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刀
专题
你甚至可以把他写成败家子
□王小刀
由发强是我采访过的国企技术高手之一,曾经拿过全国比赛的铣工组第二名,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个很符合杂志宗旨的采访对象。他的领导安排他和我见面,他却对我爱搭不理。
我现在还记得,我问他这么会比赛,是不是天生心理素质就很好,他回答时的样子:仰着脑袋似乎在很认真地思考我的问题,然后扭过头来一脸真诚,“我出生时什么样我真不知道。”
这种故意搅局的情况出现了好几次,我知道我遇到了一个丝毫不打算配合的采访对象。好吧,我承认,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可总不能无功而返。如果现在是写述职报告,我应该会说,记者的专业精神支持我必须完成采访;实情是,我的小宇宙也在爆发:老娘跟你杠上了,不信聊不起来!
后来,我赢了。事实证明,只要搔到痒处,每个人都有聊聊自己的欲望,哪怕他曾极力避免。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抗拒——他见过不少夸得天花乱坠的劳模宣传文章,怕我把他也写成一个高大全。他不知道,其实,在这件事上,我乃至整个团队也一点异议都没有。
后来,那篇文章里不仅写了这个技术高手的成长过程,而且写了他那又拽又倔的性格。他随口讲的自己年轻时当月光族的事,也成了其中的一个侧面。
刊出后,他给我打电话,“你怎么把我写成败家子了?”其实,文中只说他花钱散漫,并没提“败家子”三个字,但我已经知道他的性子,也不客气,“你不就是那样吗!”他果然不生气,乐呵呵聊了半天,表示挺喜欢那篇稿。后来,我需要采访一个国企年轻人,还是他帮忙联系的。
我不是想讲那期稿子做得好还是不好,我只是想说,在先进人物报道这事上,即便是被采写的当事人自己,也没我们想的那样喜欢被塑造成神一样的完美典型,大部分人都希望得到中肯、真诚的评价,哪怕你把他写成了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