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认同到现实认同——优势视角下大学生“宅”行为的介入研究

2015-03-29 04:35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案主室友优势

张 杰 檀 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宅”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对于宅行为的评价不一,有研究者将之视为是青年亚文化的体现,[1]有的将之视为是公共空间和现代人际交往方式变化的结果,[2]有的将之视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研究者意识到“宅”行为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4]但是,对这种宅行为引发心理问题的现象和成因分析的研究较多[5],而对如何改善、改变“宅”生活和“宅”行为的研究一般意义的对策性建议较多[6],而理论和经验研究较少,且大都运用心理学的视角。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优势视角”理论,运用个案工作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群体的“宅”行为从认同改变的层面进行有效介入。

一、研究个案的情况介绍

在个案选取方面,考虑到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以及研究的需要,在大学生“宅”群体中较为普遍的两类群体:游戏型群体和网购型群体中选取了两个个案,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深,并出现了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模糊、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对这两个案主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以认同改变为核心,制定了详细的介入流程,最终实现了建构和巩固现实认同的目标。通过这种优势视角指导下的介入研究,对大学生宅行为的矫正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

个案1——游戏型

个案1,大二,男,理工科。每天平均上网时长在10 小时左右。为了打游戏,专业课也开始逃课。长时间打游戏导致经常睡眠不足,有时出现精神恍惚。脾气变得暴躁,常为小事而和室友争吵,和室友关系变得很紧张。因为打游戏,学期成绩未达到学校标准而留级。留级带来的压力让他想要去改变,但又觉得自己无力摆脱。

个案2——网购型

个案2,研一,女,文科。每天浏览购物网站的时间达到5 小时,在各大购物网站都有注册账号,被宿舍同学冠以“淘宝妹”称号。案主的目标就是“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定时更新的网站每天都第一时间浏览。对网络购物的痴迷程度使得淘宝成了她的主业,学习却成了她研究生生涯的副业。案主想要控制自己的网络购物欲望但又觉得无能为力。

二、虚幻与窄化:“宅”行为背后的虚拟认同

(一)虚幻的自我与社会认同

按照角色理论,人们在互动过程中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塑造,与其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按着社会规则扮演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不能随意变动。而在虚拟的网络中,可以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超越现实社会规范,扮演自己所想象出来的角色。网络中这种虚拟角色的扮演过程实际上是建构虚拟自我的过程。

案主1 最爱玩的游戏之一就是“魔兽争霸”,它没有固定的程序与确定的结果,游戏玩家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投射到游戏角色身上,通过提升自己的游戏技能和等级影响游戏的进程,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与其他游戏玩家进行实时互动,从而建构出虚拟的自我认同。“我第一次玩的牛头人小德,到血蹄村发现有湖竟然可以游泳,感觉太神奇了,在湖里游了10 多分钟。后来在十字路口做飞行点的任务,骑在双足飞龙上我真陶醉了。”

“魔兽争霸”需要团队合作,每当游戏玩家升到一定的级别就会参与团队作战。在团队作战中每个玩家需要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使每个人的存在感、责任感都很强,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在TBC 时代(魔兽世界的一个版本)我尽职尽责地扮演一名NQ(圣骑士)的角色,很有成就感。想象一下,一个团队中担任TK(法师)补给的任务,可谓承担起了团队成败的关键,这说明我的角色还是很重要的。”

这个游戏还建构出了亲密关系,发展出很多让案主记忆深刻的友谊。“玩魔兽也认识了一些好朋友。萨满小德是升级到泰罗卡森林时认识的,我们一起完成任务,配合特别默契,那时真是快乐。还有我一直叫“老哥”的一个玩家,他对我是真的好。他教我用插件,下副本,帮我练号。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帮我。虽然没见过他真人,但我把他当很好的朋友。”

公会作为网络游戏玩家虚拟社区,不仅让案主获得自我认同,而且让案主去积极追寻身属匿名群体的社会认同:公会成员。“公会的荣耀感让人刻骨铭心,因为这是展现自己的地方。被敌对阵营抢走可能更多的是沮丧,而在综合频道被盟友说自不量力或许更多的是恼火。于是,为了整体实力的飞升,每天努力提高自己一点点成为所有公会成员的目标。”

因此,魔兽争霸游戏对于案主来说,不仅意味着自我认同,而且建构了社会认同,即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游戏里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所以我在公会里很活跃,和公会团员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样的话团长每次团队活动都会邀请我参加,我的装备、成就和奖励物品能拿的全拿了。这是大部分非公会玩家所难以企及的。”

而和这种简单而充满情感的虚拟认同不同,大学生的现实社会认同一般都是围绕着宿舍、班级和社团而展开的。案主因为性格比较直爽,在沉迷游戏之前和室友的关系一直不错。但是因为游戏的原因,不仅和室友之间的交流减少,而且积累了一些矛盾,以至于宿舍人际关系表面上仍维持和谐,事实上却极其紧张。而班级对案主来说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集体,案主和室友之外的同学以及老师之间鲜有人际上的往来。而社团虽然是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案主也曾在棋牌协会和青少年志愿者工作部中认识了很多朋友,但是在竞选棋牌协会部长失利后,逐渐感觉到社团就像一个名利场,人际关系过于复杂,从此不再热心,而是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寻找社会认同。

(二)窄化的自我与社会认同

“宅”生活的自我与社会认同不仅是虚幻的,它发展到线下,也还是窄化的,单一的。案主2 就是将网购中发展出的消费认同发展到线下,从而使得其自我与社会认同出现了问题,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消费行为是确定自我认同的一种途径。Belk 指出,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拥有物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消费物品帮助人们定义自己是谁,消费者使用拥有物来延伸、扩张并强化自我感,建构自我认同。[8]但是一旦将消费上升为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就可能陷入消费异化的漩涡。弗洛姆认为消费异化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就是“消费不再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消费本身成了目的,人成了不断去满足被广告刺激出来的‘虚假’的对新物品欲望的奴隶,人生的目的、意义似乎都只能在不断的消费中才能被‘体验’,消费已经和人的真实需要失去了联系,人不再掌握消费,消费却已统治了人。”[9]案主2 就是将在网上购物作为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地网上购物来构建自我认同。

案主觉得网络购物是最适合自己的消费途径。无论有没有想买的东西,一有空就会浏览购物网站,一浏览购物网站就停不下来。看到喜欢的忍不住买,看到打折、促销、优惠更是无法自持,以至于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不自觉。还为自己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兴奋莫名,东西拍下后会严密跟踪快件进程,东西一到恨不得马上拆快件一睹真容。看到东西很好恨不得和每一个人分享,让大家一起买。案主不断地在网上购买商品,通过购买商品构建自己的自我认同,殊不知自己早已被购物的欲望所操纵。

消费自我认同是经由对物的占有传达个人的形象和风格,用以创造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这就意味着人要成为某种人就必须购买某种东西,也只有通过某种东西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和独特个性。对案主而言,通过网络购物更容易找到独特的显示自己个性的东西,通过这种品位的构建来实现自我认同。“有些同学网上购物的时候都喜欢选择旗舰店,但是这种店铺的东西和商场的大同小异,很容易撞衫。我就喜欢找一些有特色的小店铺,虽然为了找这种店铺耗费很多时间,但是东西买回来当同学用欣赏的眼光看我的时候就觉得很满足。”

网络消费成为案主诠释“自我”一种的途径,通过网络购物来辨识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品位与风格。网络购物俨然成为案主构建自我认同的万能渠道,把网络购物放大成自己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购物之所以吸引案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对案主而言网络购物不仅是买一件物品,而且是一种群体感的维系。对于案主而言,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即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网上消费也无所谓。“每次在学校门口看到大家集中拿快递的壮观场面时,如果碰巧自己也有快递的话就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这只庞大的队伍的一员。没有的话就觉得有一种失落感。”“女生会有一些有共同需求的东西要买,所以我要买的时候就会问室友有没有要买的,有人要一起买的话大家会各自选一些好的店家,然后找一家大家都认同的下单。不过有时候本来没觉得有需求,同学一说可以凑单包邮就心动了,最后就买了。”

事实上,认同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构建,人的需要也不只是维持自身生理的需要,而是要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案主却把消费作为自我身份认同与表达的最重要途径。但是消费并不能表达完全真实的自我形象,并不能使案主在心中建立真正的自信与幸福,也不利于案主在消费以外的领域中实现个体的创造性与全面自由的发展。相反,它只会使案主的自我认同趋于感官化、物质化,越来越多地通过对商品符号的占有来凸显自我的身份,使案主的现实自我认同变得单一化和片面化。以至于案主跳出消费领域,就感觉情绪低落、自我迷失。

案主由于痴迷于网络购物,把大量的时间和资本都奉献给了网络,和网上各种卖家互动成为案主的一大乐趣,“淘宝体”成为案主惯用的沟通方式。当案主想起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才发现大家已经疏远,没有共同的话题,也不知道怎么沟通,有限的联系几乎都是围绕“淘宝”,原本不大的人际圈越来越窄小,案主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其自我认同也日益窄化成消费认同。“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寝室上网淘宝,除了室友,其他朋友联系得越来越少。只要我QQ 在线,朋友问我干什么的时候,大部分情况我回答的都是在淘宝。然后就一边淘宝一边聊天,问一句我答一句。事实上,聊的时候也心不在焉。有时候被好看的东西吸引了就忘记了还在聊天。以前不想聊了还会打招呼,现在就直接不理。等朋友头像黑了才觉得忽视了他们,估计他们都觉得我是故意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现在感觉自己都没有几个朋友了。”

由于案主虚拟交往的情境和角色比较单一,交往对象主要就是卖家,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比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在网络中都极少体验。交往情境的单一性只会让案主在面对现实不同的交往对象时不知所措,无法适应现实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案主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日益窄化。

三、优势视角下的“宅”行为介入与现实认同建构

案主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虚拟世界的宅行为使得其认同偏向虚拟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从而要么逃避现实认同,要么导致现实认同窄化无法适应。那么,相应的介入目标就应该是走出宅生活,建构真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本研究采用了优势视角理论与实务模式作为主要的介入工具。

(一)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

“优势视角”理论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以人的优势为核心,要求工作者对案主进行介入时要把关注点落在发现案主的优势和潜能。“优势视角”不再将案主在实务过程中看成是有问题的“病人”,而是具有自身优势的和我们一样的成员。[10]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指当个人陷入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建设性、正确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或特质。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训练获得并且不断增强。在面对逆境时,抗逆力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回复至初始平衡状态,甚至展示出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而在战胜逆境后具备更高的抗逆能力。主要包括胜任力、爱心、贡献、乐群。[11]

1.认识和利用优势,建构现实自我

在个案的介入过程中,作为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相信案主是有优势的,并且能够发现案主具有从事某项事情的意愿与能力,同案主建立信任关系。然后激发案主想改变的动力,为案主提供正向的信息,启发和引导案主去思考怎样来改善现状、追求未来较好的生活目标。最后,和案主共同探讨不同的目标及策略选择,达成既定目标的具体任务,以及预期的效果。

(1)案主1 的优势认识和自我建构过程

在案主1 的整个介入过程中,笔者帮助案主1 发现他自己的优势主要是在第三次工作和第四次工作。在第三次面谈中,笔者注意到案主在谈到玩魔兽争霸把“外挂”运用得得心应手时,显示出抑制不住的兴奋。在说到一次因为运用“外挂”程序被封号的经历时,案主虽然表示出些许遗憾,但更多的是自豪。从中笔者发现案主写程序的能力,虽然案主只是有写游戏程序的热情,但是笔者首先赞赏了案主在写程序方面的专业能力,然后进行正面引导,建议案主把游戏和专业相结合,激发案主的学习动力。笔者的建议让案主感觉难度不大而且心理上产生认可,所以案主并没有排斥。而在第一次面谈时,案主就曾表示出对自己当前状态的不满,这说明案主有改变的需求。为了增强案主改变的动力,案主和笔者达成协议:不再因为打游戏而逃专业课,每个星期周一至周五晚上去自习教室上晚自习,争取期末考试没有挂科。

为了发掘案主的更多潜在优势,笔者引导案主分享在游戏中让他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经历。其中案主在讲述一次由他组团打副本的经历时,说到自己如何组织队伍、制定战略部署、分配任务和调整战术时特别激动,让笔者感受到案主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对案主这方面的优势,笔者给予了由衷地赞赏并建议案主将其运用到校园的学生工作中。案主考虑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接纳了社工的建议。

针对案主1,社工发现从他的兴趣和擅长的方面入手能够发现优势。同时,社工和案主经共同探讨为案主所设定的目标在案主能力所及的层面上,这有利于让案主本身的优势发挥并得到巩固,促进改变行为的实施。通过对学习的加强,案主逐渐建构了现实的自我认同;通过学生工作和宿舍人际关系的改善,案主逐渐建构了现实的社会认同。

(2)案主2 的优势认识和自我建构过程

案主2 的优势是坚毅的性格。由于案主较为内向,在第一次工作中,案主并没有完全敞开心扉。为了让案主能够主动畅谈自己的经历,笔者从案主的室友那里搜集了更多有关案主的资料。在第二次工作中笔者根据案主的经历逐步引导,案主的话语明显增多。在这次访谈中案主谈到自己高中阶段的刻苦学习,拼命奋斗,可以发现案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持续努力的能力和决心。案主虽然热衷于淘宝,但是案主淘宝的经济来源大部分都是通过自己兼职挣来的,这说明她有寻求独立的能力。从案主的讲述中,发现案主2还具备的优势是勤奋好学的态度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案主表示虽然她在人际交往方面较退缩、封闭,在学习方面并没有懈怠,成绩也不错,她并没有为了淘宝而逃过课。她觉得学校的课业负担很轻,虽然淘宝占用了她很多的精力,但是学业并没有受到过多影响,相反学业成就能带给她最大的自信。

通过与案主的交谈,笔者发现虽然案主2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但是案主仍然缺乏自信。尽管笔者一再肯定案主自身的优势,但是案主总会放大自己的缺点,比如她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很严重甚至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不仅如此,她还把放大的缺点和优点进行比较,忽略自己的优点,这就导致案主不能在心理上认可自己。因此在第四次工作中,笔者主要就是让案主正确看待自己,认同自己。每当案主在夸大自己的缺点时,笔者便设法让案主重新分析自我,让案主不断强化“人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并且缺点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这种认识。同时,让案主回忆让她有成就感的经历,分析她在这些经历中所显现出的优势,让案主能够肯定自己的优势。对自身优势的认可让案主重新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加强了她走出“宅”生活的信心。

无论是案主1 还是案主2,笔者的根本目标是在心理和行为上维持他们的优势,从而建构积极的现实的自我。为此笔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给予案主积极的鼓励,同时寻找能发挥案主优势的机会。因为机会对于案主来说就是一次自我改变的希望、一次优势发现和巩固的切入点。只有案主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行动并实现其所预期的结果时,才能真正确定和巩固自身的优势。针对案主1,学校里每年都有组织与案主所学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于是鼓励他通过参与竞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案主2 则是鼓励其走出校园,去企业实习。

2.提高抗逆力,巩固现实自我认同

Richardson 指出每个人都具有抗击逆境的能力,当外界危险性因素影响到学生个体身心平衡状态时,机体自身会做出应急调整和重组。经历过危机的挑战,抗逆力潜能被激发,不仅可以顺利克服逆境,还可以从重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提升抗逆力水平,能够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危机和压力。[12]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进行介入的理想目标就是让案主在面对逆境时能够自行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因此,发现、提升案主的抗逆力,从而巩固现实认同成为笔者的一大目标。

(1)案主1 的抗逆力提升过程

在逆境来临时,案主首先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或使问题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能力。然后启动自身潜力,利用外界资源,通过内外因素进行互动、调适,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做出有意义的行动,从而达成抗逆力的运作与成效。但是案主1 在遇到逆境时,第一反应是退缩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在第五次工作时,笔者了解到案主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由于课程落后太多以至于即使课上集中精神认真听讲仍然感觉很吃力,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仍无成效,这使案主自我效能感降低,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信念上的动摇无疑是行动上最大的阻碍。为了让案主能够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笔者帮助案主进行了心理调适。积极的评价对行为改善有正强化的作用。首先,让案主了解到他的努力是被别人关注并重视的并对他所付出的努力进行肯定。然后表达对案主的高期望,表示相信案主的学习能力,让案主重树信心,相信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人寄予较高的期望,往往意味着对他的价值肯定和潜能认同,一般能产生很强的激励效应。[13]最后,让案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逆境,让案主明白逆境是暂时的,积极的态度才会导致正面向上的行为,当案主从心理上转变对逆境的看法,便会自行寻找自身优势和资源,采取应对措施。在与笔者的讨论中,对于学习上的困难,案主意识到可以利用自己的环境资源,主动找老师和同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2)案主2 的抗逆力提升过程

在大学里,人才荟萃,评价大学生才能指标呈多元化,成绩的好坏并不是衡量大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人际交往水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指标。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是案主2 一直以来的困扰。因为不擅人际交往而怯于参加各种校园活动,以至于在各种评优评奖中失利。因此改善人际交往状况是案主2 内心深处的渴望。在第三次工作中笔者了解到,案主也曾想方设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弱化其不良影响,比如主动在课堂上以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课业成果,努力参与班集体组织的活动。然而案主并不总是能从这种努力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因为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案主很容易被冷落和边缘化,得不到群体认同,这让案主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加剧了案主的自我封闭。以至于案主特别缺乏走出“宅门”的勇气。

曾经经历的挫折在案主2 心中留下了阴影,让案主2 怀疑自己具有抗逆力。为了让案主确信自己可以凭借自身具有的抗逆力走出困境,笔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曾经失败的经历给案主2 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重构案主的失败经历,找出其中的意义,即案主始终怀着改变的态度去努力。然后树立案主2 改变的希望,个体的失败感往往来自于个体的归因方式。案主之所以会进行自我贬低和自我怀疑,就是因为案主总是以个体的内在原因解释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通过交流,案主重构了这种归因方式,认为自己目前的交往障碍是由于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因素造成的。这种外部归因方式,就会提供情况会变好的某种希望。[14]这种归因方式可以促使案主2 增强对自我的肯定从而应对人际交往。最后,帮助案主2 树立改变的信心。笔者通过让案主回忆自身曾经有过的正常人际交往技巧,比如主动关心、热情提问等,帮助案主重新发现自身的优势,提升案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鼓励案主动进行人际交流,让案主获得积极的人际关系体验。案主2 在鼓励下向笔者承诺会加强与家人的沟通并且有所实践。而这类积极的体验和实践可以帮助她巩固优势,从而最终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总之,提高案主们的抗逆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案主发现和巩固自己的优势,将积极的态度与积极的行为相结合,让案主们在面临逆境时,能实行积极的行为,克服困难,从逆境中走出来并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二)重建人际关系,建构社会认同

现实的认同除了自我认同以外,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成员感也是认同的主要部分,因此,建构这种现实的社会认同就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目标。而现实的社会认同恰恰和优势视角对成员身份的重视是一致的。

1.同学关系的重建

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而言,大学生群体的成员身份是最重要的。因此,重建同学关系就成为建构案主现实社会认同的最重要途径。

案主1 因为宅在宿舍打游戏的原因和室友之间积累了一些矛盾,矛盾的积累让宿舍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为了帮助案主恢复和室友之间的关系,笔者鼓励案主主动向室友道歉示好。室友和案主冰释前嫌后,也向案主伸出了友谊之手。在外出和人打篮球时会叫上案主,有集体活动时也会邀案主参加。在室友的帮助下,案主的同学关系得以重建,从而让案主1 对于宿舍成员这样的现实群体强化了社会认同。

虽然同住一个宿舍,但是案主2 和室友的关系却并不深厚,只限于平常的问候和交流。“虽然大家都是室友,但是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爱好都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不想去影响别人。”这说明案主缺乏正确的人际认知。为此,笔者与案主讨论,让其自己意识到在尊重室友的前提下建立朋友关系不是对别人生活的侵入,而是让大家能够更友好地相处。而宿舍作为一个共同的生活空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案主获得集体归属感。为此,笔者协助案主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比如、尊重、付出、同理心等,同时向案主的室友表示了希望他们能帮助案主走出宅门。在双方的付出下,案主和室友之间的关系得以发展,从而让案主与同学的关系不再停留在淘宝购物的交流上,而是开始成为宿舍成员。

2.师生关系的重建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是大学生社会认同中的重要他人,而老师不仅能在学业上指导学生,而且通过日常互动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针对案主1,笔者在第八次工作时联系了案主的辅导员,希望辅导员能够给予案主更多的关注,推荐案主参与和专业相关的比赛,提供更多让案主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笔者告知案主辅导员那里不仅有让他可以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有很多优势资源可以利用,鼓励案主自己主动向辅导员争取。这样,通过案主与辅导员的主动互动,一方面改变了辅导员对案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案主的自我认同,同时也通过这种师生关系的重建,巩固了案主对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社会认同。

笔者了解到案主2 因为宅在宿舍而疏于和导师的沟通,师生之间缺乏了解。为此,笔者首先让案主重视导师在其研究生生涯的重要性。告诉她导师的地位和学识决定了导师能帮助她在明晰专业前景和努力方向方面给予更专业的指导,而且通过导师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案主加强和导师的联系,经常进行学业上的交流,和导师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依赖于人际交往中所获得的群体感和归属感,帮助大学生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就是重建人际关系的过程。同辈群体及老师所给予案主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支持,让案主减轻了对网络的认同依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发展现实的社会认同中。

通过对案主1 的九次个案工作和案主2 的十次个案工作,案主完成了自己对现实认同的建构和巩固。在自我认同方面,案主1 对现实自我的认同感得到提升,案主2 获得的自我认同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网购。在社会认同方面,案主1 紧张的人际关系得到缓和,对于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社会认同加强。案主2 的人际交往障碍明显得到改善,在人际交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也改变了单纯的淘宝购物族的自我与社会认同。

在当今网络普及的情况下,“宅”行为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宅”这种生活方式。本文所选取的二个大学生个案不仅“宅”程度较深,而且出现了虚拟认同影响现实认同的症状。针对案主的认同危机,笔者从优势视角出发,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从而建立积极的现实认同。笔者主要通过让案主叙述或讲故事的方式去探寻其自身的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优势是服务对象内心认可的属于自己的优势。同时笔者扮演着为服务对象呈现出一面积极的镜子的角色,通过重构案主的叙事,让案主确认自己的优势。在案主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笔者再从一个合作者的角度去帮助案主巩固和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了在心理和行为上维持案主的优势,笔者努力通过资源链接,寻找让案主发挥自己的优势的机会。在案主抗逆力的提升过程中,笔者的方法是先消除逆境给案主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树立案主的抗逆力信念,让案主相信自己有应对逆境的能力,从而做出应对逆境的行动。

优势视角背后的基本价值理念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价值的,每个人之间都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人都拥有优势和资源,将案主视为有优势的成员而非有问题的“病人”,这是优势视角理论和实务对“宅行为”的介入最大的启发与贡献。

[1] 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J].中国青年研究,2011(1):78-81;周山东等.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5):77-81.

[2]蒋平.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8):81-83.

[3]马川. “ 我很宅 ! ”: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2):83-85.

[4] 王珑玲. 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1(3):82-86.

[5] 李智.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J].当代青年研究,2010(10):26-28.

[6] 郭秀荣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5):79-83;孙启昂等. 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异化的现代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14;沈燎等.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7):49-52.

[7]黄少华.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131.

[8] Belk, R. W. Possessions and the Extended Self. [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8(15): 139-168.

[9]转引自王慧.女性消费异化的社会学研究——基于身份与认同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7

[10] Dennis Saleebey,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8-17.

[11] 田国秀. 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07(1):16-21.

[12] G·E·Richardson. The meta 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58(3):307-321.

[13] ]刘劲松.论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的激发与培养[J].江苏高教,2013(4):128-133.

[14]苗春凤.优势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8):34-37.

猜你喜欢
案主室友优势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矮的优势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画与话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