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鹤,焦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抚顺113000)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决定着整个民族的软实力。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相继出台和顺利实施,专科、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但“扩招”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收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各大高校跨区域、大规模、低门槛录取学生导致大学生出现“量大质低”的现象。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的一线管理者,应该改变传统的育人理念、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来迎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不同需求。然而当前高校班主任却普遍存在职业定位不明确现象,在个人、家庭和教学工作中出现了角色冲突[1]。为了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育质量,必须激励班主任重新定义自我,处理好角色冲突。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知识素养。但当前各大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却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浮躁、厌学情绪,隐性逃课现象愈演愈烈。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每天按时上课,保证课堂出勤率,表面上在学习而思维却处于逃课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代理性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单纯依靠老师的传达或书本上的结论等二手资料学习,师生互动极少,课堂气氛散漫,另一方面是“后高中时代”的生活让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在看重学习成绩的高中时代,学生把所有的娱乐活动寄希望于大学,希望通过高考这个“龙门”获得绝对自由。然而大学的各种学业要求和社团活动让多数学生深感疲惫,没有获得预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了松懈、抵触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与学生保持沟通,纠正其价值观,使其认识到学业的重要性,做好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首先,对学习态度的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其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对学习方法的引导。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接受度。再次,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不同于初高中的看管式或牵引式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班主任在新学期伊始就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多为90 后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生活技能基本处于空缺状态。步入大学,脱离了父母和家庭,在生活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班主任作为学生父母的接替管理者,必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解、指点并帮助其设定目标。首先,班主任应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拥有的自我服务能力。即学生已经具备何种生活处理能力,包括个人卫生、寝室卫生的清理和保持能力,与同学在生活中发生矛盾的自我处理能力,合理制定生活计划的能力等。其次,班主任在对学生具备的生活技能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应该具备却没有具备的生活技能给予指点、传授,把对学生的服务视为份内工作;对于缺乏基本生活处理能力的学生,班主任要重点教育,纠正“小皇帝”“小公主”思想,填补学生生活能力的空白之处。再次,班主任在对学生生活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帮助学生设立大学四年应该达到的目标,在大学期间成为具备各种能力的“社会人”,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对应的长期发展方案,督促学生将计划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与日益增长的GDP 和PDI 成正向变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压力不断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大学实行扩招后,大学生中富二代、官二代不乏存在,但同时寒门子弟也占相当大的比重,鲜明的反差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是学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转折期,社会经验的缺乏会使学生面临各种困境,各种心理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便会酿成更大的悲剧。譬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后将其杀害事件等都是心理问题的真实写照。所以,新时期的高校班主任应该把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到工作日程上,对有心理矛盾或心理阴影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和疏导,帮助学生防患于未然,避免学生因心理压力走向极端。
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最重要的是提供公共服务。班主任是连接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更应该把家庭对孩子的期盼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体现在日常教学范畴内,这就需要班主任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计划中。然而,当前各大高校班主任却普遍存在一身兼多职的现象,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兼任讲课老师,要完成的科研任务并不少于其他不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在教学评估体系的压力下,班主任不得不舍本逐末,降低对学生工作的倾注度,将精力分散到备课、讲课、搞科研中来完成学校的评估要求。随着竞争压力不断提高、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班主任逐渐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不得不对班级工作持“应付”心理:对于学校硬性规定的任务,流于形式地完成,而针对学校的非强制性任务则毫无选择地全部放弃,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个人发展时间。这种应付式管理无形中增加了当代大学生畸形发展的比重。
“命令-服从”是传统管理体系的典型特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单向管理,缺乏学生的反馈和双方之间的互动。高校在进行不断的变革和更新之后,依旧没有实现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课堂上,仍然以老师单向输送知识为主,学生丧失主动性,对于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何老师不得而知,学生拥有的独特性见解也会因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不敢提出;课堂外,对于学校布置的活动,班主任以命令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将活动需要的时间、质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忽视了个别学生的能力状况,学生迫于制度压力只能服从命令,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班主任的抵触心理,久而久之会失去对班主任的信赖感,从而拉大师生间的距离,不利于师生和谐相处。
我国当前的本科院校多由政府统一建立、管理,一方面“高校政府化”使各大高校千篇一律,缺乏各自的特性,教育规模、内容、目标都大同小异,固定的模板抹杀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非竞争性决定了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而没有被社会所淘汰[2]。为了实现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目的,必须建立、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利用社会力量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高校的培养内容、测试方式逐渐脱离社会。班主任把对学生的教育重点放在期末考试成绩、学分绩点、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上,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延续着高中时代以成绩定高低的测评方式。目前,学校对班主任的考评以其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为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也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社会所需的危机处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结互助能力等却被学校和班主任所忽略。社会监督机制的缺乏使班主任丧失了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内在动力。
使高校班主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好学生工作,提高对学生全面教育的倾注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立专职班主任。一方面,专职班主任应从熟悉学生工作或已从事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学校部门中选拔[3]。在传统教学体系中通过各班班主任这个中介来对学生进行管理,程序冗杂,而让此类人员担任专职班主任,既可以省去中介传达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专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应该明确、具体化。设立专职班主任的目的就是让其投入更多精力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学生对班主任的不同需求,最后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内容的全面,强调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还应该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作进一步了解,适当增加实践课堂、健身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同时鼓励有心理压力的学生以匿名方式给自己写信寻求帮助。
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师生关系的改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传统的命令式管理方法只会增加学生对班主任、对学校的抵触。有位教育家说过:“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4]班主任的工作也应如此,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而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禀性,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管理体系的优化可以兼顾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传统的管理只局限于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往往被忽略,在快餐文化泛滥的社会现实中学生可能会被低俗文化、社会诱惑带入歧途,所以班主任必须把学生的各项发展都纳入管理范畴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成员。
首先,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由社会群体组建的质量评估体系可以反应出社会不同行业对高校学生的能力要求,例如,服务行业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高新技术领域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商业领域需要大学生必须具备灵活的头脑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等。社会各界监督人员对大学生提出的多元化要求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大学生就业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可以促进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次,社会监督机制有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从人员构成来看,传统的内部监督由本校的相关人员组成,在监督评价过程中受主观影响较大,而社会监督机制汇集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员,与班主任无直接利害关系,对班主任工作能够较客观的评价,有利于班主任之间的公平竞争。
总之,高校作为学生锻炼自我的平台,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套长期、系统的制度保障,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只有及时进行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
[1]徐涌金,林培元.试析新时期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10 -112.
[2]雷玉琼,袁婷.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4):20 -25.
[3]张利青,杨立敏.论大众化教育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9 -10.
[4]张山,齐立强.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方法探讨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