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利娟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土地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文/刘利娟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提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经济转型,土地制度的变革或调整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就土地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制定和实施土地政策给出相应的建议。
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研究;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5年9月7日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大部分土地被封建地主所持有,农民只占小部分土地,这种小农经济模式最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民族革命时期,共产党在革命区实行“打土豪、分土地”的土地政策,农民自己做了土地的主人,农民积极性高涨,推动了农业的高速发展,为新民族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进行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改革开放初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统一经营的同时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农户可以做出独立的经营决策,农民积极性高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的发展带动生产资料和技术的进步,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经验,促进城市改革的成功,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看出,土地政策的调整会对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一)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从人类发展历史看,人类首先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农业的不断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大量农具的使用减少劳动力投入,产生了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了生存,进而带动第二产业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加速了第三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经济学家威尔·罗杰斯说过,“土地是一宗好投资,因为人们再也不可能将他多增加一点。”从长远发展来看,人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物质精神文明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但土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分配土地资源,因此土地政策的变动会对第一、二、三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新中国第一次土地改革为例:改革前,农民温饱难以解决,农村经济凋敝,农民对精神的需求几乎没有,乡村文化也不断没落。土地改革后,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并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土地和生产资料等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不断上升,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较1949年增长了28%,棉花等工业原料作物均超过历史最高记录,许多地方开始兴修水利、添置农具等,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等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同时,农村剧团大量出现,电影下乡等活动也不断涌现,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需求提高,带动了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土地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在进行土地政策调整时我们要把握三者的均衡,实现三者之间的最优转化,实现三次产业的高端化,让产业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能促进新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出现。
(二)对城乡结构的影响。城市经济以工商业为主,而农村经济则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使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水平远高于农村,这就导致了城乡的二元结构。要缩小城乡差距就要发展农村经济,而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的就是土地。如何分配好土地资源,使其促进农村收入的提高就取决于实施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好的土地制度能为农民带来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以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土地利用为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农业用地65,920.1万公顷,其中耕地13,003.9万公顷,比1980年减少415.9万公顷,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增加1,254万公顷,增幅高达75%。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改变原有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并让商品和工业在农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缩短了农村转向城市的时间和空间,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要调整城乡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土地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要充分发挥土地政策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的作用,运用合理的资源分配带动三次产业的均衡,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者间的协调发展。
(三)对区域的影响。土地政策不仅影响产业布局还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都是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首先,土地政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体现在经五级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对产业布局进行宏观调控的指导。例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国马上就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战略格局。同时同步实施了城市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另外,土地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供应实现的。土地规划应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制定最适合当地发展的方案。现存的土地政策不可能完全符合新的土地规划,根据新的规划进行经济区域的布局,必然影响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土地用途的管制可以打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指导正确利用土地的方式,实现产业格局的优化分配,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土地的供应,在实行土地规划和管制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根据土地供应类型,合理的规划。因为不同的土地政策会对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四)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土地政策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稳定对经济的增长又具有推动作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不损害人民利益的土地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能带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优良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土地政策不仅会引发严重的社会混乱和经济衰退,甚至危害到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威廉·配第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下只能依靠土地政策来实现土地要素利益最大化。所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土地政策能带动经济的高速有效发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符合当地土地特色,能科学利用土地的政策保护环境,使得环境质量改变,提高土地利用的质量。盲目的实施土地政策,会导致环境变差,土地利用效率变低,不利于当地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地政策是否能因地制宜,对环境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大的影响,能通过对土地政策的调整影响产业的结构和区域产业的布局,使得经济发生改变,调整城乡结构,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土地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土地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当前经济的形式,了解当前产业结构的格局,并结合地方特色调节产业结构,让三次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土地政策的制定要注重环境质量的保护,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政策,科学地使用土地,使其效益最大化,提高使用效率,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第三,实行土地制度与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明确土地产权,使其在发挥作用的时候能达到公平平等,这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其次,实行管理经营分离,经营权的分离能激发土地资源潜在的特点,更大地发挥土地政策的作用,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
第四,实行和制定土地政策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土地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要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守英,周飞舟,邵挺.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M].中国发展,2012.
[2]王瑞芳.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M].社会科学文献,2006.
[3]马刚.土地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M].经济科学,2012.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