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初探①
李晨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更好地体现“高等性和职业性”,其中“综合职业能力”是关键点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现状和突出问题,从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实践能力方面探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策略。
高职;综合职业能力;计算机;实践
据人社部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2014年数据显示,当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27人,比2013年又增加了28万人。以江苏地区为例,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比去年增长0.9万,增幅1.7%,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4.7万,本科毕业生25.3万,专科毕业生24.1万[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最根本的内涵体现在: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培养是面向社会需求的,高职毕业生应该是适应第一线生产管理建设的,有较强技术、全面综合的专门人才。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千差万别,也与普通本科教育迥然不同。相比中职教育,高职对人才的培养更“高层次”,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变能力等核心方面均高于中职教育;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强调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培养学术型人才,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LEVEL5A”;高职培养的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标准分类中的“LEVEL5B”[2]。
在全球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宏观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高职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在岗位的竞争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高职教育面向一个甚至几个相关职业群,受教育者不但需要达到与某一种职业匹配的职业资格标准、掌握熟练职业技能,做到“能胜岗”,还应有在某种职业群中灵活择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能转岗”,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不仅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还要使学生具备应对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3]。为使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一直把“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培养目标,切实加强学生职业能力。
“Competency/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职业能力”的最早来源。美、英、德、日、韩、澳等多个国家教育部门均根据本国实际形成了职业能力观,具有内涵外延广泛、着眼新变化、重视个人品质、强调培养学习能力的共同点。在我国,对于“职业能力”的定义也广泛而多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职业能力是由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复合构成,各种能力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关系,故此可称为“综合职业能力”。国内学者对于“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形成了多种观点,其中一种主流观点把“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了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指的是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基础性的专门技术能力;关键能力指的是对于任何职业都不能少的、跨职业的、可迁移的、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包含基本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指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个体所具备的熟练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化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计算机的功能已经不仅是替代人脑做运算工作,还提供着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2015年计算机相关专业依然为社会输送着大批人才,如系统软件编程、信息安全保护、综合网络布线、影视动画等专业人才等。无论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成为招收理工类考试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尽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已经历了数十个寒暑,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首先,由于生源地的不同造成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由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对口高考学生组成,不同地区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一些学校开设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而另一些学生虽然日常都接触过计算机,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理论知识,这就导致了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有的学生觉得学习内容重复对课程失去兴趣,有的学生学习时又难以及时消化跟不上整体教学节奏。其次,所学知识乏味与专业脱节。现阶段计算机专业的部分教材已经沿用多年,配套的实例训练缺乏趣味,失去应有的专业特色,与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符合。再次,传统的应试教育把注重开放性、实践性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带入了误区,一些专业课还是沿用了平时留课后作业、期末出试卷的传统模式来决定分数,学生为了修满学分按时取得毕业证,不得不大量做试题,出现了纸质试卷上的分数很高,实际操作却无从下手的情况。
第一,专业内涵延伸,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能力。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以“能力本位”为核心,考虑专业针对性和可持续发展,要符合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及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建立系统的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能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课程设计体系,加强与行业接轨,兼顾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不仅要开设如基础类和软件类的诸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C语言、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课程,还应该多开设如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数字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应用型课程,突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科技的变革加速经济的发展,现今社会出现了大量交叉职业和综合职业,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向“宽基础、复合型”转变,计算机相关专业要从原来狭窄的技能内涵向综合方向扩充,培养方案的制定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第二,强化课堂实训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夯实关键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有些仍沿用着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同一门课程教师上理论课时在教室、上实践课时到实验实训室,并不利于上好计算机专业课。想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重构,在课堂上广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需要操作的课程充分利用好实验实训课,在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贯穿理论教学,老师在“教”中指导学生“做”,学生在“学”中积极自主“做”。从学生认知心理出发,选用面向社会市场的案例,抛弃毫无新意陈旧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重新制定出适度适用的实训,引导学生从实际岗位工作的角度看待课堂出现的问题,重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不必单纯追求书本上给出的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自主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各自完成。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将所学技能用于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难题,锻炼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第三,充分与行业结合,取得计算机相关证书,开发实践能力。重视校外实训环节,从只知“数理化”的高中生成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在认识上还没有树立“专业”和“职业”的思想,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往往会感到困惑,“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学这个到底对我将来有什么用?”等是学生经常会提出的问题,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就可以安排学生有意识地接触社会上的计算机行业,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四学期就可带领学生参观校外的实训场所,融入到行业运作整体流程中去,接受计算机行业技术能手的现场指导,参与科技文化生产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行业报告会,让学生在前四学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树立必要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第五、六学期开展“产学研”实践基地实习训练,启动毕业设计撰写论文,使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在顶岗实习、毕业实践中熟悉岗位环境,充分加深职业情感,职业操守[4]。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多组织如“校园文化月”“技能比赛”类似的活动,从中挑选表现突出的学生参加市一级或省一级的技能竞赛,激励学生为自己为学校争得荣誉;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计算机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积极为今后就业选择增加职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中最应关注的是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快速更新的计算机行业使学生拥有改进创造、终生学习的意识,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加大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要具备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生、就业环境的不断剧烈变化[5]。
[1]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江苏高校毕业生人数54.1万创新高[EB/OL].(2013-12-12)[2015-03-28].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1212/t20131212_1051379.shtml.
[2]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3]费湘军,王春兰.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教学与管理过程化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89-91.
[4]马琰,苏君.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课堂教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5(5):70-73.
[5]蒋学雷.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6):30-31.
(责任校对 龙四清)
G712
A
1674-5884(2015)07-0152-03
10.13582/j.cnki.1674 - 5884.2015.07.049
20150130
李晨(1981-),女,江苏镇江人,硕士,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实验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