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光,韩春侠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崔永光,韩春侠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指出当前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缺乏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缺乏创新多元的教学模式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及浓厚的人文氛围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英语类专业的未来发展;提出涉海英语类专业要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培育特色的学科体系、拓展专业培养模式、构建特色核心课程体系、营造人文和学术研究氛围和塑造一流教师队伍等主要策略实施学院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整合,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核心竞争力;人文教育
我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经历了“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第一阶段,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流的第二阶段和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新的外语教学改革阶段”。[1]122目前,英语类专业发展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多数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专业教育规模空前。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专业发展的危机:若一味重视英语类专业的“工具性”作用,忽视其人文学科属性,高校外国语学院终将沦为以培养英语技能和提高各类考级成绩的外语培训机构,这种狭隘的“英语工具论”终将阻碍英语类专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同样需要正确定位专业教学,实现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提高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保持英语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我国涉海院校为例,提出海洋特色背景下英语类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策略。
1.实用主义教育盛行,人文教育内容缺失
社会进步和科技革新极大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社会价值理念和功利取向导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2]139涉海院校外国语学院和人文学院等文科院系本应成为倡导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然而从现实来看,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特色等各方面都没有体现人文教育的本质内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人文教育必须要成为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一个紧迫任务是确立文化研究和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3]70对于涉海院校来说,学生缺乏对海洋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深度认识,英语类专业几乎没有开设海洋文学、文化和文明方面的课程,即使开设也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蓝色课程体系。因此,涉海院校必须同样重视英语类专业的学术内涵,突出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在此基础上,融入海洋学科特色,找准专业学科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传统陈旧单一、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英语类专业的发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快速更新的网络时代。传统的“经院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经院式’培养的英语人才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很欠缺,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低,不能熟练地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4]130因此,英语教育者应该借鉴和创新教学模式,并结合学院的实际,创造性应用于英语教育中。如通识教育提倡的讨论式的“小班化”教学模式、跨文化教学模式及刚刚兴起的“慕课”教学模式等,因其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有效地推动了英语类专业教学模式的革新。可以说,现代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涉海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以创新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去积极拓展英语类专业教学新模式,注重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产生的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缺失,教学内容无特色
培养英语类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关键是拥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然而,对于涉海院校外国语学院来说,设置的课程面面俱到,却难以呈现体系化。从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到翻译、文学和文化等专业课程,再到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学生的四年生活可谓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毕业时英语能力和人文素养却令人担忧。由此可见,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劣不在于开设的课程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特色和实质内容。以涉海院校为例,英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有以文学和文化为核心的西方人文经典课程,又要设置体现海洋文化和生态文明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传统与现代两类课程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外国语学院的“共同核心课程”。
4.专业文化创新意识和人文学术氛围缺乏
英语类专业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校和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的营造。英语类专业教育目标除了“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还必须培养更多的能够引领科技、文化和思想变革的创新型人才”。[5]4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外国语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缺乏深度和创新性,多以英语角、各类英语技能比赛为主,学生缺少积极参与的兴趣,或是活动的受益面较窄,长此以往,很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从而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人文学科是‘人学’,其鲜明特点在于它关注人,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旨在塑造、培植和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人文修养与素养,提升人的生存境界。”[6]5因此,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需要通力合作,把文化建设与创新作为专业建设的新使命,突显人文学科的本色,积极思考和开展有内涵、有品位、有深度、有特色的高质量文化创新活动。
总之,当前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缺乏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缺乏创新多元的教学模式、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及浓厚的人文氛围等因素严重地制约着专业的未来发展。为此,英语类专业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结合涉海院校的专业特色,不断探索有效路径,紧紧围绕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实施核心策略,保持英语类专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涉海院校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对其英语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涉海院校英语类人才培养必须培育创新意识,深入思考英语类专业改革与建设,人才目标要立足海洋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培养具有人文素养、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端外语人才”。[1]122
从含义上来看,专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专业独具的、支撑专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总体说来,我国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要着重从培育专业特色学科体系、拓展多元培养模式、构建特色核心课程体系、营造浓厚的人文和学术研究氛围和塑造一流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实现海洋特色英语类专业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获得专业持续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培育海洋特色学科体系,构建共同核心课程体系
各高校英语类专业需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英语类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现状,积极培育特色学科体系,构建核心课程体系。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学校意识到大连全域城市化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提出“走特色办学之路、建一流海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突出学科建设特色,“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保持海洋水产学科优势,重点支持海洋相关学科的发展,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与基础学科、相关学科的交叉、集成与整合,培育新的学科优势,辐射带动各学科整体建设。使学校学科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7]A在学校的宏观规划图景下,外国语学院要抓住发展契机,加强英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学科整体竞争力。要发挥英语类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作为校级重点学科的优势,英语语言文学也是深入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依托。另外,学院要重点培育高级翻译、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专业,使专业呈现多元化和体系化。同时,学院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仅仅依靠培养英语和日语人才难以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今后要增设韩语、法语、俄语等专业。因为,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既具有扎实的多门语言能力,又懂翻译、文化、经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另一方面,要培养高质量人才,必须从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上下工夫,从课程设计中要质量。而英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仅是与市场接轨的专业课程,还包括语言、文学和文化为核心的人文通识课程。换言之,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要并举构建,同时融入海洋文化和生态文明为特色的选修课程,通识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建设要有精品意识,每一课程体系都要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课程,最终使课程呈现多元化和体系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英语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多么丰富,“离开了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对它的重视,一切课程目标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8]98因此,英语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本科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质量的英语人才则反映出英语类专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所在。
2.拓展多元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合作办学战略
全球化背景下要求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我国英语类专业教育一直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哑巴英语”的现状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类专业学生总体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令人担忧。2000年5月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较为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新世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9]目标中明确提到学生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英语类专业需要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合作培养外语人才。国内几所涉海高校外国语学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上的共性与特色,共同探讨合作培养模式,共享专业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很多涉海院校的外国语学院认识到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结合我国外资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实行‘2+2’‘3+2’‘4+2’等多种联合培养途径,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建立校际合作正是立足市场需求、谋求双赢的有效策略,此举亦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3]72近几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谋划国际化办学战略,全力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三位一体互动新模式,国际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建立广泛的学术合作和联合培养关系、带动学院国际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实践证明,海洋经济国家发展战略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要求英语类专业培育的学生通晓海洋领域国际准则和拓宽国际视野,这是提升英语类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
3.注重学院文化创新,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从文化属性上看,“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10]51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中谈到:“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单位,文化至关重要。就大学而言,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文化可以产生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同时,就我们个人而言,文化也是自立自强的根本。”[11]63换言之,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培育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12]16-17因此,对于外国语学院来说,如果没有建立独特的人文文化和传承创新文化的理念,学院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太远。作为文科专业,英语类专业实施文化创新策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又有独特的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人文学术基础。
涉海院校外国语学院需要通过围绕中西文化及文学经典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大学应当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培育和成才的氛围,提倡理性批判的态度,敢于怀疑的精神。”[13]12英语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有基本的语言技能,对于教材知识全盘接受,缺少质疑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欠缺文化修养和思想见解,又谈何在国际化竞争中赢得优势。因此,英语类专业教育与大学的责任紧密相连,“通过持续不断地融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敢于求新立异的个体,营造习于公开竞争的学术氛围,吸纳西方文化之精华,扬弃传统文化之不足,促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11]63管理者要重视文科院系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品质,重视英语类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使学院更具有文化的品位、教师更具文化的气质、学生更具文化的情调、专业更具文化的魅力。
4.塑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坚持“以人文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大师可以铸就一所大学的文化和品格。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英语类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涉海院校同样出现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部分高学历教师只会科研不懂教学等现象。为此,外国语学院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授学者回归本科课堂,重视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必须加速培养新生代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鼓励和选拔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师从一流学者,从事一流的科学研究。”[13]12外国语学院可以利用学院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平台,为教师创造海外进修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开阔眼界,丰富经历,提升外语水平,并带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课题。
可以说,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提升英语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英语教师不仅能胜任英语教学,更需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英语专业需要从教师的技能建设转向内涵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视野和跨文化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让学生通过核心课程中外经典阅读的思考和训练,懂得大学不只是求知和探索真理的地方,也是学习如何自我寻求生命意义的地方,“而如何协助年轻人养成其品性则是教育者最大之任务。”[12]19
世界发展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趋势更加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流和沟通,因此,从长远来看,英语专业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受到重视。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理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培养“既掌握熟练的外语技能,同时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善于创新思辨”[6]5以及体现海洋特色的高素质英语类专业人才。涉海院校英语类专业要面向中国未来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线,注重专业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内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在坚持专业人文传统中融入各自的办学特色,根据本校特色制定英语类专业发展目标与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建设优秀教师团队,不断探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最终为培养高质量英语类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 任永山.多元人才观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新探索[J].语文学刊,2013(12):122-124.
[2] 李戎.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5(3):138-141.
[3] 孙继红,崔永光.我国高校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对策及走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9-72.
[4] 冷慧,吴桂玲,姜雪艳. 辽宁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9-131.
[5] 韩震.优化学科结构 提升核心竞争力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级涉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8):4-7.
[6] 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中国外语,2009(6):4-8.
[7] 董亲学,姚杰.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大连海洋大学科学发展新跨越[N]. 大连日报,2011-01-13(A4).
[8] 何仁龙,潘艺林.基础性 实践性 国际性——转型期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97-103.
[9]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0] 施小光.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大学新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6):50-52.
[11] 吴德星.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J].教育与职业,2011(1):63.
[12]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3] 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0-12.
2014-08-11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过程哲学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研究”(JG14DB063);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度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多元人才观视域下英语类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WYYB014140)
崔永光(1981-),男,讲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英语教育研究。
G642.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6-8724(2015)01-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