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生 刘 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当今社会利益格局深入调整、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分配复杂多样、利益矛盾愈显突出的时代环境下,全党同志应当率先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此来凝聚价值共识、净化社会风气、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利益源于人的需要,追求利益是人们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初动因,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回避利益问题。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1](P306)他在阐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时也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P78-79)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P8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P103)。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结合起来,在《共产党宣言》这一纲领性文献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观作了旗帜鲜明的规定。他们郑重宣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P285)。也就是说,立党为公、为大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P85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大众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不懈奋斗目标。围绕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原则和目标,我们党紧密联系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中国化,形成了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根本,以妥善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为核心的利益观。
从思想理论内涵上看,这一利益观鲜明地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远大理想中,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纪国法中,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总体布局和发展道路中。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为民谋利益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有关利益的思想观点,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迫切要求;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党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等等。由此确立了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确立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和政体,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两个务必”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等等。这些为人民谋利益的重大理论、制度、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和复兴的宝贵财富,也是党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和信赖的根本原因。
从国家发展要求上看,这一利益观强调现阶段在经济上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决消灭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价值;在政治上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在文化上要坚持人民至上和集体主义原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在民生上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在生态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国际交往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增进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从实现原则方法上看,这一利益观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求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处理好保障物质利益与提高政治觉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要求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以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根本尺度,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要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究竟站在谁的立场上,坚持什么样的利益观,直接决定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事业观和工作观,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的发展历程看,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正是由于我们党的利益观始终没有变,我们党才保持了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执政地位,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经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在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工作作风等方面背离了正确利益观,出现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直接关系到党群关系能否密切、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党员领导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作风的必然要求。从党的自身角度讲,党员领导干部的利益观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权力、地位和金钱的态度。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社会成员利益实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给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利益取向带来深刻影响。再加上我国封建主义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官德败坏、思想颓废、作风恶劣、贪污腐化等消极状况,他们或者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或者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买官卖官,或者诚信缺失、作风漂浮、脱离群众。习近平同志曾经对党风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精辟概括。他指出:“当前,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干部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为上。”[6]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干部之所以在“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这四个方面出现问题,根源在于他们没有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利益观,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不能分清正当利益和非法利益。因此,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始终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是党员领导干部在金钱和权力面前不迷失方向、不乱原则分寸的根本。
再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净化社会风气、凝聚改革共识的必然要求。从转变社会风气角度讲,党风与社会风气历来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但执政党的党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直接、最巨大,净化社会风气是执政党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肯定,当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社会民众具有追求真善美的强烈愿望,否则,我们党就不可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不可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就不可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能不断取得进步,人民群众也不会拥护党的领导。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党风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党风不纯、利益观不正给民众带来无形的心理暗示,加剧了人们对社会风气的消极悲观情绪。因此,匡正党风政风以净化社会风气刻不容缓。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现在,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社会上有种种议论和思想情绪。……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7]全党同志应当增强责任担当,率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以此来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凝聚全体人民的改革共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全党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关键是要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看待个人名利,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和特权思想,决不搞剥削阶级政党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
一要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寓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保持党的思想纯洁、作风纯洁。作为执政党,我们党掌握着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也可能出现一部分人利用公共权力将公共资源私有化。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坚持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在党内绝不允许出现利己主义者,绝不允许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必须正确认识权力来源及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自觉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之内实现个人利益,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和党的团结统一,坚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筑牢增强反腐蚀、防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要坚决克服党内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保持党的组织纯洁。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仅会使一部分人得到好处,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而且会影响党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影响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转。这样就会破坏党的组织的纯洁性,破坏党风廉政建设,甚至导致亡党亡国。面对新形势,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8]全党同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坚决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防止党和国家政权出现变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的原则,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更多的想搞特权和腐败的人望而却步,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三要防止党内出现既得利益集团,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一个没有私利的党,才能坚强有力。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在于她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允许在党内形成与大多数人利益相对立的利益集团。反对出现既得利益集团,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必须时刻注意的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警示我们,如果出现党内既得利益集团与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相互勾结,不仅会葬送党,而且也会摧毁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点上,前苏联共产党已留下惨痛教训。1990年6月,苏联《西伯利亚报》曾以“苏共在苏联社会中的作用”为题在部分群众中进行民意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利益的只占2%,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只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利益的高达85%,还有13%的人认为苏共代表除此之外的“其他集团”的利益[9](P175)。从中不难发现,党内利益集团的出现是苏共亡党的重要症结。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不同利益群体博弈已成为事实。在此背景下,党员队伍的社会成分也日显多样化,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与既得利益思想倾向相互交织。虽然没有形成顽固的既得利益集团,但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直接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央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要求,全党必须自觉地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积极应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极大的勇气推进各项改革,坚决防止党内一部分人成为社会利益集团和境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坚决防止一些地方出现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的倾向,坚决防止权力异化导致党的变质和人民利益受损。
[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2,(1).
[7]人民日报,2014-10-09.
[8]人民日报,2013-01-23.
[9]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