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农”站上互联网的风口

2015-03-29 07:44孙杰贤
中国信息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业

文|本刊记者 孙杰贤

如果说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在奔向现代化和小康生活的征途上,能否有一个后发制胜的超车弯道,“互联网”必定是一次时代赋予的绝佳契机。

2004年1月,一项涉及60多万行政村,东西跨距5500公里、南北纵深5000公里的超大规模工程在中华大地上波澜壮阔地展开,这就是举世瞩目的“村村通”工程,我国广大农村的触网之旅也由此全面开启。

周戈庄村是位于山东半岛东端一个有800多固定住户的小渔村,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祭海节”而蜚声国内。

在70后村民刘永茂的记忆中,2004年前后,全村的电脑屈指可数,“记不清有多少台,但肯定不超过10台,包括村委会的两台”。他说,那是时候大家对上网也没什么概念,即使有也基本限于看新闻和QQ聊天。

而现在周各庄村有接近一半的家庭拥有电脑,“约摸得有300多台吧,有的是为了孩子教育,有的是为了玩,有的就是为了当摆设,但大部分是因为做生意需要。”刘永茂所说的“做生意”在网上发布海产品的买卖信息、找代理、联系买家或者开网店,用他的话说是,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村里人现在都成了上网一族”。

9年前,“头脑灵活而且不安分”的刘永茂和他的兄弟一起成立了以海产品加工和贸易为主要业务的“茂丰商贸公司”。最初几年,公司的销售范围仅限于青岛以及周边的烟台、潍坊、临沂等地,销售业务和渠道基本是靠刘永茂兄弟两人用腿跑下来的,生意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青岛以及周边的潍坊、临沂和烟台都靠海,这些地方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和作坊很多很多,而市场就那么大,所以难有什么大的发展,也就赚个养家糊口钱。”

2009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刘永茂也学村里一些生意人买了一台电脑,拉上网线,开始通过互联网来联系渠道和买家。“我记得很清楚,电脑的价格是3300多,而且每年还得交900多元的上网费,这让我很是心疼,好几晚上都没睡好觉。”刘永茂笑着说,“不过,现在来看还是很值的,我们现在绝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上网卖出去的。”

现在茂丰公司的产品已经卖出了山东省,向西最远到了甘肃和青海。年销售额从最初的几十万元长到去年的600多万元,工人也由原来的平均不足10个人左右增加到固定的70多人。“成本低,市场大,收益快”这是刘永茂对互联网“渠道”的评价。

在周各庄村,像刘永茂这样利用互联网来做生意的人有很多,而且许多规模做得都比他大。现在的周戈庄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和花园村。刘永茂说他打算开个网店,而且还要建设公司的门户网站,但烦恼是公司还没有懂网站建设和开网店方面的人。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而且全国上下也形成共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今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

院常务会议指出,“三农”工作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必须保持抓农业劲头不松、投入不减、深化改革步伐不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

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消费需求正在变化升级,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亟需告别以往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搭上与现代技术集合的

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高速列车。如果说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在奔向现代化和小康生活的征途上,能否有一个后发制胜的超车弯道,“互联网”必定是一次时代赋予的绝佳契机。

刘永茂和他的茂丰公司便是互联网+“三农”大潮的一个缩影,虽然形式和内容看上去都略显简单和原始,但却是美好而有意义的开始。正如著名的三农专家、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指出,互联网+“三农”不是正在讨论的未来问题,而是正在发生的当代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互联网+农业:不仅是高效与集约

“目前我们在2个大棚里面安装了60多个传感器,检测土壤的温度、湿度、PH值以及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根据季节和天气的情况,我们对大棚内的各项指标进行调节,以使棚内植物达到最佳生长条件。由此,经过我们测算,实验初期,每个大棚的产量将提高3到5倍。”这是无锡亚夫农业总经理刘新向参观者介绍其“智慧农业”改造项目,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村生产“产中”环节的一个典型应用。

互联网让农业生产趋于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有助于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确保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

凭经验,靠感觉,学别人,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加速改变,大量的农民正在运用互联网决策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有关农业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通过物联网收集气候、土壤、环境等信息,在经过大数据分析后,指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

告诉农民“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这是互联网在“产前”环节的价值,而“产后”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尤其在解决农产品滞销困局上。

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农产品产销环节充分对接、消费者与生产直接见面,由此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扩大销售的视野和市场,有效对抗市场风险。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流通领域互联网程度明显提高,从最初的干果、茶叶、初加工品到后来的生鲜农产品,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且将继续保持翻番增长的速度。

利用互联网固有的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并进一步畅通农业的市场信息渠道、流通渠道,使农业的产、供、销体系紧密结合,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得到明显改善,这就是“互联网+农业”的最重要的内涵。

此外互联网在融入农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宝贵的资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品牌化。

联想控股于2010年开始涉足现代农业投资领域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并于2012年投资成立从事现代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投资和相关业务运营的佳沃集团。

联想对农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还对产品营销进行了创新设计,最终将一、二、三产业环节打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目前,佳沃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企业和最大的猕猴桃种植企业。

联想进入农业标志着互联网农业迈入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层次,也标志着资本下乡进入了资本跨界运营的新阶段。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效仿联想的涉农道路,通过资本注入和品牌塑造,打造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使农业走上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新道路。

互联网+农村:解决两大核心关切

提起互联网与农村的故事,不得不提有着“中国淘宝第一村”的江苏睢宁县东风村。说到东方村的“淘宝”之路,又不得不提一个人,这就是被称为“带头大哥”的村副支书孙寒。

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没有资源优势,缺乏特色产业,“路北漏粉丝,路南磨粉面,沿河烧砖瓦,全村收破烂”是曾经的写照。2006年3月孙寒离开睢宁县移动公司后便回到这个“破烂村”。他花2000元组装了一台电脑,开始在淘宝网上卖电话充值卡,开始了他的电商人生。

2007年的一次上海之行,却意外改变了孙寒和东风村的命运。在上海孙寒看到宜家店售卖的一些精致简易、消费者可以自己拼装的木质家具,他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样的家具放到网上卖呢?于是他买了几件样品回村,然后请木匠、改进设计、加工生产、上网销售,第一个月就销售了十来万元,有的产品利润率甚至超过

50%。

就这样,东风村“无中生有”了一个新产业——木材加工,家具生产,并由“破烂村”一跃成为睢宁县的“明星村”:1000多户农民,超过六成触网,经营2000多个网店,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电子商务给东风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而且农民掌握了定价权,而结果就是农民收入的大丰收——来源更多,收入更高。目前,像东风村这样的淘宝村全国已经超过200多个,大多分布在浙江、山东和江苏等物流和交通发达的地区。

“招商引资”被地方政府当作城镇化发展和拉动地方经济的不二之选,但是今后这一发展道路注定将越走越难:国家耕地红线不能动,税收减免也难以持久。而互联网则让本地内生力量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发展新引擎。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和低成本特性,使得众多投资方主动而且争先恐后地将目标投向农村市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电商渠道下沉”。无论是阿里,还是苏宁、京东,目前都在做渠道下沉这件事,开辟三、四线,甚至是农村市场。比如,阿里巴巴集团已启动 “千县万村计划”——即利用3至5年的时间, 投资100亿元, 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而苏宁今年的农村电商战略是在全国三四级乡镇市场开设15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未来5年内,服务站的数量将超过1万家,覆盖全国四分之一的乡镇。

除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数字鸿沟外,互联网之于农村最大的意义是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的两大核心关切: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而在我国的三农问题上,功莫大于此!尤其在“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建立农村新秩序”这个困惑了我国几十年的三农问题上,互联网给出了卓有成效的思路。

互联网+农民:另一种视野和思维

从“要想富,先修路”到“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但互联网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决不仅仅意味着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裕。

吴淑君是河北文安县大围河乡东洋町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日常生活都围绕着丈夫、孩子和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农忙之余她会串串门,聊聊天,打打牌,或者看看电视。相夫教子,辛勤持家,生活平静但也平淡。

自从家里买了电脑,拉上网线后,吴淑君农忙之余几乎都粘在电脑前,看新闻,聊天,玩游戏。当然她最热衷的还是在博客和论坛里晒晒自己的心情以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淑君发现《河北农民报》上面有一篇篇小文章,里边写的都是农村的家常理短,跟她平时所写的内容基本类似。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给《河北农民报》的编辑部打了一个电话,从此她极具“正能量”的作品陆续被刊登,直至成为《河北农民报》的特邀记者。

吴淑君平淡的生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

互联网在给广大农民带来财富与自信的同时,也将现代社会进取、发展、流动等现代观念传入农村社会,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观念。我们不难看出,在互联网时代,广大农民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越强烈,这使得他们致富的境界在逐步提高,视野不断开阔,思维也产生变化。

我国社会传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养成了农民小农本位的传统生产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城乡互动过程中已经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等现代意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强化了这一认识,而且互联网思维也开始他们之中萌芽与传播。

同时,互联网不仅本身作为一种娱乐和社交工具改变了农民以往的休闲方式,而且其大量反映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宣传内容也对农民产生重要的影响,引导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转变,参政议政意识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然而互联网+“农民”最有社会意义的一点在于对广大农民价值体系重塑。

市场经济大潮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冲击下,我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伴的是,传统农村的价值世界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价值世界出现了“沦陷”和“撕裂”,进入了一种混乱、迷惑和无所适从的境地。而利用互联网手段和资源来“活化”文化建设从而重塑健康、适合农民需求的有主体性的价值体系是可行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农村,也就是他所说的“乡土本色”:“每个孩子都是在别人眼中看着长大的,而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然而进入“经济为先”的时代,这种“土地是命根”、“聚村而居”的“乡土本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互联网+“三农”将有可能重构这种“乡土本色”而未来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