基层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显著下降,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呈现明显的功利化趋势,甚至角色失当、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新兴的绩效考核办法,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索建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量化评价机制和学生党员综合考评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对学生党员的有效激励,同时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制度。
独立学院 学生党建 激励机制
高校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党的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高校学生承载国家民族兴衰与强盛的历史责任的主力军,而学生党员是这支主力军的领头兵。如何将更多优秀大学生凝聚到这支队伍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直接影响高校党员的整体战斗力。如何汇聚学生党员力量,需要高校党建工作者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激励的意义在于形成战斗力及凝聚力。
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相对比较单一,基层党建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显著下降,部分高校学生入党动机不明确,呈现明显的功利化趋势,有的学生因为从众心理而申请入党,有的学生则出于未来找工作有优势等原因申请入党。甚至部分学生在入党后出现角色失当、行为失范等现象。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至22岁的青年期,在年龄上虽然成年,但可塑性仍然很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成长中的群体,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知识不足、社会阅历不足、观察和判断事物有失偏颇,同时又处于确认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时期,社会化趋于成熟水平,易受到各类社会背景及文化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困惑和模糊认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发展学生党员时缺乏系统的计划及科学的考核量化标准,甚至往往将发展党员的数量、比例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将成绩作为单一指标,轻视了思想引领,重发展数量,轻发展质量,还时常出现重入党前发展、轻入党后教育等问题。学生成为党员后,缺乏必要的考核及奖惩措施,学生缺乏上进动力,状态逐渐疲软,榜样感日渐薄弱,约束力呈现日渐下降趋势。
上述问题使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空谈,大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不到发挥。如何实现创新和突破,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亟待探索的重要领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优化党员结构,储蓄‘活水’”的要求,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是一条必经之路。唯有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
1.建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进行优秀人才培养、对青年学子进行政治素养教育提升的重要环节。时代赋予青年学子尤其是作为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的学生党员艰巨而又崇高的责任,对他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党员的个人品德修养和政治素养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适应社会需要,是否能够扎根基层,是否能够肩负新世纪建设祖国的重任。而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及素养是否过硬,是否能够符合上述现代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完善与否至关重要。
新时代大学生的自身特色也为高校党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个人成长阶段决定了他们有更多的个人想法,从高中教育进入大学教育,大学生渴望突破约束,突破原有的教条式教育模式,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甚至对亚文化及非主流文化产生好奇心。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以丰富化、便捷化的方式涌入,大学生面对纷至沓来的思想文化冲击。“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大家有更多的发声空间的同时,也极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的过饱和。这些主观及客观原因造成原有简单的说教或单一的信息传播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模范性作用发挥不够、整体影响不显著。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机制匮乏,部分学生党员对自身放松要求,对学校党员教育及党支部活动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被动参与甚至应付了事的现象。因此,改变原有程式化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成长阶段性特征,建立积极有效且多元化的学生党建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寓教育于大学生发展兴趣点,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符合其自身发展成才需要,从个人满足及集体满足两方面出发,使高校学生党建激励机制得以建立关键点,也是从内在激发学生党员活力的核心所在。
2.建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是满足学生党员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自我认同感的确立是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确立自我同一性与防止社会角色紊乱是青年期的发展关键。处于该时期的大学生高度重视对自我的遵循与他人对自我的界定。怎样实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内在协调统一的一致性是他们所追求的。换言之,大学生会经常处于探索“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以及“社会需要我做什么”的思考中,因而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及认同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大部分大学生出于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角度积极申请入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也有些大学生出于极端功利性原因入党,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无法界定自己要入党的真正、确定的原因,只是认为“党员优于他人”甚至“高人一等”,是能力与地位的象征。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些学生的入党动机有很大问题,需要端正,但从积极角度而言,这也是他们对自我角色和自我身份的追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支持及鼓励那些入党动机端正且崇高的学生基础上,也不妨将此作为契机,从身份及角色认同角度引导小部分同学端正入党动机。他们的这些错误观点基于认可党员的崇高性,并将之作为一种荣誉,因而切实将奖励机制与此联系,以正向引导取代负面批评或单一化、程式化教育将有可能取得更为有效且积极的效果。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和激励作用的因素。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都是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而激励的积极性主要源于自身内部以及从事的事业本身。而对自我角色及社会角色认同的大学生而言,成长是其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成长需要即一种要求提高和发展的内部需求,这点与激励的意义不谋而合。
激励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层次性,“激”和“励”有相辅相成之处,同时也具有差别。“激”在于行动之前,起到激发作用,促使某人自发地有意愿、有兴趣地主动做某件事情。而“励”则是在行动之后,是对正确行为的奖励与鼓励,是对个人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有效激励机制就要做到先“激”后“励”。因而在探讨学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机制中要实现两者的一致性与一贯性,二者相辅相成。在学生党建及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以奖励为主,奖惩结合的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党员潜能,为高校党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永不枯竭的原动力,以“励”促“激”,最终致力于养成学生党员“知微”“慎独”的习惯。
1.以“身份认同”角度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党员成长。对身份及角色的追求和认同,对大学生而言,这本身是一种促进与激励模式。正如斯图亚特·霍尔说:“身份是关于使用变化过程中的而不是存在过程中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资源的问题:与其说‘我们是谁’或‘我们来自何方’,不如说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我们一直以来怎样表现以及在我们有可能怎样表现自己上施加了怎样的压力。”正如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在阳性强化理论中提出的,强化物要逐渐实现从物质化向精神化得转变。同理,激励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激励本身,也并非是以激励为推手,简单创造或引发某几次的行为,在学生党建工作激励模式的探索中,最终为了将其上升到精神高度,使党员对自身真正产生约束感和成就感。正如斯图亚特·霍尔不断强调的,身份的构成表现是内部的而非外部的,要创造这种内在性的认同就要创造诸多条件。“身份是建构在语篇内部而不是外部,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它们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及特殊的制度下产生的,而且是在特别特殊的散发形态和实践中产生,靠特别的阐释、清晰的策略产生。”“身份是通过差异与区别而不是外部建构的”,因而学生党建工作激励机制建设中,首先对学校及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就是务必在学校范围内创造可以帮助学生党员或者有志于成为党员的学生产生身份认同的大环境。学校需要通过教育及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且感知党员是更高要求的群体。结合“榜样的力量”的建设,广大同学都认识到党员的崇高性,从而让学生党员在不自觉中为配合自身身份而提高对自身的关注、约束和提升。如果有上述氛围的建立,要求差异这一客观需要的存在,那么对学生党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非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会引起身份认同的自豪感。
2.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重视优秀学生党员的成果性。成就需要即为根据适当的需求,个人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理论,因而在追求自我实现,追求自我认同以及身份确认的道路上,学生党员需要获得在成就上的认可和激励。要创立成就感,首先需要建立可以产生成就感的条件。鉴于上述需要,必须重视激励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实行:一为增加学生党员获得奖励的机会,使同学们加强对党员身份认同感。二为党员内部增加奖励及激励的机会。三为努力实现激励形式多样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同时鉴于党员身份的特殊性与崇高性,以精神奖励为主。四为坚持集体奖励与个人奖励相结合原则,提升党员内部凝聚力,培育集体荣誉感。
3.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必要时奖惩结合。要提升学生党员个人素质及个人修养,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及激励机制。鉴于学生党员均为同龄学生中的佼佼者,因而该机制以“正强化”方式为主。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强化”即为某种行为受到肯定或者否定产生的后果,这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该行为是否会重复发生,而正强化即为从奖励的方式引导行为发生。但是,如果只奖不惩容易导致约束力降低。目前出现的一种情况即为:学生在入党前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升完善自我,以求早日加入党组织,但在入党后出现松懈甚至自我倦怠的情况。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可开展及实施严格的预备党员培训班,或是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制度,在此期间,如表现欠佳,建议予以延迟转正以示惩罚。成为正式党员后,若产生违纪等情况,则加重处分力度。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ISSN2095-6711/Z01-2015-07-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