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社会体制改革?

2015-03-30 04:08:18文/李
中国机构编制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制子系统活力

文/李 强

李 强:清华大学教授

一、什么是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到底是什么涵义,一直在讨论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体制”是对应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而出现的。《决定》要求:“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也就是说,我国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上述六大方面,这就涉及到究竟如何划分社会体系或社会系统,特别是“社会体制”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的问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社会体系或社会系统的基本划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四个系统:经济、社会、政治、精神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经典的论述,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阐释了社会四个子系统的观点,并强调经济系统是基础,制约着其他三个子系统。

基于上述思想,我们在思考社会的基本构成时,通常讲社会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四个子系统构成。当然,在这里要注意区分总体社会的概念和作为子系统社会的概念。

在分析作为子系统的社会概念时,目前中央改革文件中使用的概念有: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社会事业等。这里的社会不是总体社会,而是有具体领域、具体范围的社会,大体上包括的领域有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讲到社会建设、社会事业的具体内容时,包括的是上述领域。

显然,社会体制也是作为子系统的社会,社会体制改革所涵括的内容,与上述社会建设的具体领域也大体一致。但是,社会体制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稳定的规范体系、行为准则,也有其特殊的特征和属性。我们以为,可参考社会学关于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观点。

社会学一直强调有三个东西,政府、市场与社会。这三个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有对应物、有抓手,可以操作,可以实施改革。对于前两者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过于突出了政府的功能,几乎完全依靠政府来配置资源,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极大地拓展了市场和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这里,社会也是与市场和政府同样重要方面,但是,相比较而言,目前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很清晰。

这里所说的社会,既是作为子系统的社会,又是具有特殊属性和重大功能的社会,我们认为在这个范围内阐释“社会体制”是比较合理的。通俗的理解可以解释为三个子系统的运行最为重要,即政治、经济与社会。所以,在此意义上,将社会体制定义为:与市场、政府相对应的,由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的稳定模式。这个定义首先强调三个子系统之间界限清楚,其次,强调社会子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最后强调社会体制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所以,体制改革要想改动这种关系模式,难度很大。

这种对于社会体制的解释,既具有总体特征,不至于一讲到社会体制就陷入到就业、教育、卫生等具体领域,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能够做到范围、领域明确,不至于太笼统而没有抓手。

二、四种类型社会体制比较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社会体制,我们试图将不同国家的社会体制分为四种类型,这样比较容易理解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比较突出的有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市场和社会很强,政府干预能力较弱,最典型就是美国。美国的法律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比较多,所以政府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有限。托克维尔所著的《论美国的民主》就是想展示一个与欧洲或西欧不同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必须看到,美国政府干预能力弱有其缺点,尤其在处理经济危机的时候,动员能力比较有限,但是市场、社会强也有其明显优点。美国市场与社会的自主能力强大,社会有强大的自我运行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第二种类型是欧洲体制。在欧洲(主要是西欧、北欧),市场、社会的能力均比较强大,同时政府的干预能力也比较强。政府通过比较庞大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比较强大的公共服务体系来平衡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这点与美国不同,美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是相对较差的。当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福利比较强大反过来也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欧洲债务危机就与此有关。所以,比较第一种类型美国的体制,美国政府的负担要轻得多,美国主要靠增强市场与社会的活力,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所谓欧洲可以分为北欧、西欧、东欧和南欧,这四个区域的体制也有区别。相对而言,德国比较好。德国的经验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各司其职,政府承担了比较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职能,但是市场和社会也同时很有活力,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做得恰到好处,既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又保证了企业、劳动者具有竞争力和活力。而且市场与社会之间的配合也比较默契。比如,德国的行业协会、职业协会非常发达,这些是社会组织,但是,很有活力,完成了很多在中国属于政府的职能,比如职业考试、职业培训、职业证书等。同时又协助市场,完成了很多仅凭市场交换、货币交易不能实现的功能。

第三种类型是后威权转型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市场与社会,这些国家或地区集中在东亚,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官僚体制的影响较深,因此,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一些。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初期,具有比较强大的威权政府,政府和政治管控能力强大,政府的干预能力很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转轨。转型以后,政府让渡出很多权力交由市场和社会运作,政府的传统官僚体制发生明显变化。从多年的变化看,市场与社会的活力越来越凸显出来。

第四种类型就是中国。总的来说,在三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政府主导。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配置一切资源,食品通过票证配置,房子也是分配制。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起了市场机制,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市场来配置。三者关系比较起来,社会最弱小。所以,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了,也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时,讲了两句话,一句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另一句是:“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让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即广大劳动者、经营者、企业、单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那么,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让全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三、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逐渐理解了社会体制改革究竟要实现什么。我们认为,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两个: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活力,激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活力。中国体制的最大特征是政府主导,也就是说政府的主动性是最强的,而与此相对应,另一个特征也就显而易见了:老百姓的主导性最弱,什么事情都要依赖于政府去做,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更没有主动性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循环累积效应,结果政府越来越强大,社会越来越弱小;政府的包袱越背越重,甚至不堪其负。所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当然,对于什么是社会组织,目前的理解窄了一些,仅仅认为是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商会、行业协会、NGO等,其实,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体制内的组织,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也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些社会组织的活力。

中国市场改革目前遇到了艰难的困境。这个艰难并不在于市场本身,而在于没有与市场相配套的社会机制,所以市场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样重要。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市场也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这个也是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必须建立一个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社会机制,否则市场发育十分艰难。完善的社会机制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存在的基础。所以,现在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社会发育严重欠缺,这样,市场也就难以完善,目前严峻的问题是市场的发育已受到社会发育缓慢的严重拖累。

社会体制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公平合理地配置资源。那么,怎样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资源配置?这就需要改革束缚社会活力,束缚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束缚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的机制,需要给每一个人以公平的参与机会,实现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市场和社会有一个共同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老百姓具有最广泛的参与性。真正完善的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样,优秀的社会体制就是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发展的社会参与机会和社会发展空间。

怎么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传统的看法是进行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领域的改革,这几大领域的改革当然都是重要的,但实际上,社会体制要大于这五大领域的内容。比如,老百姓生活的社区治理也是社会体制的重要内容。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抓手,是社会治理的基石。目前在基层社区可以发现很多新生力量和有社会活力的资源,有很多积极的力量都可以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中来。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以地域为基础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层社区治理需要做的包括组织集体消费,社区内的很多消费不是个人的消费,而是集体的消费,比如物业费。个人消费可以通过市场实现,而集体消费不仅是个人的,而是连带着他人的利益,这就不是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的。还包括管理公共的或共同的资产(当然城市与农村是不同的)、提供社区服务(具体途径包括市场的、互助的或互惠的、志愿的)、协商公共事务、塑造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归属)、协调解决纠纷。总之,要重新认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厘清三者间的关系,使得政府的边界和责任更为清晰。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卷,第2页。

猜你喜欢
体制子系统活力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活力
当代陕西(2020年9期)2020-08-04 06:25:33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0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改制增添活力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40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