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5-03-28 14:05李元祥雷素芳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服务

李元祥, 雷素芳

(怀化学院1.科技处; 2.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传承文化。其中服务社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并提供各类合格人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1]。由于地方高校受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着人才培养的层次及科学研究的水平与一流重点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发展,培育地方高校多出应用性成果、加强地方高校科技服务管理工作、强化从事与地方特色资源相关的科研工作、增强科技服务地方能力,对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凸显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的现状

地方高校立足地方,自觉融于地方发展潮流,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将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其在研究水平、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等方面相对集中的优势,对地方民俗文化、特色资源的研究,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科技成果就近转化、高校教师对服务地方工作的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及广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此就地方高校在科技服务地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

(一)地方高校实现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现实难度

推动高校科技服务地方工作,发挥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市县科技局等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地方企业、高校分管科技服务地方部门、教学科研单位的一线科技人员等四方密切联动。但是,由于地方企业或地方政府直接相关管理部门因未充分了解地方高校的科技支持能力,未能主动抛出橄榄枝、提出委托项目,请求高校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因地方高校缺乏有企业管理经验及技术开发的双师型人才,亦缺乏科技服务地方的专职科技人才,科技人员大多身兼繁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的许多科研成果难以被地方企事业单位认可而导致难以直接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对接,所以,教师投身服务地方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自身推动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方高校领导清晰知道加强科技服务地方力度、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发挥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倡导并号召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围绕地方的文化、资源特色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但是,战略合作之后的实质进展有限。围绕战略合作框架,在具体项目的落实、项目预期进展计划、项目验收检查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在双师型等科技服务地方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有效可行管理制度引导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积极性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成效不够明显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虽有部分科技人员主动联系地方企事业单位,为企业解决了部分技术问题,但企业要发展,在新产品开发、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须有稳定强劲的技术支持,所以,高校当前的科技服务地方工作还远远不够。另外,教育厅、科技厅等上级管理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参与科技服务地方工作,并分别定期组织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及科技特派员的申报派遣工作。因此,校企产学研合作及派遣科技特派员与地方企业对接亦成了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虽然校企间签署有合作协议,因企业担心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联合研究一般持谨慎态度,所以校企合作多处于浅表状态,合作的深度有限。在科技特派员对接地方企业工作中,因经费由政府出资,企业不便于对特派员给予硬性的技术开发任务。围绕提升产品质量的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因资助经费有限,仅在1~2万左右,难以有效支撑联合研究工作的开展。所以,当前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成效有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的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地方高校一般远离大中城市、身处地方,虽在教学科研水平、办学资源条件等方面不及一二线城市的重点大学,但在其科技服务地方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1.在地方具有相对科技优势。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的最高学府,作为地方的人才培训和科技信息中心,一般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人才汇聚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2.地方高校所处地方一般具有优异的特色资源。地方高校所处的地方市县,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及丰富的特色农林产品、道地中药材、自然生态、矿产等自然资源。3.具有科技服务的时空优势。地方高校身处地方,与地方的时空较近,在校企、校地合作工作中更便于对接、交流,在产学研合作、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等工作中更便于实施,为科技服务实效的取得显示了时空优势。4.具有对地方资源特色的研究优势。由于地方高校教师对当地的文化、资源、经济等情况更易于了解,与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在围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对地方的民族习俗、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优势。

(二)不利因素

1.高校教师主动从事与地方结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高校一直实施职称评定工作,许多教师为了自身发展、职称晋升,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开展科学研究,但部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仍具有被动性特点,存在职称科研现象。一些教师虽然从事科研工作,但多为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的延续,不愿意改向从事与地方资源、经济发展相关研究,即研究内容与科技服务地方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相关科研成果形式主要体现在论文或研究报告,难以直接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接。另外,部分教师虽能够认识到科研的价值和意义,但因科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及需要经费支撑,面对有限的科研平台条件,在思想上存在畏难现象,仅求上完分内的课,做足8小时工作,并认为科研是分外之事,不愿意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研工作,更难谈及主动从事科技服务地方工作。

2.缺乏参与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人才队伍

许多地方高校经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发展而来,其办学模式一般以教学为中心,大多数地方高校给教师规定了不低的教学工作量任务,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承担3~4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由此致使许多教师全力应对教学工作,难以做到教学科研并重。在人才队伍方面,多以满足教学需求实施人才引进,对于能够直接参与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引进甚少,尤其缺乏科学研究的领军型人才及学科带头人。此外,许多地方高校没有研究生教育,多数教授、博士等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分散、大多处于单干状态,难以形成稳定的学科方向及研究团队。以上因素致使地方高校缺乏科技服务地方的人才团队基础。

3.科研水平不高,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成果较少

相比于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缺乏优势学科方向及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因科技竞争力有限,在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及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承担的国家级等高端重大项目数量少,省级以上的项目不多,项目数主要集中在市厅级层次上,批准组建的省级平台及学科团队数量少。由于省部级以上的项目、科研平台及学科团队数量少,用于开展科研的平台条件 (含硬件平台及自科类权威数据库等软件平台)及研究经费非常有限,产生的科研成果层次不高,成果形式多局限于一般性学术论文或专著,缺乏在学科方向上有代表性的权威学术文章或发明专利,亦缺乏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接的研究成果。

4.企业对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了解不够

近些年来,地方高校科技人员主要围绕理论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当然不乏结合地方资源特色的研究内容。就高校相关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能力而言,应该可以胜任或满足地方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可以解决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技术瓶颈。因自身研究成果层次不高,缺乏足够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且成果形式多限于论文、作品、专著,在转化与应用上存在差距,由此地方企事业单位一般很少主动到地方高校寻求技术支持,不愿意出资委托或合作开发研究。所以,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深入的合作事例不多,高校从地方企业得到的横向研究经费有限,直接影响科技服务地方的实施步伐。

三、加强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思考

为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的工作水平,体现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及采取可行措施作保障

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技人员集中地,许多高校教师特别是教授、博士层次的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研究能力。要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参与科技服务地方工作,学校可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或激励措施:1.建立相关保障或激励机制。合理制定科技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在工作业绩评定中制定教学、科研双重考核标准。为使教师参与服务地方工作取得实际成效,适当减少相关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制定独立的科研工作考核办法,或实施教学、科研工作量折算办法,为科技人员提供时间保障、让其安心参与地方结合工作;出台倾斜于服务地方工作的成果奖励办法,改革创新成果评价机制[3]。科研成果奖励是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制定奖励标准,鼓励横向合作研究,对能够转化、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成果适当提高奖励标准;在职称评定方面,科技人员在参与服务地方工作期间与教学人员同等对待或优先考虑。2.设立服务地方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走出去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工作,为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取得实际成效打下基础。3.加强学科建设,加快科研平台建设步伐,改善科研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性,提升高校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技对接水平,为取得有益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科研成果提供支持。4.围绕地方资源特色,培养及引进专业科技人员或学术带头人,强化学科及科研团队建设,构建服务地方的人才保证体系[4],为科技服务地方提供人才保障。

(二)发挥地方高校教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科技服务地方工作

教师是高校中心工作的主体,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认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及自身与学校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科研工作中,避开在理论研究方面与重点高校科研力量差距的不足,发挥参与地方资源特色、产业结构、经济形势等方面的研究优势,积极主动了解地方特点、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调整确定研究课题,申请高端课题或地方重大专项资助。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开展与地方资源相关的特色研究,可得到与地方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既利于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利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也利于地方高校走向特色发展之路。所以,地方高校教师要尽力克服当前困难,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开展与地方结合、服务地方发展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

在高校科技服务地方工作中,教师与企业两方是直接参与者,但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衔接仍存在联系不畅通等问题,需要科技管理部门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为企业及科技人员对接做好服务工作。同时需要市县科技局等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地方企业的生产状况、技术需求的摸底了解,学校科技服务管理部门将高校的技术力量、科研优势条件及科技成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通过地方企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科技人员的多方联动协作机制,促进校企校地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服务地方水平,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结语

为了充分体现高校的服务职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制订可行的政策措施及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激发他们从事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要肩负起服务职能的使命,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围绕地方特色开展与地方结合工作,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发挥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张协奎.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广西大学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125-129.

[2]吴毅.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的问题与对策 [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5):40-44.

[3]沈弘.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136-139.

[4]高江宁.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工作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9):48-49.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技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科技助我来看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科技在线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在线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