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意象的运用

2015-03-29 17:47周慧敏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云雨扁舟王昌龄

周慧敏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诗歌鉴赏·

王昌龄诗歌意象的运用

周慧敏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王昌龄在诗中善于选取典型意象,他所选取的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深刻意味,又经过诗人特定的情志熏染形成情感意象,进而统摄整个创作过程。所以,其诗歌中的形象是具有一定情感指向的艺术形象,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从而使意境的形成也具有了深刻的情感意蕴。而王昌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云”“雨”“扁舟”等愁苦意象。

王昌龄;诗歌评论;愁苦意象

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坛上,王昌龄是一位“位卑而名著”才华横溢的诗人,杰出于盛唐,使他生前就备受瞩目。与其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说:“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1]对王昌龄在诗歌发展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宋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2]王昌龄之所以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在于《诗格》中对意境的论述,使“三境”说成为中国诗学“境界”理论中的奠基之论,更在于其诗歌中意象运用的独到之处。

“意象”作为范畴,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指的是构思过程中形象的毛坯,还有待斧削加工,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艺术形象。自唐宋以来,“意象”一词的使用渐广,但含义不尽一致,却都离不开意与象这二者的特定结合关系。王昌龄在诗中善于选取典型意象。他所选取的形象本身就有各自所蕴含的深刻意味,又经过一定的情志熏染形成情感意象,进而统摄整个创作过程。所以,其诗文中的形象是具有一定感情指向的艺术形象,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从而使意境的形成也具有了某种情感意蕴。而王昌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云”“雨”“扁舟”等愁苦意象。所以,这些诗歌的总体意境特点是苍茫、悲凉、阔远、浩渺的。

一、“月”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很多,并且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而“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空中的一首诗,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寄情于月。在王昌龄的181首诗歌中,就有66首与月亮有关,虽不全然作为意象出现,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月亮还是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

“月”是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且独具意味的意象,经历了长期的审美积淀和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感悟。边塞诗多采用乐府古题,而“关山”与“月”又是边塞诗中很常见的词语。王昌龄边塞诗中以“月”为中心意象的诗有4首,分别为《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月亏圆缺示意事物的消长变化,况一轮皓月当空,亘古不变,见证着数百年来不得休息的边乱与边愁,不仅承载着征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也寄托着亲人们的深切祈祷:保佑战争早日停息、祈祷亲人平安归来、渴望过上一种安定平静的生活、希望统治者不再穷兵黩武、不再发生边患。“月”承载了这样深厚而复杂的内涵,她使诗情得以升华,言已尽,情不可尽,意更无穷。最后,写“撩乱边愁”却以“听不尽”三字作结,下无续语,言情已到尽头。诗人在这里轻轻宕开一笔,“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语结情,在有限的七字之内尽此“不尽”之情,最见诗人功力。他把边关大漠、离别之思、边关之愁等,全都统摄在这一片苍茫的月色中,天上人间、万里江山同此悲凉,转到了人生宇宙的高度,意境是苍茫、辽远的,并含蕴着不可言说的浓郁的哀愁和忧伤。

还有《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月”,是遥挂在天空中的亘古不变的东西,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征人的浴血奋战。在征人眼中,这“月”既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责任感和豪情。无言又无情的冷月穿越了时空,但在皎洁的月光下的诗人却百感交集,诗人的情因月而生,又被诗人赋之于月,使月有了人的种种情感。虽然月的“悲苦愁怨”不过折射了诗人的愁苦哀怨,但却蕴含着深入骨髓的生命之痛,蕴含着几千年来无数征人痛彻肺腑的哀思,所以能够寄托深情苦恨,并能“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3]

“月”,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仅有地域之分,如“广陵新月”“潇湘月”“楚月”;还有形状之别:“新月”“斜月”“微月”。“月”是孤独和怀念的象征。有人说,漂泊在异地他乡之人,常有“举头望明月”的故乡之思、对月把酒当歌的思乡之举,那是因为,月亮是悬挂在天空中的唯一一样故乡的东西。于是人们就常常以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进而扩展为对亲人、友人的良好祝愿。如这首《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至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唐汝询说:“上三句历记其道途,落句想象其景物,乘月听猿,客思所由生也。”[4]653写自己的相送之情,不舍的别情如同缓缓远逝的溪水一样绵长。尾句的“孤月听猿”更是令人坠泪,这轮孤月见证了对友人离去的哀愁,“孤月”是诗人形单影只、孤独失意的写照。同时他希望借月来传达对友人的嘱托,真挚而深情。古语有“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四声已断肠”之说,结尾以愁对孤月、耳听猿鸣做结,这种凄凄惨惨戚戚之情可以想见,进而使意境笼罩在一片凄迷感伤之中。在《送柴侍御》中,诗人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借明月来宽慰自己和友人:虽然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我们还能像两地的青山一样同淋一片云雨,希望能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自己希望和友人能够“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是天上的一颗星,但也是人们心中一盏不灭的灯,照耀着朋友,也陪伴自己走上漫漫长路。

在王昌龄的宫怨诗中,“月”更是浸满心酸的泪水,多是与那些失宠的妃嫔形影相吊,月色映衬着她们孤独、寂寞、幽怨的内心世界:“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西宫秋怨》),月明之夜独守空房,冷落凄寒之情可想而知;“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朝阳”(《西宫春怨》)昭阳殿隐于树后隐约可见,月也不易目睹,一腔苦楚只能对月空弹,借月来寄托自己的深深哀思;“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秋词》其五),捣衣之声不绝于耳,月下的清冷寂寥就愈甚;“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春宫曲》),写她人恩宠之极,反衬自己的失意和被冷落,“月”像一位冷眼旁观的智者不言一语。“月”见证了这些可怜的宫妃被冷落后的悲苦幽怨,孤单的明月,冷冷清清,与月下的宫人“对影成三人”,月和人彼此遥望,如心有灵犀,互诉衷肠,意境同样是哀婉、苍茫、悲凉的。

二、“云”“雨”“扁舟”意象

愁云四起,凄风苦雨,扁舟月夜等是王昌龄诗中最常出现的愁苦意象。

先看“云”意象。“云”表示分散,有时是永久性的,它居无定处又飘忽不定,聚少离多,这恰好表达了与友人的离别,况古人往往是生离即死别。如: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居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送人归江夏》)

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

(《送薛大赴安陆》)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巴陵送李十二》)

“云”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一往深情,唐汝询说:“当云雨晦冥之际,君有楚中之行,故我念其所往之地而忧见于色。……怅望之情深矣。”[4]654这三首诗都是写送别。第一首开言便说“寒江绿水楚云深”,透露出一种寒意,使全诗笼罩在一种浓重的阴郁之中,尾句继之以凄苦意象“孤月”,凄凉孤苦之情浸满全诗。第二首诗开头亦是阴云密雨,肃杀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尤其是用“天边何处穆陵关”作结,使得这种忧伤余韵无穷,荡漾开来。第三首是诗人写给李白的诗,专意于友情并将视线投向李白的去处。暮色四合之时,友人渐行渐远,秋水蒹葭使人深念在水一方的伊人,水云深处,目力所及,“云”遮掩了视线,引人延颈展望,抒怀人之思。尤其是“日暮蒹葭空水云”,使全诗最后沉浸在一种凄迷、感伤、苍茫的境界中,低回婉转,云雾迷蒙。

再来看“雨”意象。“雨”在王昌龄诗中多是以愁苦意象出现,表示离别相思之雨,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虽是宽慰朋友我们同临一片云雨,就像不曾分别一样,但这终抵不过与朋友的朝夕相处,而令人不堪的青山云雨,月明之夜,更会撩起对朋友的想念,这绵绵不绝的细雨浸透了对朋友的宽慰和别后真挚不渝的友情,基调依旧是哀伤、情感依旧是低迷的,全诗所传达出来的境界虽有一丝宽慰的开朗,但仍是伤感低沉。此外表示离愁别绪之雨,如《送姚司法归吴》:“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等,都是通过绵绵阴雨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悲酸,离愁惜别之情如这淅淅沥沥的雨,不绝如缕。所以,在这种伤感的氛围中,境界终是沉郁凄迷。

再看“扁舟”意象。通常“扁舟”是用来描写闲情野趣的,而王诗中的用法却与此相反,是用漂泊不定的扁舟表达孤独和不安,境界同样是凄凉悲伤的。如《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朦胧月色下的扁舟随江水起伏不定,孤独无依的心境溢于言外。《送姚司法归吴》:“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等,同样是借“扁舟”来抒写一种游移不定的生活现状,遥望友人消失在视野中,这一叶扁舟,寄托着自己对朋友的惦念、牵挂,还有生离即死别的哀伤,同时也是对自己前途未卜、世事难料的感叹。而在《送万大归长沙》中:“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孤舟又具有了隐逸的味道,受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功不成名不就事与愿违,于是泛舟五湖四海,隐于青山绿水之间,闲看白鹤双飞双落,过这样一种宁静淳朴的生活,孤舟就成了失意时沉痛徘徊后的归宿。

三、其他意象

除了出频率很高的月、云、雨、扁舟意象外,王昌龄在诗中还多用大漠、关塞、孤城、雪山、烽火、羌笛等意象,这些壮大的意象多在其边塞诗中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二句是对环境进行描写,“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壮大而开阔,这两句诗在写景的同时,蕴涵了复杂丰富的情感:有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高度关注;有他们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艰苦、孤寂之感,这些都融合在这开阔苍茫而又悲壮迷蒙的境界中。三四句直接抒情,“黄沙”“金甲”共同描写了戍边将士的果敢和誓死效国的决心。用这些意象组合,来表现一种慷慨悲壮的情感和营造一种雄浑苍茫的境界,沉郁而苍凉。

意境的形成,与意象密不可分,境的营造离不开情,而情的抒发总离不开具体的象,物与象是连接情与境的载体,情与象两相融合,营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诗境。

[1]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7.

[2]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9.

[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12.

[4]唐汝询.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席书涛〕

I207.22

A

1002-2341(2015)04-0156-03

2015-04-23

周慧敏(1982-),女,黑龙江富锦人,讲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云雨扁舟王昌龄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书法)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爱国情怀永流传
阳朔云雨
垂钓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