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5-03-29 10:06蒋瑞雪
关键词:知行合一中国梦实效性

“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探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蒋 瑞 雪

(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从提高认知、提升情感、锤炼意志、坚定信念、注重养成入手,坚持知、情、意、信、行相统一,引导大学生用“中国梦”培育个人“成才梦”,在“中国梦”与个人“成才梦”的践履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提升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行合一;实效性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3-18

基金项目:201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中国梦’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编号:JA13489S)

作者简介:蒋瑞雪(1980—),女,福建福鼎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纪念“五四”运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本文从提高认知、提升情感、锤炼意志、坚定信念、注重养成入手,坚持知、情、意、信、行相统一,引导大学生用“中国梦”培育个人“成才梦”,在“中国梦”与个人“成才梦”的践履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提升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途径。

1“中国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基本依据

“中国梦”主题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是“中国梦”融入“基础”课程的基本依据。

“基础”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中国梦”彰显着中华民族一个崭新时代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其目的是把全国人民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形成磅礴合力,去加快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坚持知、情、意、信、行相统一,提升“中国梦”教育的有效性

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包括知、情、意、信、行五个因素,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大学生知、情、信、意、行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和真正魅力所在,应当是思想的交融、心灵的碰撞,是“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是道德和智力的升华,是认知与践行的共进。一句话,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4]。良好的品德形成是良好的知、情、意、信、行辩证运动、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结果。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者无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往往侧重于过度政治化的理论和抽象的内容灌输,而不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理想信念的建树和意志品质的锤炼。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大学生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大学生知识价值的失落,情感的冷漠,信念的动摇,意志的脆弱,行为的迷茫,必然会阻碍其健康成长成才。

“中国梦”融入“基础”课教学必须力求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即坚持以“知”为先导, 充分发挥“情”“意”和“信”的催化、激励与支撑作用, 重在“行”的培养,片面强调任何一要素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教育者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出发,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炼之以志和导之以行的方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知、情、意、信、行,并使五要素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统一地得到发展。这不仅使“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让“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提升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有效性。

3由“知、情、意、信、行”入手,使“中国梦”融入“基础”课教学

3.1晓之以理:专题教学科学解读“中国梦”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知”是基础和先导,就是让大学生科学认知“中国梦”的相关知识。为了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思想,“中国梦”已进入2013年版的“基础”课教材,由于没有用单独的章节系统论述“中国梦”,使得大学生对“中国梦”内容的掌握显得很散乱且不深刻。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梦”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价值意蕴,在本门课程结束时专门开展一次专题教学活动。专题教学可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述中华民族的追梦史。通过呈现古代中国的盛世辉煌、强大繁荣,近代中国的饱受屈辱、赢得独立解放,现代中国的百废待兴、崛起奋斗,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梦”的历史由来和发展,引导大学生认识追逐“中国梦”的必然性和身上担负的历史重担。第二部分对“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践路径、精神动力、力量源泉集中讲解,并把以上内容与教材各章的内容结合起来串讲,帮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的内容,并用“中国梦”思想重新整合,使学生的认识获得一次提升,让学生在理解“中国梦”的基础上认同“中国梦”[3]。

3.2动之以情:情感体验教学贴近大学生需要

大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更多地依赖感性和直觉,容易受影响和感染。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动力和强化功能。教育内容即使是正确的、科学的,也都要经过主体的情感过滤,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心理成分[4]。“中国梦”凝聚了中华儿女的世代夙愿,在全国人民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是开展情感体验教学的完美素材。教师运用创设情境、视觉体验、数字呈现等方式,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共振、共鸣中对“中国梦”得以认同、内化。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追梦史时,可播放影视资料、纪录、老照片,以视觉体验的方式呈现为梦想而奋斗的失败与成功的历史演变,在感人的事例、生动的对比、深入的分析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时,也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情感体验教学法让“基础”课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需要,促使他们更加主动接受“基础”课教育。

3.3炼之以志:激励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

俗话说“意志创造人”,真正创造人生奇迹者乃人的意志之力。意志是在实践思想道德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性格力量,在人的实践行动中起支配的作用。大学生在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没有顽强的意志,就容易迷茫退缩、逃避,为之努力的事情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正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向前、执着追求的精神力量,推动大学生以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去开拓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5]。因此,教师应激励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促使他们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经过长期不断地磨炼,形成稳定而坚韧的意志,才能把理想不断外化为自觉行动。

3.4笃之以信:引导大学生用“中国梦”培育个人“成才梦”

信念是深刻的认识、强烈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的有机统一体,因而信念成为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习近平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1]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形式和载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透彻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必须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梦”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是把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自身追求融为一体,强调了共同理想,也尊重了个人梦想。“中国梦”的构建,为个人梦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个人梦是“中国梦”的坚实依托和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6]。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在“中国梦”引领下培育个人“成才梦”,指引自身的成长成才之路。只有个人“成才梦”与“中国梦”同构建,才能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3.5导之以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是大学生知识内化和行为养成能力的必要途径。“基础”课程注重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合一来提高自我修养;通过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将“中国梦”融入“基础”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大学生对“中国梦”理论层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中国梦”学习效果和现实实践力度。一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校园橱窗、学生舞台、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形式营造讲“中国梦”、赞“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热烈氛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认知“中国梦”、感悟“中国梦”、追逐“中国梦”。二是参观革命旧居旧址、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以实景、实物、实例、实事进行现场教学。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就曾组织学生到福州三坊七巷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身临其境地体验近代以来先进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三是开展社会调查和社情调研。比如利用暑期大学生返乡回家的机会,开展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调查,并要求撰写调研心得体会报告。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2013-03-17/2014-03-12.

[3]王兴国,张聚华,熊晓燕.结合中国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82—87.

[4]谈娅,李洪普.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5):142—145.

[5]宋妍.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87—90.

[6]康礼芳.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J].学理论,2014,(7):25—26.

责任编辑:卢宏业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中国梦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