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宁灌输理论的研究综述

2015-03-29 10:06:18李郭稳
关键词:灌输列宁客体

李郭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由于灌输理论的时代性,引发学术界对灌输理论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意识形态的快速变化,产生了灌输理论的“过时论”“教条主义”“强制性”的一系列讨论,本文对现有学者的研究思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1 列宁灌输理论的思想渊源

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而对于列宁的灌输理论系统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灌输理论的最早表达是早期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泰奥多·德萨米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中提出:“要往无产者的头脑里灌输真理:你有责任给无产者进行这一洗礼!”[1]

第二种观点认为,关于灌输理论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就提到过关于灌输理论的一些萌芽思想。例如,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由此得出,这些经典论述是对灌输理论的早期表达。

第三种观点认为,考茨基关于灌输理论的形成和理论系统化的研究,为学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886年《新时代》上发表阐述灌输理论的文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自发产生出来,而是从外面灌输到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

大多数观点认为,列宁的灌输理论是灌输理论的首创,作为列宁灌输理论的思想渊源,从上文阐述的理论依据来看大致都包含其中。因为缺少相关历史理论依据,对于灌输理论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受到德萨米的影响,所以认为,考茨基对于灌输理论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的研究进程中,以孙来斌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灌输理论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理论的表述,并肯定了列宁关于灌输理论的科学表达[4]。

2 列宁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

2.1 灌输的必要性

孙来斌认为,列宁关于灌输论必要性的阐述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工人阶级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其二,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其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根深蒂固必然影响自发的工人运动[5]。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造成巨大威胁,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的实施过程,表明营造良好的灌输环境对于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段海霞认为,灌输理论在国内外战略局势异常紧张的今天,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于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针政策,就灌输媒介来说,美剧受到广大知识青少年的热捧,引诱和鼓励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把资产阶级思想灌输进来。同样在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提升了灌输理论的必要性,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所以,灌输理论是应对国际国内局势发展的必要选择[6]。

2.2 灌输的主体

列宁认为,具有扎实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论家是灌输主体。向工人阶级进行理论灌输,“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7]76有些学者认为,使灌输理论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例如,1911年春在法国巴黎郊外,由列宁创办的隆瑞莫党校建立,这是俄国第一个从工人中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列宁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且与学生热情交谈,充分表现出灌输主体需要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素养。

2.3 灌输的方法

关于灌输的方法,闵绪国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观念只能从外部灌输,内部深化。理论灌输必须通过感召和理论说服教育表达革命斗争和生活实践。同样列宁遵循理论灌输和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灌输主体明确向工人群众合理灌输与人们密切联系的物质利益[8]。“尽力利用大家都知道的这种事实来向群众提供富者愈富和贫者愈贫的矛盾是不合理的这样一个观念,竭力激起群众对这种极端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愤恨。”[7]72

王萍认为,对于逐步重视意识形态灌输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化的趋势促进灌输效果,网络媒体成为灌输客体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把握先进实效的灌输方法并以合理方式灌输给客体。明确科学合理性的思想体系强制塞进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是不可取的,强制性的灌输,只能引起人民群众心理上的反感。要把单向式灌输转变成双向交流式灌输,注意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采取灌输理论方式和实际效果相结合,使灌输方法更加合理高效[9]。

2.4 灌输的客体

关于灌输的客体,即所谓的被灌输者。孙来斌认为,灌输客体是通过教育主体把知识和概念灌输给头脑。从本质上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通过主体对客体进行有效灌输,客体自身的内化是灌输的必要条件,灌输主、客体的相融性,可以保障灌输理论的有效实施。在精神需要的客观事实作用下,灌输主体内涵程度不断提升,客体自身受到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达成共识,在各种价值观思潮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10]。

3 列宁灌输理论的评析

3.1 灌输理论“过时论”

在国内外局势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灌输理论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其历史必然性必定与国家治理规划相违背,即学术界部分学者提出的“过时论”。王文认为,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其实质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坚持灌输理论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直至今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策的灌输,引发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深厚和思想政治观念崇高多方面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大提高,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却不容乐观。人民群众理想动力的缺失以及个人利益自私心态的加强的现实告诫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把踏实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保障[11]。

娜仁图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把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作为阶级统治的手段。谈到列宁灌输理论的具体方法,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美国在主流意识形态上的灌输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例如,美国“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官方和主流媒体对全民的思想灌输达到高潮,引发人民的爱国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于美国宣扬人权和民权自由以及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方面毫不松懈,充分说明,灌输理论具有时代性[12]。

3.2 灌输理论的“教条主义”

“灌输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孙来斌认为,柯尔施通过研究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以抽象客观理论为依据,得出灌输理论是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教条”。在柯尔施看来,在1848年至1900年期间,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与巩固,工人阶级接受了资产阶级制度。在此阶段,他认为庸俗唯物主义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和著作中,并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现实。并认为列宁等人没有促进共产主义的觉醒,而是把理论强制性地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得到的是与革命实践脱节的教条[5]。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3]这句话从真正意义上解释了列宁灌输理论思想体系的开放性。虽然,在不断摸索与创新的进程中,部分主体片面抽象认为灌输教条化。但是,教条主义并不是灌输理论的产物,柯尔施批判的“教条主义”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理论,因此需要辩证的理解。

3.3 灌输理论的“强制性”

有观点认为,列宁灌输理论具有“强制性”,不理会客体主观意识的意愿,只是对其强制执行灌输。可是仔细探索后发现,人们思想的形成与意识行为表达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灌输主体始终是外部因素,灌输客体的接受程度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有灌输客体能动地接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否则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灌输的目的,又何谈灌输。灌输客体主动思考,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文化思想,从灌输主客体的相融性来看,灌输理论是排斥强制性的[14]。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5]可以说”强制性“是对灌输理论的一种不正确认识,从字面意思理解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是强制服从的意思。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确实有些忽视“强制性”的问题。代表人杜威曲解了灌输的本质,赋予了灌输强制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受到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推崇。马克思主义认为,灌输客体自觉接受理论为基础,灌输主客体相协调,共同构成列宁的灌输理论。

4 列宁灌输理论的现实意义

4.1 列宁的灌输理论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列宁灌输理论是意识形态灌输的关键,学术界对此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标,市场经济为媒介,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为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过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荡,思想政治教育为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随着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不断提高,相对的,权力主体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意识灌输需要加强,为客体的灌输提升了稳定的外部条件。坚持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向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人民形成良好的思想自觉性和责任感。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利益需求,增强主客体和谐因素作用,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运用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6]。

第二种观点认为,党政机关加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对人民群众的指导,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下,思想教育方面的灌输,可以保障人民团结意识提高,有助于自行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矛盾问题,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灌输论的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政机关的创新能力建设,把“三严三实”落到实处,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和拓展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将其理论思想灌输到客体意识形态内部,为全面推动改革提供动力支持。

4.2 列宁的灌输理论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是指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关系理性地灌输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接受这种思想灌输。在其宣传教育下,灌输客体不但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而且把理性认知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创新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胡海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国际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任何时代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经历了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变,把“问题意识”灌输给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转变作为客体意识的一般认知,进而演变成对社会主流意识的研究与思考。特别是灌输主体必须掌握科学的灌输方式,在改革开放利益格局的变化下,稳定自身思想观念,把握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教育内容方式途径多样性相结合。灌输主体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过程中,探索前沿问题,善于和客体交流,真正意义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7]。

由于对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灌输的现状研究不足,使得大部分科研成果的实效性和应用性不强。毫无疑问,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文化、中外文化、传统现代文化大碰撞,灌输的理论意义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列宁自豪地说:“我们曾经靠宣传工作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18]但在当前国际国内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中,人民群众受到网络媒体的灌输,形成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冲击与挑战我们传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接受社会思潮传播的客体意识也不断扩展深化,所以,我们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并高度重视科学认知多样性的社会意识。

4.3 列宁灌输理论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提供必要途径

王嘉认为,灌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依据时代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与时俱进,通过科学文化辐射和制度规范,向社会进行科学的理论灌输,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灌输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梦”战略思想提出来以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灌输引发权力主体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物质利益关系和物质生产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民关注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的意识形态,必须通过列宁灌输理论科学的灌输方式灌注和输送到客体,转化为人民自觉能动性并改造于物质世界[19]。

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必要途径需要加强其灌输方法的科学性,列宁灌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首先,网络媒介的丰富为灌输提供了有效途径,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真人实事从点滴做起,网络传播的方便快捷使那些灌输理论下的鲜活实例更便于群众了解掌握。随着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自己会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其次,随着国际利益多元化市场的竞争以及各种文化软实力的较量,现实告诫我们必须保持灌输主客体的清醒认知,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灌输。最后,我们要认清现实问题,明确灌输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灌输客体的政治素质整体下滑,严重影响灌输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灌输理论,并善于创新灌输方法,努力丰富拓展灌输途径,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灌输客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就一定会大大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黄建华,姜亚洲.公有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4]孙来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孙来斌.“灌输论”是指导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

[6]段海霞.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4).

[7]列宁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闵绪国.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应坚持的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9]王萍.关于“灌输论”研究综述[J].探索,2005,(4).

[10]孙来斌.“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J]. 武汉大学学报,2004,(1).

[11]王文.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J].学术论坛,2010,(4).

[12]娜仁图雅.《怎么办?》中的“灌输论”思想探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4]闵绪国.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及其运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16]谭兰.列宁“灌输理论”的现代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05,(6).

[17]胡海桃.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分野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6).

[18]列宁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3.

[19]王嘉,林海玲.“灌输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客体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奥秘(2018年12期)2018-12-19 09:07:32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