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凤,李 枫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杨利民剧作集》是2007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精品剧作集。作者杨利民在大庆广袤无垠、神奇莫测的黑土地、大荒野的背景中,通过平民的视角、石油人的生活,赞美了石油人的崇高品质,完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大庆表达和大庆实践,是中国话剧领域不朽的财富。
提到“硬汉”,不得不想到《杨利民剧作集》中那些拼搏在石油开采第一线的工人们,如话剧《黑色的石头》,无论是地质员柳明、架子工老兵、钻工大宝子、钻工大黑、钻工庆儿、班长石海,还是秦队长,他们无疑都是“硬汉”,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也渗透了整部剧作的思想主题。这些拼搏在一线的石油工人们,在一排排银河蔓延无尽的旷地中,蜿蜒曲折的分支里,在遥远处十几栋火车式的敞口房里,在远方一座座孤单单的井架下,不畏困苦,奋力拼搏着。他们是高尚的,舍小家为大家,孤身为祖国的石油默默地奉献着。在那里,他们的生活与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相联系的,祖国美好的明天就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单调而乏味的精神生活,艰苦而悲怆的物质生活环境也阻挡不了他们对石油开采的满腔热情。这些“硬汉”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建构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之上的,也是和大庆话剧中的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契合的。
又如《铁人轶事》中,很多围绕王进喜先进事迹展开的一系列情节设置,展现了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硬汉”形象。虽然铁人王进喜的事迹耳熟能详,但剧作家杨利民却从铁人的点滴写起,构造铁人王进喜工作生活的八个不同场景。艰苦的年代、恶劣的环境对石油开采产生很大的阻碍和破坏,王进喜却不畏艰难,话剧《铁人轶事》从“他们来到了旷野,他们停下了车,他们跳进泥浆,抑制井喷”等感人的场景入手,再现难忘的石油大会战,再现铁人钢铁般的意志和人格魅力。从艺术层面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铁人。《铁人轶事》是杨利民继《黑色的石头》《大荒野》《地质师》之后的又一部表现石油工人的优秀作品。杨利民不仅生长在油田,并且也见过铁人,他说:我是1964年到大庆的,铁人王进喜一直是我的榜样,他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桓。现在,我觉得应该写写他,让现代人知道曾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忧患意识,他不等、不靠、不伸手的民族气节,他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为国尽忠、为民尽责、为父母尽孝、为孩子尽爱的伟大品格,令人深深敬仰。[1]
杨利民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情感,将一位真诚、善良、坚毅的铁人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使观众在心灵得到洗礼与净化,让这样一位不朽的铁人“硬汉”形象在我们内心永不磨灭。
杨利民的《地质师》展示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跻身我国石油前线的无私情怀和坎坷的种种经历。60年代初,洛明、卢静、罗大生、刘仁、曲丹等一批有志青年大学毕业后从北京争相来到大庆。30余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在事业和爱情上抒写了悲怆感人的赞歌。洛明是以油田开发研究院的高级地质师为原型的,杨利民在勾勒这个人物的时候,脑海里总想到骆驼,总是有一匹骆驼在他的脑海里迎着狂风在沙漠里前行,巧合的是,这个人的昵称,也被称为骆驼。骆驼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实质为黑土地和石油人而讴歌。洛明为了事业和对情人的责任,忍痛让真心爱的人卢静与自己的好友罗大生步入婚姻的殿堂,自己却与一女采油工成家立足油城,为大庆油田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罗大生虽因工作安排调回北京,也为石油事业献出了一生辛劳,可他内心那种不明朗的感觉,常常使他惶惶终日;刘仁因为工作而导致了身体的伤残,爱妻曲丹不离不弃,关爱有加,他失去了完整的身体,却得到甜蜜的爱来弥补。“知识分子”的奉献意义也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和那些默默为祖国石油事业奉献的人物一样,同样也给心灵带来了一次重新审视,给情感带来了冲击。
《杨利民剧作集》中处处都体现着无私的奉献精神,无论是《地质师》中奉献终生于祖国事业的“骆驼”,还是《大荒野》中的老梁头,《大雪地》中的黄子牛,他们都视自己如“老黄牛”一样在这片荒原上默默奉献着。
在《大荒野》中,杨利民描绘了他脑海中的旷野大地,它无与伦比,静穆天然、广袤无垠、活力盎然、诗情画意,在这大野地中,人们深藏的是生命伊始的本源,友善、朴实、诚意,不再是为了追逐单纯的物质满足,而是来自内心世界的对生命价值的高尚美的追逐。《大荒野》的构思则更有韵味,宽广无垠的大野地上,折射着惊恐而柔情的霞光,建构了一幅仙境般的图画,在这里一切都表现的那么闲适、相得益彰。远离喧嚣都市的老梁头,由一只忠诚的大黑狗陪伴着并坚守自己的信念。[2]在老梁头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是几十年如一日,在荒凉的野外、寂寞的井边用自己的青春时光换来的。这种精神,又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体现,又承载着大庆话剧奉献的主题思想。
《杨利民剧作集》延续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带来了一部部不朽的、里程碑式的剧作。从众多的石油人形象上看,这些剧作无疑是成功的。当《地质师》中响起那无比豪迈动人的歌声,从而看到了为了石油、为了国家而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这是两代大庆人的共同呼喊,明显是前赴后继:“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这个英雄的声音响起,眼前忽然一红旗飘扬,塑料头盔,拯救动物,逐渐变成了一个巨大峻拔的场景:一栋栋井架,像一座座丰碑,赫然连绵地矗立在你的心头。[3]当《大荒野》中老梁头的慢慢倒下,又为读者呈现了坚守岗位的普通看井人的悲剧。通过荒原上最后一匹狼的解说,展现了他的心地善良、默默无闻与甘于奉献,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关注石油人的寂寞。当《铁人轶事》中的铁人奋不顾身的跳进泥浆池,当《黑色的石油》中的众多工人现场抢险,剧作为读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匮乏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这是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油井,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
[1]话剧《铁人轶事》[EB/OL].内蒙古新闻网,2011-06-27.
[2]李世涛.守住大荒野、守住精神家园—杨利民剧作母题的探讨[J].大众文艺,2009,(1):61.
[3]忽培元.大庆文艺精品丛书·总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