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刚
(来凤县翔凤镇农业服务中心 445700)
马铃薯是来凤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主菜,常年种植面积0.8万hm2,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大发生年份减产4成~5成,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近十年来,晚疫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笔者通过多年田间调查,基本掌握了晚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 400mm,日照1400h,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56d,相对湿度81%,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非常适合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在马铃薯生育中后期,正值气温升高和雨水增多,晚疫病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达到发病高峰,低山发病重,二高山相对较轻。雨水少的年份病害较轻,一旦降水偏多就暴发成灾,造成大面积减产严重。近几年来,由于田间病菌的累积,品种抗性下降,造成晚疫病在我县连年暴发,2012年病田率100%,病株率 80%~100%;2013年病田率 100%,病株率50%~80%;2014年病田率100%,病株率70%~100%。低山部分田块因发病早,发病重导致失收,损失惨重。
马铃薯晚疫病均以发现中心病株后,15d左右迅速蔓延,20d左右便流行成灾。低温多雨是该病流行的重要气象条件,气温在10℃~15℃之间,有阴雨、多雾、多露天气,湿度90%以上,最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蔓延和流行,尤其是马铃薯开花期及开花末期的降雨量大则病害更易发生。在品种上,品种与品种之间也存在很大区别,如马尔科等老品种发病重;而新推广的鄂马5号和鄂马8号相对抗病,发病较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株间湿度过大,较易感病。偏施氮肥的徒长或土壤瘠薄,生长衰弱的马铃薯田发病重。中耕管理较好,培土较好的田块发病较轻。多年连作,自留种薯的田块发病重,其它的田块发病较轻。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暴发性很强的真菌病害,控制不及时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县气候条件具有多露、多雾、阴雨天多等特点,与晚疫病发生和流行条件相吻合。
品种抗病性差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之一,农民一般都是自己留种,由于多年种植,品种基本无抗性。近年来,虽然政府出资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但数量有限。
农民土地有限,造成轮作困难,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第二年继续侵染马铃薯,也是马铃薯晚疫病逐年加重的原因。
带菌种薯是田间发病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
在现实生活中,农民觉得马铃薯不如水稻、玉米重要,由于主要劳力外出打工了,在家的老年人对晚疫病的防治不主动,积极性不高,且有将病株、病薯留在田间的习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产量逐年下降。
防治晚疫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预测预报,搞好化学防治,达到降低病害发生程度和增产的目的。
4.1.1 选择抗病品种
近几年来,新推广的鄂马5号、鄂马8号,相对较抗晚疫病,可以减少染病机会。
4.1.2 选择无病种薯
留种薯时尽量选择没有发病的田块作为种薯田,可以切断初侵染源。
4.1.3 合理轮作
对晚疫病发生重的田块进行2年~3年轮作换茬,但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如茄子、番茄、辣椒等。
4.1.4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配方施肥
对地势低、排水不良的田块采取高垄栽培,降低田间湿度;氮、磷、钾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收获时尽量将植株和病薯运到远离薯田的地方。
建立系统调查田块,结合大田普查,准确预报,及时指导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4.3.1 对发生过晚疫病或容易发病的田块,在出苗达到95%时,用70%代森锰锌WP药液进行喷药预防。
4.3.2 在晚疫病发生初期,及时清除病株,并对中心病株周围50m范围内的植株,喷洒化学药剂,以后视情况每隔7d~10d喷药一次,一般喷2次~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品可选择25%甲霜灵WP、58%甲霜灵锰锌WP、64%杀毒矾WP、72%杜邦克露 WP等。为了减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