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探论

2015-03-28 21:24王晨倩何爱霞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社区

王晨倩,何爱霞

(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探论

王晨倩,何爱霞

(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对实现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化发展阶段,农村教育实施力量薄弱,农民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足,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欠缺,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需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加快构建和谐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然而,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有些地方对某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破坏了其原有的自然和文化面貌,造成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1]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既要“以人为本”,也要兼顾“文化传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内的全体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等特征。它对农村社区成员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对发展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一、开展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梁漱溟认为:“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2]由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感化个人、纯化民风和净化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村社区教育质量,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3]新时期的农民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需要转为市民,而市民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度也随之提高,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城镇化生活的要求。开展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农民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政治觉悟、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

(二)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农村社区成员的素质反映出农村社区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在农村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向人们开放,既整合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农民深刻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强有力的精神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他们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中增强主人翁意识,以及培养家国情怀和提升人格素养,从而在维护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贡献力量。

(三)有利于传承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农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继而激发他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基于此,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的优势,有利于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保护地域文化遗产,挽救濒危的地域文化,给本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时代活力,让农民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担负起传承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二、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之于农村、农民、农业,就是一个转型升级、转换身份、转变方式的问题。因此,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也相应地承担了这些责任,必须要根植于农村,贴近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却与理想目标相距较远。

(一)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无论是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还是资金投入等方面依然匮乏。虽然国家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事实上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依然十分薄弱,仅有的只是一些宣传板报和“表面文章”,并没有真正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地农村社区的地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致使一部分优秀的文化资源流失。此外,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例如,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缺乏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滞后;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缺少相对统一的规范指导,教材、图书、杂志等教学资源极度缺乏。许多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是粗浅的宣传,各种活动也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神层面。另外,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形成,农村社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质量,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要作用。

(二)农民:对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足

农村社区教育面向的是大多数成年农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近年来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是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往往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家庭及农产生活上,无暇顾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缺乏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更不用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了。有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达89.3%的农民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大多数农民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参加教育培训”。[4]由此看来,多数农民缺乏对社区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其重视度也不够。

(三)农业:在社区传统文化教育中被边缘化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古国,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要财富,轮种和套种等传统农耕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等应该成为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农业技术的提高上,忽视了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他们甚至把农业和文化严格区别开来,要么盲目学习所谓的传统文化,要么一味加强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这种认识影响了现代农业文化的发展,使农业文化孤立于农业发展之外。另外,由于培训教师只是孤立地传授与农业无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农业文化实际联系不密切,忽视了对传统农业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宣讲,也忽略了传统农业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价值。

三、推进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那些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传统文化说教对他们而言很难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植农村,凸显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创新的时代特色。

(一)农村是基,夯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其一,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村社区相对于城市社区区域性更大、更散,各种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特色也不相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优势,这正是开展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5]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及社区要以农村为根基,深度挖掘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将其与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并赋予时代特色,开展既不失地域文化的个性,也不失主流文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例如,曲阜市很多农村社区都开展了“百姓儒学”系列儒家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睦邻友善”的人际氛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氛围,使农民处处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其二,利用传统节日,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庆祝传统节日不仅是对历史延续的纪念,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强调对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基于此,要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开展符合农民口味和需求的教育活动,例如,传统的元宵节舞狮子、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文化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农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保持本土特色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

(二)农民是本,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

其一,发挥文化讲堂的作用,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辐射力。[6]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社区教育要选择农民易于接受的、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农村社区开设传统文化大讲堂。利用文化墙以及乡村文化大舞台等形式进行宣传,激发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聘请专家前来讲座,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精心安排文化大讲堂的内容,将时事热点和农民感兴趣的话题与传统文化内涵相整合,使“要农民学”转变为“农民要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上述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为农民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加快构建和谐社区的步伐。

其二,开发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常常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但是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今已经濒临失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大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可以把草编、泥塑、刺绣等优秀民间艺术传授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感受到这些艺术的独特魅力。农民不仅是传统民间艺术的接受者,也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授者。邀请精通传统艺术的农民示范和讲授,使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另外,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让民间艺术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让中小学生亲身融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农业是源,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动力

其一,领悟传统农业文化,重塑传统文化观念。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农村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将其纳入其中。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培养更多的职业农民,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对农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把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传统农业生产制度、传统农耕信仰等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另外,对传统农业文化要深入调查,全面挖掘,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将流传已久的农业生产技术记录并传承、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濒危失传的传统农业文化,继承农业文化遗产。

其二,融合农业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重视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使农业与传统文化资源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同时也给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时代特色和新的活力。“在农业文化背景下,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最主要的是在于休闲农业产品形成是否将文化之灵魂注入到整个项目设计中去,在文化体验这一重要休闲理念的引导下,传统农业文化的价值得到彰显”。[7]把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标志与农产品开发相结合,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为民间艺术振兴提供良机。同时,制定科学的休闲农业文化教育发展规划,并与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避免破坏性开发和过度使用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教育和实践进一步扎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空间,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总之,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也会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转型和发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农村、农民、农业紧密结合,用传统文化哺育人、养育人、培育人,使传统文化在发展新农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l,2014-03-16.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61/201404/166543.html,2014-03-26.

[4]刘剑虹,陈传锋,谢杭.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全国百村万民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2):123-129.

[5][6]王维.探索新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新”路[J].中国农村教育,2015(4):35-37.

[7]庄亚界,朱朝枝.休闲农业视野下传统农业文化之当代价值建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2):96-98.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Rural Communit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Wang Chen-qian,He Ai-xia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rural communi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road,which is based on human-oriented and cultural heritage.For a long time,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rural community is in the stage of marginalization.It is reflected on the weak implementation force of rural education,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lack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the severity of formalization problem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human-oriented”new urbanization,it is need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community and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rural areas by servicing farmers,developing agriculture and us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new urbanization;rural community;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G725

A

1008-6471(2015)04-0066-04

(责任编辑:刘奉越)

2015-10-23

本文为2013年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山东省人才资源开发研究”(编号:201303076)和201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与当代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编号:12CJYJ10)的研究成果。

王晨倩(1992-),女,山东滨州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社区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