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背景下产业科技“双对接”财政研究

2015-03-29 01:04任爱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河北京津冀河北省

□文/任爱华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协调发展背景下产业科技“双对接”财政研究

□文/任爱华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提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的发展必将经历产业与科技的双对接,以此协调三地的平衡发展。若是基于各自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河北省很可能成为传统产业和落后产业的收容站,因此河北省必须坚持产业与科技的同步转移,走高新技术路线,着重发展优势制造业,才能与另外两地在经济上并驾齐驱。所谓“财政乃庶政之母”,财政在促进河北省承接产业科技过程中必将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建立好财政协调机制,出台财税优惠政策,调整财政支出方向等措施将更好地发挥财政功效,对实现京津冀产业科技双对接大有裨益。

京津冀;产业;科技;财政政策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9日

一、京津冀进行产业科技双对接可行性分析

(一)科技一体化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聚集,创新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因为其起点高,在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津冀对比最为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毋庸置疑,知识型和服务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天津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是其优势所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有特色;河北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但值得庆幸的是局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互补优势,技术承接潜力大,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京津冀三地在产业与科技方面形成梯度差异,这为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潜力巨大。

(二)产业区域合作具备经验。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就基础设施、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多方面签署多项合作协议。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省分别签署了《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污染大气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中关村示范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承德市、廊坊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这些协议中,就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等问题开展联合公关,初步建立联动机制,积累了区域合作的良好经验。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京津冀相关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围绕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传统产业升级等重大问题开展联合科技研发和示范作用。北京大学与天津,河北的合作项目超过300个,在天津滨海新区新建了信息技术研究院,与河北承德新区共建了研发中心;清华大学与河北共建清华发展研究院,先后成立智能交通实验研究中心等四个研究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与河北唐山共建了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推动三十多个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京津冀产业科技对接现状和问题

(一)京津冀产业对接现状。按照中央对京津两地的具体定位,北京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天津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其他产业都有可能向外转移。北京的产业迁移方向是一般制造业和流动人口集聚的商贸服务业,因为北京今后的发展领域主要是金融、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与此不符合的产业都将被移出,例如大红门、动物园批发市场、钢铁冶炼、石油化工、汽车生产、食品加工等。天津的产业迁移方向聚集在能耗较多的传统制造业,天津是我国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现代冶金、石油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商贸、保险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劣势企业和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例如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印染等产业。目前,京津冀产业对接存在三大缺口:

1、河北想承接的产业与京津迁移产业存在明显错位。当前河北亟须承接的是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非一般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然而,根据京津产业规划,移出的产业大多为低端产业和落后产能,这与河北省的承接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2、河北对北京想转移的产业存在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6.9%,河北尚处于工业化中期,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5.5%。从行业细分看,北京的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下游河北则集中在中上游,例如北京的金融、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河北的第三产业则以批发零售、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为主。双方主导产业的梯度差异很大,这就限制了河北的承接能力,即使北京移出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河北省也未必接得住。假设北京移出平板电脑等信息产业,河北省没有配套的液晶平板、驱动电路、高容量锂电池和软件供应商,那么这些产业很可能被其他省份抢占。

3、河北与天津产业存在同质,高质量产业转移问题突出。津冀两地在产业结构上高度趋同,能源开采、钢铁制造、金属制品都是两地的主导产业,尤其是钢铁业分别占津冀的1/6和1/4。两地还都把新能源、生物技术和高端制造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并且两地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指望天津将先进制造业转移河北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移出也是落后产业,是河北不需要的产业。

(二)京津冀科技对接现状。北京汇集了全国最重要的科技要素,拥有众多一流学府,科研机构众多,国内外大企业竞相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具有一流的教育和科研优势;天津在国家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利好政策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凭借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成为一个新的科技增长极;相对于京津,河北的科技资源储备不足,高新技术发展滞后,并且河北的科技资源投入总量与产出总量都远远小于京津,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82%,远远落后于北京的5.76%,天津的2.63%。目前,京津冀科技对接还存在以下问题:

1、京津冀科技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北京、天津的各项科技要素高度密集,远远超过河北,三地科技能力差异大,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众多开发区竞相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为北京,天津积累了一流的技术优势和技术溢出条件,且北京的R&D经费占GDP比重已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3%的水平;反观河北,仍然属于资源偏重型产业结构,科技老化现象严重,新型的技术缺乏相应的人才与配套设施,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也不够完善,没有发展科技的环境氛围。

2、京津冀科技对接的创新合作体系还比较薄弱。京津冀虽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但大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合作,从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来看,更多的是从经济合作视角出发,科技项目合作不多,大多是一些低技术的合作,京津冀的科技交流合作程度也远远不够,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在区域内流动不畅。

三、促进京津冀产业科技对接的财政支持政策

财政是政府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的手段,在推动产业科技双对接的过程中,各项政策措施都需要财政的协调、引导和保障。

(一)建立财政协调机制。京津冀的产业科技双对接离不开三地政府的协商交流,因此构建京津冀财政协调机制是运用财政促进对接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涵盖金融、开发、环保、规划等实务的综合协调机制,比如成立京津冀发展指挥小组委员会,下设固定机构或办事处,专门负责京津冀的产业科技对接事务,制定发展规划,协调区域政策,解决税收分配等重大问题。在协调机制作用下,三地发展应相向而行,防止相互干扰,尤其是涉及产业科技时,要做到信息共享,政策共商,比如三地协商确定产业转移目录和需要流动的科技成果,京津出台一些限制政策,河北出台一些奖励政策,双管齐下,对能够促进河北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企业实行“威逼利诱”,让其在河北转移发展。对产业园区探索跨行政区域共建,三地共同组建企业化运营主体,税收按出资比例分享。

(二)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作为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对京津冀的产业科技对接起着重要影响。为此,三地政府应联合向中央提出申请,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在三地交界地带设立国家级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在此开发区试点财政、金融、投资、户籍、社保制度改革。还可参照中西部地区的模式,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利用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民生项目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规范财税优惠政策。之前,为了招商引资,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条件优惠,针对的企业范围又很宽泛,导致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驻到京津冀地区,其中大部分污染企业在河北,导致河北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滞后,如今河北面临着与京津的产业科技对接的机遇,要想把这些企业“请出去”,首先就是清除这些优惠政策,建立全省统一和京津接轨的财政税收政策。此基础上,在中央允许的条件下,出台适合省情的奖惩政策,并将政策重点由域转向产业科技,比如对于高耗能、高染企业,除了取消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对其实行惩罚性水价、电价政策,或实行配额水量电量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还可以刺激企业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技术开发、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和承接项目,应严格落实国家法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适当减免其企业所得税,吸引高技术产业落户。

(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对河北省重大产业项目,探索专项资金整合使用。一方面整合省内专项资金,统筹河北省优势产业发展和科技升级资金,采取规划项目,整合方式推进部门间的资金聚拢,统筹用于京津冀产业科技对接的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整合三地相关资金,将河北省新增的2亿元项目资金支持扩大为“产业科技对接基金”,三地共同出资,共商使用,比如用于对转移企业员工的适当奖励和补偿。

财政方向对准公益性基础项目,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是承载产业科技对接的铺垫,但是这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多、后期维修成本高,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难以支持其建设。有资料显示,仅实施环首都13县交通设施与北京对接就需要200亿元,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和项目财产权利形态,采取公私合营的方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京津冀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园区是产业承接的载体,在园区的基建和运营方面就可以借用民间资本,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河北固安县政府与华夏幸福基金合作,通过置换住宅开发,城市建设和运营空间,将园区规划、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和后续经营完全交予企业实施,这一事例是政府运用民间资本进行建设的范本。

调整财政支持重点。财政助推落户河北的企业的金融、人才、技术和政务的服务,增强河北的软实力。一是助推金融服务,支持建立对落户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信用担保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行业对有发展前景的,处于创办初期的科技型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给予信贷支持,适度放宽中小企业的借贷要求;二是助推技术服务,引导民间资金组件起点高、研发实力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推动这些平台向全社会开发,同时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等资金,建立对技术引进和产业对接的财政补贴政策;三是助推人才服务,鼓励各县各市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建设才人特区,吸引京津的高级知识人才在河北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对试验区的科研立项给予财政补贴和支持;四是助推政府服务,在河北省内建立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产业与科技的双对接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通过建立财政协调机制,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发挥财政导向作用,调整财政支持重点,这些措施能针对性地解决双对接面临着的阻碍,加快产业科技在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三地共同努力下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国学,康桂芬.加强产业合作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的竞争力[J].经营与管理,2012.10.

[2]张英辉.京津冀区域优势产业的比较分析与河北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3]张玉梅,王子柱.从河北视角看京津冀经济圈的协调发展[J].经济论坛,2012.18.

[4]赵炳坤.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3.2.

[5]梁兴辉,王丽.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

2014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课题:“京津冀经济圈产业与科技‘对对接’的财政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分析”(课题编号:2014Q07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营改增’后提升保定市财政收入保障能力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501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F81

A

猜你喜欢
河北京津冀河北省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