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解析与教育场域调试———基于非民族院校的视角

2015-03-28 20:10:13周玉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国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6-0069-05

收稿日期:2015-08-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4XZZ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2YJC850033];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3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CHDW2011JC034]和[310811155004]

作者简介:周玉琴,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大学是国家认同与现代公民文化传承的一个轴心。在全球化时代,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中流砥柱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整体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培养他们理性爱国的公民意识。

一、国家认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支点中心”

20世纪70年代,国家认同概念出现于行为主义政治学领域。从政治学意义上看,国家认同是指拥有某一个国家公民身份的政治主体,以国家为最高认同指向的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结构、领土主权、核心政治价值观等的政治心理认同与身份认同。它常常与爱国主义、国家主义等概念相关。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是多民族国家内国民对自己所属的国家的归属意识,它是“一个人如何从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 [1]。由于它是影响多民族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成为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众所周知,民族国家是当代最主要的国家类型,其中绝大多数(95%)是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通常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公民个体对政治共同体(即国家)的政治支持、政治忠诚和政治归属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质 [2]。因此,所谓国家认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政治顶层设计者们通过特定的方式方法,培养多民族国家内公民个体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国家意识,并促进其转化为爱国行动的一种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在多民族社会,“民族”与“国家”是两个息息相关的、不同层次的政治主体。多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国家这个政治主体全面地代表着各个民族的利益,从总体上保持各个民族利益的均衡。“国家是民族的庇护所,没有国家的民族是任人宰割的民族。” [3]在现代政治中,国家是人为的政治结构。因此,当代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要通过多样化途径,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把民族的个体特性与国家统一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日益发展的变革时代,发展落后的多民族国家其主权观、安全观受到强有力的冲击。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主流意识形态因无法产生直接市场价值而动摇,话语权正在淡化。同时,市场化与现代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社会大众与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选择上开始出现分离,社会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频繁”发生,这些社会结构的裂变与多种异质因素的“齐头并进”,致使一些青年人崇尚西方的“海洋文明”,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时刻挑战着相对稳定的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以一种新的形式逐渐凸显出来。此外,在全球化全面推进的进程中,西方的反华势力长期图谋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当今世界的“三股”势力以及“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等,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个充满认同危机的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正面临着跨国家认同、地域认同、族群认同等多重认同因素的考验,多重认同危机直接影响着国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文化基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桥梁纽带”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任何民族、国家都内在蕴含着其自身的文化要素和构件。德国人类学家蓝德曼曾说过:“我们必须是文化的存在……放弃文化只是放弃我们自己。” [4]自国家诞生以来,民族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差异逐渐形成的过程。“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难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恰如一个婴儿如果没有母亲乳汁的哺育而难以成长一样,一个没有文化归属感的民族也难以成为具有文化身份识别的民族。” [5]当一个群体逐渐认识到自己内部在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点,并形成关于民族的理念时,他们就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把“我群”与“他群”区别开来。在具体的社会交往实践中,个体总是试图通过“自己—异己”的对立模式来获得一种社会政治认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国家认同的纽带和桥梁。

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逐渐演进的历史。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文化基因主要是指民族国家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复制性特征的特定元素,这些基本元素在民族共同体中表现为对自己传统的遵从和代代相传,如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观等,这些具有共同性的特定文化对内保证了特定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与认同感,对外标示了与他民族文化交往时的不被异质文化所同化的身份归属。各民族的这种共有的文化基因使各民族成员有自身民族的归属感与民族的自豪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行和构建,因而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社会秩序良性运行与维持的精神原动力。可见,在一个以“文化—交往—公共性”为主题的“新全球化时代”,多民族国家内共有的“精神家园”所具有的“黏合剂”作用,能有效地把民族身份认同、权威(政治合法性)认同和公民个人政治认同结合成为一种互动的“精神联合系统” [6]。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因而是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下,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结为“大家庭”的精神支撑,更是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力量之源。今天的世界,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线”,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价值与地位。伴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也日益面临着新挑战。在面向开放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需要有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文化建构。因此,在国家治理转型时代的今天,要筑牢“民族国家”的文化根基,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学习,由于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家庭教育等熏陶,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意识、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形成本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意识。在国家治理转型时代,针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个性化特点,如何拓展多样化政治社会化途径,树立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实现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是推进国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三、多元与一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场域调试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在个体与整体层面上两种不同过程的辩证统一。从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建构来看,就是关注他们对社会生活规则的了解、遵守与内化,使其习得公民文化规范,引导文化内化过程。从整体层面上看,政治体系要以塑造民族国家认同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将主流政治文化内化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依附性,并逐步建构起公民身份认同、树立政治体系权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包裹”着西方价值观的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要实现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与政治认同,实际上是一个多元一体理念的构建与确立的过程。

1.构建多元互动的动态和谐文化场域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和土壤。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在民族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上存在着多样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个民族个体自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与社会力量博弈,这些社会力量都力图在个体身上烙下印记,使之形成自我意象。” [7]这些由于在生存背景、民族文化背景以及自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多样化属性,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化”、“特色化”、“民族化”的特质,确立了“自己—异己”的民族内部的文化运行模式和符号。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多元文化互动的调试机制和氛围,能使来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更加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学会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首先,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在高校多元文化互动交流的场域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要把握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规律,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遵循“多元共存,平等发展”的原则,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各少数民族大学生间的文化交流,增进文化间的互动与文化理解,力求实现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其次,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与教学手段。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差异性等诸多因素,开设宗教伦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等方面的选修课,深入开展多样形式的民族政策教育。最后,高校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去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学会平等地对待文化差异,尊重、理解并接纳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学会协作、适应、认知与共处。通过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式”学习,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并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同文化根基,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共建中华民族文化内在的特质,重构主流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和谐”生成。

2.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

现代国家构建必然要塑造一种国民文化的同质性,强调领土范围内公民个体对国家共同体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认同。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特征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的形成,离不开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共有的思维模式和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的接受。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以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的文化,它是华夏儿女团结一心的纽带和共有的精神财富。从文化生成来看,一个民族必须依托一种文化才能繁衍生息,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在历经五千年岁月长河的洗礼中,形成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为价值目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为基本内容的、独具风格的中华文化。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当代,这些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由56个民族共同塑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共有性”。因此,在治理转型时代,一方面国家应当把传统的政治忠诚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采取丰富多彩的政治社会化途径,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内地高校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和国家归属感,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现代传媒资源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教育,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大众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并外化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此外,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要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主体性意识,抵制西方文化的种种冲击和影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以及理论体系的认同感,有了文化归属的共同性,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才有了基础。

3.推进大学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

把握办学方向,是大学的首要职责。“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8]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中心议题。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教育方针指导下,围绕“社会参与、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树立现代大学办学的治理理念,积极探索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现代大学理念。二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体系。高校要搞好治理结构的顶层设计,要努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因材施教,要改革固有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探索建立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治理体系,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内地普通高校治理改革需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采取特殊的、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同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内心热爱共同家园,培养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利益观念,引导他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思想准备和精神守望。

4.公共资源空间的“正能量”引导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是相融合、共发展的。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整合是高等院校展现优质红色资源的重要平台,它为政治主体在特定政治系统中进行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公共资源空间的展现直接影响到公民个体公共品质的培养,它是深入开展公民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基点。提升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需要把政治社会化与优化公共资源空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共空间红色资源的“正能量”导向,让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自觉感悟到国家共同体存在的精神意蕴。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媒体是社会的先导,是文化传播最快捷有力的工具,要塑造“民族国家”的文化根基,就必须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精神家园”和全体人民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智能化的时代,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我们需要:一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高校理论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努力实践,把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高校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三是不断发掘先进模范人物,发挥“榜样”在公共教育资源空间的“正能量”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四是融合多种教育资源,通过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及书报杂志,尤其要学会“微”语言,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手机媒体等现代传媒的作用,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创造环境条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政治社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养公民意识,树立国家认同理念,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主体意识,维护祖国的统一。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国家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