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惠
(自贡市沿滩区瓦市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 自贡 643206)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六个月以上未能恢复的偏瘫、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一旦罹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需采取及时、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112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中共有中风后遗症患者112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 例。研究组男35 例,女21 例,年龄区间25 ~77 岁。对照组男33 例,女23 例;年龄区间24 ~79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控制血脂、血糖、血压,脑细胞营养药物、扩张脑血管药物等对症治疗,持续治疗一个月[1]。
研究组:中医辨证治疗,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有25 例阴虚阳亢型,21例气虚血瘀型,10 例风痰夹瘀型。以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按摩治疗,中药一天一剂,水煎,分三次服;每天针灸一次,持续治疗一个月。其中:
①阴虚阳亢
主症:多见于高血压患者,症见:半身不遂,患侧僵硬,头痛眩晕,耳鸣,心烦失眠,舌红苔少,脉弦数。治法:滋肾养阴,潜阳通络。处方:大补元煎加减。药物:熟地黄10g、山药15g、杜仲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当归10g、白芍10g、天冬10g、玄参10g、阿胶15g、鸡血藤15g、龟板胶15g、丹参30g、红花5g,水煎服。化裁:心烦易怒加栀子、石决明、钩藤清热平肝;失眠加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大便干结,加肉苁蓉、火麻仁润肠通便;阳亢面赤,用镇肝熄风汤;头痛眩晕,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针灸按摩:足三里穴、肾俞穴、太溪穴、阳陵泉穴、合谷穴、内关穴以及复溜穴。交替隔日一次。
②气虚血瘀
主症:以缺血性脑卒中多见,表现为偏侧肢软无力,气短心悸,面黄肢麻,语言蹇涩,舌淡紫瘀斑,脉虚弱细涩。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黄芪30g、党参15g、地龙6g、桃仁8g、川芎8g、红花8g、赤芍10g、归尾12g、丹参15g、甘草6g,煎水服。化裁:语言障碍加石菖蒲、郁金、胆星以开窍化痰;肢麻加天麻、鸡血藤、川牛膝熄风、养血、疏筋;半身不遂加穿山甲、水蛭通络逐瘀等。针推取穴:足三里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太冲穴,以透穴接力刺法,同时结合头针前斜线针刺[2],并配合按摩及功能锻练。
③风痰夹瘀
主症:多见于出血性脑卒中或脑梗塞恢复期,症见:偏瘫无力,舌强语蹇,口眼斜、口角流涎,肢体麻木,苔白厚腻,脉象弦滑。治法:化痰开窍,熄风通络。处方:化痰通络汤加减。药物:大黄5g、天麻10g、半夏10g、香附10g、茯苓10g、白术10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丹参15g,煎服。化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赤芍、红花活血散瘀;舌苔黄腻或焦躁不安,加黄芩、山栀清热;严重半身不遂,加鸡血藤、伸筋草通络[3]。针推、灸法取穴:内关穴、丰隆穴、太冲穴、阳陵泉穴以及曲池穴等,泻法针刺治疗。
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积分改善程度在80%以上,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积分改善程度在50 ~79%之间,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剧的趋势,无效。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 SPSS18.0 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 X2检验。如果 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1%,组间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n(%)]
张XX,女,76 岁,2013 年3 月1 日入院。主症:半年前,患者在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随即送本市某医院神经内科,经CT 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住院20 余天出院,于2013 年3 月1 日入住我院。诊时患者右侧肢体偏瘫,神情呆滞,失语,面色晦暗,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口角流涎,大便稀溏,小便量多,舌暗红边有瘀斑,脉细无力。辨证诊断: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治法:益气活血,化痰开窍。处方:补阳还五汤合涤痰汤加减。药物:黄芪30g、太子参15g、地龙6g、桃仁8g、川芎8g、红花8g、赤芍10g、归尾12g、丹参15g、菖蒲12g、郁金10g、胆星12g、半夏15g、陈皮12g、甘草6g,嘱服三剂,每日一剂,煎3 次服。二诊:药后痰鸣减少,效不更方。守方加鲜竹沥化痰,随症加减服一月,配合针灸、按摩等治疗。三诊时口已不流涎,咳喘痰鸣止,右侧肢体偏瘫显著改善,可下地扶其缓慢行走,能说出简单语言。继续守方调理2 月余,诸症好转,生活基本能自理而渐愈。
中医认为:中风是因积损正衰,烦劳过度,情志所伤,饮食不节。以至肝风夹痰,横窜经络,阻滞气血或上蒙清窍而成。正如《景岳全书》指出:"是病之发,乃由阴虚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从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扑倒。"针对该病的治疗,急性发病时,应用中药"三宝",及西药积极综合抢救;后遗症则采取中医药剂,联合针、推、灸的方法治之。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三种证型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予以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抓住风、痰、虚、瘀四者的机理,其症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斜的共有症。如阴虚阳亢者,采用大补元煎化裁,滋肝肾,抑肝阳,调气血,配合针灸治疗,可达滋阴潜阳、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效果;对气虚血瘀者,予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按摩、功能锻练等,具有补气、活血、疏经、通络之效;对风痰夹瘀者以化痰通络汤,结合针灸治疗,达到理气、化痰、通络之功效。
通过本病的诊治,采取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达89.3%,显著高于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66.1%。从上分型证治及病案中可以看出,缺血性中风以梗塞为主,多见气虚血瘀;出血性中风以肝肾阴虚为主,多夹痰浊,治疗上亦当有别。气血虚当补益,阴虚宜滋养,瘀滞当通络,夹痰应清化,方不致误也。由此可见,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辨证论治,药、针结合,可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重视。
[1] 田凯夫.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69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50 -51.
[2] 谢俊锋.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4):174 -174.
[3] 韩知.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中风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9):1064 -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