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困境与对策

2015-03-29 03:16鲁艳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

□文/鲁艳平

(唐山学院 河北·唐山)

“新生代农民工”特指80、90后的青年农民工群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当前,这一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总人数已达约1亿,占外出打工农民工总数的60%。未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必然会成为城镇化推进的主力军。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形象表面相差不大。他们大多穿着时尚,谈吐不凡,而且学历相对较高,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的愿望也很强。但在这一群体中,仍然存在着身份认同上的极大矛盾,其中大部分农民工依然认同自己农民的身份,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他们并没有因为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工作环境的改变而实现对城市的适应和融入,还严重缺乏对城市的认同。针对这一问题,为了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的困境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障碍因素,其中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经济因素。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收入水平过低。由于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在城市中主要从事的工作都是城市劳动者不愿意干的脏、苦、累、险一类的活,且工资待遇较低,如修桥筑路、建筑、流水线作业、服务业等,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更多的闲钱去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仅能够维持他们在城市中的最低生活水平,而用于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开销则所剩无几。

2、制度因素

首先是户籍制度。在中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城乡户籍制度的不同,因户籍制度所导致的社会福利及其他利益关系也存在着悬殊的差距。这也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但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制度障碍。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利好政策。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的制度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旧制度的惯性短时间之内还不能彻底消除,户籍制度仍是其中最大的障碍。

其次是就业制度。从目前来看,非正规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所从事的劳动“得不到公共当局的承认、记载、保护或管理”,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承认和保护,因此经常被剥夺了劳动力市场保障、就业保障、工作保障、生产保障、技能更新保障、收入保障和代表性保障等七种基本保障。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易受侵害。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悬殊,而农民工群体成为了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第三方群体”。也就是说,他们既不能享受城市的养老、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福利,也不再是拥有土地的以土地和家庭为保障的农村人。他们在城市中从事最繁重、最底层的劳动,但却无法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他们在遇到疾病、失业、工伤等问题时,只能靠自己。

3、社会因素。社会交往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交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自有居民之间形成了交往隔离,这种以“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的交往隔离为特征的关系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来自于政府、企业、社区等正式组织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基本又处于缺位的状态,正式社会网络提供给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极少。因此,来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无法介入主流社会关系之中时,最初只能依靠“关系”、“熟人”等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来适应城市的生活,以在城市中立足。

4、文化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除了他们收入水平的偏低、制度上的排斥以及社会交往的障碍之外,很重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不认同、偏见和歧视,而这种不认同、歧视和偏见的态度势必会影响农民工群体对城市人的态度以及主动融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在城市人看来,农民工群体的流入给城市和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并且衍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来自于城市社会的排斥,让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的归属感大大降低。

(二)主观因素

1、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技能水平均处于较低层次。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城市中的其他劳动者相比,他们还处于相对较落后的水平,依然难以满足城市对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需要。同时,这种较低的文化与技术水平,也限制了他们所能选择的职业范围,大多只能从事一些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职业。并且,由于缺乏继续深造的能力和机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大多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缺乏高瞻远瞩的目光,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长足发展是很不利的。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归属感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非常渴望城市生活,迫切地想成为城市人,对城市的认同感很高,但城市人对他们不认可、排斥的态度使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步履维艰。

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意识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公民权利,但缺乏行使权力的相关组织机构。由于缺乏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们很少能参加工会的活动,城市中也很少有组织吸纳他们,他们也无法去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的对策

(一)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二元结构体制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阻碍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发展,也阻碍着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进程。因此,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彻底破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允许城乡之间在人口、生产要素等方面的自由流动,逐步消除农民群体所承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实现城乡居民待遇的完全接轨;第二,培育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促进城乡就业机会、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的均衡化,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歧视和限制;第三,推动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范围,使新生代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权利,真正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中,使他们做到安居乐业;第四,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包括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等,尽早实现社保的全覆盖,尽快实现社保省内统筹和省际统筹安排,打破目前条块分割的局面,真正发挥出社会保障体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保障作用。

(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机制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机制。首先,应积极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机制。虽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与城市社会所要求的劳动力素质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进行就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辅助、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岗前、岗中、创业、再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培训,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倡导终身教育的理念;其次,还要积极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机制,促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获得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文化素质,使其增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三)营造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但制度和文化的双重排斥使他们陷入到身份认同的危机中,弱化了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对城市产生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地融入了城市。因此,要想快速推进这一进程,除了要从根本上消除显性的制度障碍之外,还要破除隐性的文化障碍,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城市文化氛围,以增进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体地说,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消除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群体的歧视态度,使他们正确认识农民工群体的劳动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克服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倾向,避免城市居民将自身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凌驾于其他社会群体之上;另一方面要尽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外来农民工群体积极参与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争取在活动中加强与城市居民的联系,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内化城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1]熊易寒.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J].文化纵横,2012.1.

[2]陈彧.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1.5.

[3]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