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无比的灾难,千万计数的鲜活生命遭受无情吞噬,整个国际社会一次次被抛入无底渊薮。“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以两极格局为标志的雅尔塔体系建立起来,大国间的武装对峙开始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冷战紧随而至。”
在近半个世纪的特殊战争形态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对抗将世界各国置于两极争霸的紧张态势中。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大国军事对抗时代的冷战终结,人们开始希冀一个安定繁荣没有战争的时代。和平虽然是全人类的理想,但是和平决非简单的意愿,战争的阴云无时无刻不在一些地方的上空弥漫。“海湾危机的爆发迅速打破了国际社会的乐观情绪,两极格局破碎后新威胁瞬间显现。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领导由多国部队组成的正义之师发动了海湾战争,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保全了沙特阿拉伯的安全。在此之后,美国犹如打开一个动用武力的‘潘多拉魔盒’,一发不可收拾。”
从理论上说,冷战结束,旗鼓相当的劲敌苏联不复存在,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其核心安全问题已得到解决。实际上,在没有重大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美国非但没有放弃武力处理国际事务,反而进一步加快对外军事行动的步伐,原因何在?令人费解。《武力与霸权: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一书,为我们做出了明晰的诠释。
这是一部由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的学术专著,书中许多论点和论据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作者站在统筹全局的大战略观角度,析剖冷战后美国实施的百余次对外军事行动,尤其以包括海湾战争在内的四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作为典型个案,探讨美国作为霸权国使用武力的新思维、新动向,以及历任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对外用兵的原则,使用武力的原因,军事手段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依据……最后从权力视角探讨武力与霸权、利益与道义、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对霸权国的武力行为作出客观评估、考察和反思。
作为最年轻的世界强国,美国只有不足240年的历史,除了国内的独立战争外,它完成本土的扩张用了100多年,海外扩张又进行了100多年。时至今日,全球很多地区都飘扬着星条旗:扎根美洲,掌控欧洲,重返亚洲,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扩张史。如本书所述,“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美国拥有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抗衡的军事实力。事实上,除了‘9.11’恐怖袭击真正给美国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之外,其它所谓的挑战与危险并不足以给美国构成致命性打击”。可是,基于国内的垄断资本需要,它必须加紧开拓国防市场。它的武力行为,既是它“建立霸权的必要根基,也是霸权国权力运用的重要组成。”历史上,一个霸权国的崛起、兴盛、扩张和衰落,总是离不开军事力量,美国当然也不例外。据载,美国在全球现有3000多个军事基地。
多年来,美国凭借广泛强势的政治影响力,先进庞大的军事优势,遥遥领先的经济实力,在解决国际冲突和地区争端上,采用多种途径和资源,公开付诸武力,以应对 “后苏联时代”的威胁和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所有敌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用犀利的视觉和逐一解析的手法,全面阐述了美国从事过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四次大规模军事战斗行动,从中提炼出自己独特又极具说服力的观点。《武力与霸权: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是目前国内唯一将四个典型军事行动案例整合在一起,以展示美国武力与霸权演变轨迹的专著。
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是冷战后美国实施的第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首次在如此规模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美国凭借绝对的军事、技术和资源优势,在多国力量的支持下,打击了伊拉克的侵略行为,恢复了科威特的领土完整。”期间,“‘鲍威尔主义’的有效运用,保证了美国和盟国的伤亡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组建‘多国联盟’分担了风险与成本。”再就是,“海湾战争对美国打造冷战时代的全球战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老布什政府认为,海湾战争让“世界新秩序”变得触手可及。
爆发于1999年3月24日的科索沃战争,“是美国第一次以‘人道主义’名义,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开创了借人权问题为由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先河。”科索沃战争是克林顿政府联合北约对外干预的新尝试,为美国扩大对外干预制造新的借口。持续78天的狂轰滥炸,美国不仅迫使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军,还导致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所代表的政权垮台。空袭行为的本身就是与人道主义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正所谓“旨在结束‘人道主义灾难’的‘联军行动’却在事实上制造出更加血腥的‘人道主义灾难’。”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恐怖事件,“从死亡人数上看,这次恐怖袭击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恐怖主义灾难,一系列撞击事件导致3000多人死亡。”“9·11”事件致使“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迅速转向,从关注传统大国战略竞争转移到非传统的恐怖主义威胁上。”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迅速确定了劫机者的身份,认定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是主要嫌犯。同年10月7日,“小布什政府下令对阿富汗发动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行动,打响了反恐战争的第一枪。”联合国的授权,加重了这次行动的合法性。在国际舆论和道义力量的支持下,阿富汗战争最终突破《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自卫权。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并没有停止扩张霸权的脚步。稍作休整就开始为军事打击伊拉克铺垫造势,力图搭乘反恐战争之便车推翻萨达姆政权。”2003年3月19日,小布什政府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宣布“自由伊拉克”行动开始,单方面对伊拉克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既是美国构筑‘新帝国’战略的巅峰之作,也是美国霸权演变轨迹中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小布什政府在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藐视国际道义和国际法的霸道行径招致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使其国家信誉跌入深渊。美国反恐政策军事化和战争化的趋势也将其推向‘黩武主义’的歧途。”
人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国际热点不断涌现,各国间的力量此起彼伏,多极化的趋势缓步前行。其中,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中国也越来越积极地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逐渐成为亚洲乃至国际事务的主导国之一。这自然引起美国及其追随者的恐惧,并视中国为一大威胁。加之近年周边个别国家觊觎我国领土,海洋主权纠纷频频发生。所以,中国面临的或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作者李德·哈特说过:“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康德也说:“人类只有趟过战争的血路,才可能有朝一日通向和平。”《孙子兵法》开篇亦有醒目警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即: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百姓生死,国家存亡,不能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由此,如何认知和应对战争,不仅是中国政府和军队应当高度重视的,普通民众也应当有所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不仅可以满足军事爱好者的重口味,也为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打开一扇窗口。
本书视野开阔,考据精细,文笔流畅,既有宏观上的论述,也有微观上的分析,不失为富有价值的社科读本。
(作者单位:青岛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