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宁夏 吴忠 751100)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魏建国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宁夏 吴忠 751100)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入手,在试图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内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人格、积极情绪等观点是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希望,开辟了新空间,拓展了新途径。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社会压力与日俱增,作为社会大潮中一分子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也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有鉴于此,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在全国各大高校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心理学的介入和疏导,以预防和治疗为功能的普通心理学,因其研究对象往往局限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消极、被动的介入,而轻视了大学生个人的积极心理,是纯粹的治标不治本,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帮助很小,无助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健康向上的人格心理方面亦收效甚微。因此,流于形式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广受诟病。大学生的各种压力和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心理健康亦未因此而得到质的提升,从而使得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介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心理健康教育焕发了生机,它把积极、幸福、满足、快乐和爱的含义及能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独特潜力是无形的。以助人得到幸福为己任的积极心理学,可能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福音,研究、实践并发挥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产生重大作用。
通过塑造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让大学生更幸福的度过大学生活,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使积极心理学理念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当中,这是积极心理学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角度之一。通过这个崭新的视角,既可以反映丰富、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主题,又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更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由学、教两方面都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1]
积极心理学是以研究人性优点、积极价值,关注人类美德和潜能等积极品质、关注人类本身的积极情绪的一门心理科学,它强调积极的创造力、积极的人格特点以及积极的认知过程。[2]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推出并大力倡导的积极心理学,确立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它是在摒弃传统心理学基础上兴起的"运动",它积极、正面的评价、快乐、幸福、发展的内涵,充实了心理学的内容,使其更加科学,体态更加丰满,体系更加完备。
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幸福、快乐和发展的学说,它不限于疾病或健康的研究,其内涵有三:其一,个人层次上的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个人特质,包含工作能力、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和对美的感知、毅力对未来的洞察力、才能以及创造性等;其二,表现在群体上的特征是拥有积极的组织系统、致力于创建积极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系统,注重利他、富有礼貌、有职业操守、培养公民的美德,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其三,主观层次上的积极体验,强调生命的充实、幸福和满足,希望与乐观相伴,研究的重点是人的幸福,尤其是人的主观上的幸福感觉,乐观地面对未来、幸福地感受现在和强调满意地对待过去。
积极心理学是在批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离不开消极心理学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理论,只不过其更加注重探求人的潜能和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着眼人之优点,激发人之活力和创造力,科学地帮助人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协助人们自我寻求和主动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和办法。
积极心理学表达的这种新理念,是要引导人们要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这一新理念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引入积极心理学,对形成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积极的世界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必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更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量到质的提升。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传统心理学主张预防、治疗功能的大胆变革,更是切合了当代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体背景,其作用和意义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关注人类积极品质、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最终目标,即培养有责任、有归属、有良好心态、有社会能力的人。
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以人为本,注重挖掘人的潜能,注重幸福的感受,其虽然有将人的优点当作克服心理问题工具的嫌隙,但从长远来看,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进而对形成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养成了大学生积极的内心品质本身就凸显了人类积极品质这一根本目标。因此,积极心理学的介入,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备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积极心态、关注社会发展和幸福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3]
(二)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个人积极力量的研究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切合当代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培育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有社会责任的人才,其提倡个人的积极力量,注重积极人格的培养,使人类个体本身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使每个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健康且拥有幸福生活的人,这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的终极目的。积极心理学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不仅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更是更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符合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个体人和全社会的切实需要。
(三)培育积极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能够促进人的适应能力的发展,能够维护人的心理、生理健康,它具有预防和抵御消极人格的功能,化消极为积极,使个人的优势人格充溢至人的全部生活空间,从而培育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当代优秀人才。其具有的自我调试的功能,必定会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并从中获取自尊和智慧。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远离消极心理治疗和康复主张的牵绊,从而使其迅速转变教育理念,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拾起积极人格力量的观点,强调个人在调试自我心理方面的作用,利用自我积极的心理潜能,塑造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潜能和力量的培育只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面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在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开拓新途径。
有鉴于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尝试和实施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一)通过培育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当中,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此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
教师的心理健康,决定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每时每刻都在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影响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高校应重视对全体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努力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合格的心理保健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成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足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教学手段、注重自身教育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同时,教师本身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和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只要所有的教师都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自己的使命,处处留心,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发展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反过来又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心理健康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二)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的机会,引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使教学内容得以进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使学生领悟到自身的积极力量,生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还能丰富学生的心理结构,使心灵获得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成长的经验。心理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活动形式有:团辅游戏、小品表演、案例分析、主题讨论、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智力抢答、才艺展示、心理测量等。同时,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奠定幸福人生之基,预防不良心理倾向的发生。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 认为幸福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是个体主观感受显现、心理机能展现、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 。[4]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优化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改善其生活质量,预防不良心理倾向的发生。
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学校应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课活动,小组讨论、个别交谈、读书讨论、影视观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探讨人生不同阶段的幸福标准,评价并认识自己的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引导他们认识到在人的不同生命周期,会有不同的幸福标准。主观幸福感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要"满意地对待自己的过去"、 "幸福地感受自己的现在"、"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将来",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通过这些认知调整,让大学生关注人的主观幸福,学会一些自我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方法,学会一些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四)通过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和自觉接受心理教育的水平。
校园文化和环境属于学校的潜在课程范畴,它的作用有时比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大。校园文化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下手,在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上注入积极元素,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建立心理健康网页、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热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展、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举行心理课本剧展演等,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以此来提高其心理教育意识,自觉接受心理教育。
(五)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家庭是大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们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同时,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激发孩子的潜能,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获得赞赏的喜悦,体验积极情绪。[5]家长接受和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走出教室,进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去,通过激发人性的优点,使学生进步、家长赞赏,使积极情绪成为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自发动力,并最终为形成一个积极人格、成为一个幸福的个体而努力。
(六)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资源,构建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健康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孤立的存在,离开整体教育体系谈心理教育健康没有意义,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家庭和社会为载体,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建立和完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将其最大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高举塑造积极人格的大旗,克服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缺憾,丰富了心理学科的功能,其在重视人潜能的发挥、培养人积极的情绪、协助人的成功、获取人生的快乐,使之成为有社会能力、心理健康向上的有用之材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无法质疑的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理念之后,必将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1] 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12):73-74.
[2] 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82.
[3]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81-82.
[4] 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14-15.
[5] 曹建平.论大学生心理教育多维立体模式的构建[J].健康理论界,2005,(12):124-125.
2014-10-15
本文为宁夏高校科研项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GY2013-172)阶段性成果。
魏建国(1964-),男,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