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胜林,沈胜刚
(1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2;2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领导力问题研究的发源地是在西方国家,最早针对领导力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 世纪初。而后随着社会界和教育界对领导力理论进一步深化,促进了领导力理论的进一步成熟,随之也逐渐有了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的领导力研究。通过学者们的努力探索,关于大学生领导力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有所丰富,在国内外教育界也取得一定的共识与突破,但从总体来看,对大学生领导力问题缺少较系统性的研究,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在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从大学生领导力定义的研究时间来看,30年前就有学者对大学生领导力展开了初步研究。[1]最初的一些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其身心发展出发,重点在论述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与西方各国当时面临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虽然西方学者和部分中国学者对领导力的类型、来源和内外部作用方式进行了诸多描述,但对于大学生领导力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当前仍然是众说纷纭。
通过分析与对比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于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解存在许多共性,主要可以提炼为以下两种突出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能力说”,这种观点主要是把大学生的领导力看成是一种能力,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担任领导角色的学生所具备或需要掌握的一系列能力。[2]但这一系列的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从西方国家来看,美国非常重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成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领导培养的特定教育项目[3],该项目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定义进行了五项归纳,即大学生领导力主要包括五种能力:一是自我认知的能力,二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三是灵活的适应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承诺与服务的能力。
第二种观点则是“过程说”,其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促进大学生达到自我目标实现和团体目标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通过持续的观察、持续性的学习以及恰当的社会实践,同时对周围环境和各种资源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大学生领导能力的达成。
针对于“过程说”的观点,其前提是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与培养历程;同时,为促进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要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创造和有效利用一系列能促进其领导力发展的资源,通过综合利用来优化领导力发展的环境。这一定义充分考虑了个体的需要与事物的发展性,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领导力的培养过程来加强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领导力素质。“过程说”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具一定的内在的领导潜力,只是部分大学生的个体领导意识还没有开发,或者是在自身的领导潜力的挖掘过程中,未能充分地运用资源,同时缺少足够的锻炼机会。
从以上两种定义来看,第一种观点侧重能力方面,对象是针对处于领导地位的部分学生,所涉及的相对面窄一些;而第二种观点包含的面更广,面向更为广泛的几乎所有大学生个体,并没有过多关注他们是否担任领导职责,或处于某种领导职位,这种观点也强调了大学生领导力的潜能的客观存在性与发展性。
关于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以领导行为作为切入点,然后对领导者的品质或特性进行分析,这种观点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主要构成是其内在力量,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群体或组织目标、领导者的品质和特性、领导者采取和实施的领导行为与方法,这种观点也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加强保障途径来确保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顺利实施。如波斯纳(Posner)编制了领导能力实践调查表(LPI)[4],通过定量的形式对大学生的领导力进行有效的测量,同时也编制了关于大学生领导能力的实践调查问卷(Student Leadership Practices Inventory,SLPI),他通过研究认为大学生领导力和其他行业的领导力存在诸多共性,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维度:一是以身作则的维度,二是共同愿景的维度,三是挑战自我的维度,四是促进参与的维度,五是激励刺激的维度。对于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美国西点军校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针对这一要素来对学员的领导行为与领导绩效进行各类评价,主要提出了12 项构成要素指标[5],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选择职业的动机、作为军人的恰当仪表、有效的团队协作、较突出的影响力、关心与帮助他人、优良的职业道德、突出的计划和组织能力、充分授权能力、监管事务能力、发展与培养下属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沟通能力等构成要素。中国学者牛兴荣充分研究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所进行的领导行为开发项目,结合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现状,编制了我国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12 个构成因素[6],分别是大学生领导中的代表性、处理协调冲突的能力、判断不确定事务的能力、沟通与说服他人的能力、启发与培养下属的能力、充分授权与放权、角色转换能力、关心与关注下属、分析结果导向能力、个人预见与辨别力、维护群体团结的能力、导向与监督处理能力。
第二种观点是从领导过程出发,这一观点强调领导力构成中的过程因素,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来源于领导过程,是为确保大学生加强对领导过程的掌握服务,同时推动大学生领导过程中多项构成目标的顺利达成。这种观点强调大学生领导力的过程性,认为不一定要重视领导能力的种类区分[1],重点在于强调领导过程的推行,因为不管领导能力如何,最终要转化到指导大学生加强领导行为的实践中去。王朝阳等将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军校对学生的教育相结合[7],认为大学生的领导力构成主要包括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体系,一级领导力指标构成主要包括领导行动的感召力、领导行为的前瞻力、领导过程的影响力、领导决策的执行力、领导效果的控制力和领导学习的推动力等因素,而其中的每个构成要素也设定了相应的二级指标。黄宏强等人也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在此过程中重点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同时制订了开放式的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问卷[8],通过问卷研究分析出大学生领导能力的构成要素具有四个维度:即信息处理能力维度、任务执行能力维度、合作共事能力维度、沟通协调能力维度。罗爱林分析了詹姆斯·鲍曼(James Bauman)的领导技能调查表[9],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的衡量表,该量表在设计上也考虑到全面性,量表中既考虑到学生干部的选项,也有针对全体普通学生的题目,通过对量表的结论进行分析后,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技术工作层面、人际工作层面和理性领导层面。文丽等人对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也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证调查,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习与提高的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情绪控制与智力培养等。以上这些典型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的领导力构成要素有更为充分的了解,也为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衡量提供了参考。[10]
在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一些学者提出了个人因素、家庭功能、社会参与、社区互动等几个方面。如曹科岩、王磊等学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功能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1]。牛兴荣经过研究后,认为个人因素对大学生领导力有较强的影响作用[6],学生的性别、学生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都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程度产生影响,如女生对大学生的领导力期望值要高于男生,同时男女生领导在协调问题和处理冲突方面,以及领导角色承担方面表现出差异性,而且期望值是女生比男生高。黄宏强也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进行了个体结构研究,他通过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分析,考察其领导能力结构和影响力,发现男学生干部在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上略低于女学生干部;理科学生干部处理信息能力强于文科和其他专业学生干部;在执行能力维度上,文理科学生干部强于工科和其他专业学生;文科学生干部因个体沟通能力不同,通常合作能力略高于理工科学生干部。
在家庭功能方面,比较典型的有曹科岩等学者的观点。其认为,家庭功能也影响着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家庭功能可以促进家庭系统的运行,同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决策行为能力,可以说家庭功能这一深层变量也影响着家庭成员在领导力心理上的进一步趋同。良好的家庭功能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探讨与承担生活压力,共同分享成功喜悦等诸多方面,其发展状况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密切相关性。罗爱林将大学生领导力中的家庭功能影响因素界定为三个方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家庭之间的亲密合作,家庭冲突的和谐解决等。同时还制订家庭功能量化分析表,探讨了大学生领导力发展与家庭功能相互影响的现状,得出了家庭功能与大学生领导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在诸多层面包括技术领导层面、人际领导层面、理性领导层面等都得以体现。
社会参与也是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的社会参与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积极锻炼,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参与活动来获得较强的社会认同。徐晓林等也分析了大学领导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武汉市高校大学生的研究分析后[12],认为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和学生的特长发挥是大学生领导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实践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社会参与功能,促进大学生自身领导才能的充分提高。
房欲飞等学者则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社区和高校的互动。[13]美国许多高校注重对大学生领导力项目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以美国凯洛格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例[14],该基金会在1990-1998年期间就注重研究社区和高校的互动。在具体互动形式上,该基金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拨款资助31 个面向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教育实践项目,由大学实施这其中的18 个项目,其中有7 个项目明确地提出了要注重高校与社区的互动,高校要对所在社区进行相应的承诺。如鲍尔州立大学着重实施一个“卓越领导项目”,这一项目的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领导力开发项目来提升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度;肯塔基卫斯里学院(KWC)开创了大学生领导力项目“领导力KWC”,其目标是促进KWC 在校生加强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在专业和社区生活中和积极参与并承担领导责任;底特律大学开创的“领导力开发训练班”,主要是强调大学生在领导力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领导力领域与社区资源的有效结合;西北大学施行“本科生领导力”项目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在专业方面和社区事务服务中的领导者;圣·诺伯特学院的领导力开发中心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大学生领导力,通过在社区推进相关的慈善主义和志愿主义行为来促进大学生加强思想陶冶,提升领导力;纽约州立大学则针对大学生领导力,开创了“多文化视角的领导力”项目[14],帮助学生通过多文化视角来积极探讨解决社区问题的机会,同时加强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课程的教学与讨论。以上这些特例,说明了包括社会活动和社区活动在内,各项有关的社会实践和创造性活动均对的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关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内容和提升路径的研究也比较丰富,具体有以下几个相对典型的观点。如徐元善等学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5],即献身社会的政治责任感、高瞻远瞩的卓越见识、处变不惊的领袖风范、能谋善断的杰出才华。崔文霞等认为,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则需注重高校学生团体研究[16],并根据团体的存在性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结构划分。有学者们认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关注团体力量,如果团体力量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有关领导力培养的其他活动都能顺利完成。[17]美国学者帕克把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团队效应定义为团体成员相互依赖,以共同实现目标或完成相应任务的组织效应。[18]相关学者也强调了大学领导力培养要注重团队开发,因为团队有清晰而引人向上的目标,比较合理的组织结构。[19]团体成员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加强了领导力中的人际关系技巧。同时,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团队培养,可以强化认同感和合作精神,促进大家共同为项目成功而努力,也利于制订相对卓越的绩效标准,并进一步培养有效的领导,通目标刺激,完成必要的绩效,另外通过领导力的团队化培养,也能更多的获得外界支援。
美国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领导力方面,主要围绕领导力的不同侧面[20],根据对领导力的定义,强调在不同的学校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进而归纳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具有两项重要内容,即建立校外导师制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J.P.Dugan 及其同事在2010-2011年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研究[21],研究对象包括全美99 所高校的8961 名毕业班学生。研究认为,个体领导力经验对大学生的领导力产生影响,另外领导力教学法比领导力项目更重要。学者沙军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截止到20 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有近千所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学生领导力教育活动[22],而且其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过程与制度化建设;二是注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培训项目的开发力度;三是注重加强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法的探讨与创新。此外,加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尊重和激励,发挥协调作用,推进大学生相互之间注重经验分享以及学习方面的促进和交流。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的重点也包括对他人产生影响[23],通过学习促进与交流影响,结合学习者自身的领导力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
汪红、董晓芳等人认为培养大学生领导力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24],认为校园环境文化对大学生领导力与执行力培养具有引导作用、激励作用、陶冶作用。刁静、陶思亮、王群等学者在基于对全国705名高校学生干部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25],提出了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研究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活动不是单一进行,要注重与领导力培养的实施过程相结合,另外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培养策略来提升领导力教育项目的有效性;第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不只是针对少数学生,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更多的学生关注领导力发展;第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内容上的适应性,以应对与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综上所述,虽然自20 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大学生领导力问题,而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以及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截止目前,有关大学生领导力领域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探讨阶段;且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论研究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大学生领导力的实践发展。
第一,从概念理解的分歧性来看,大学生领导力是一个新型概念,目前在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缺少一个能为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概念模型。在理解上,研究者通常是根据自己在某方面的侧重分析,提出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解方式,并据此选择或制订与之相对应的测量模型或测量工具,因为研究的范围很广,不同研究结果难以进行有效的对照与比较。
第二,从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对象来看,当前对于大学生领导力问题的个体研究较多,团队研究少;研究家庭和社会功能的多,但是分析大学生领导力与其他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影响的较少,从对象上看,有待确定更加多元化的研究对象。
第三,从研究的点面性来看,主要侧重于“点”的研究,即对于学生干部和学生中的领导成员研究较多,对大多数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普通学生则研究不够,也没有关注这些学生的领导潜能到底应该如何发展,而社会发展却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
第四,实证研究可进一步丰富。以往的研究中,个案研究较多,现象描述与典型案例的介绍较多,缺乏一定的实证验证和结论有效性支持;部分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但问卷适应性并不广泛。
第五,缺乏一定的应用研究。当前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国家居多,国内在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与培养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与和方法借鉴,但目前的研究多注重经验阐释,应用研究并不充分,从而也未能有效促进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的全面培养。
[1]曹科岩,王磊.大学生领导力研究评述[J].当代青年研究,2012(5):53-56.
[2]Adams T C,Keim M C.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Efectiveness Among Greek Student Leaders[J].Colege Student Journal,2000,34(2):259-270.
[3]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7-11.
[4]Posner B Z.A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strument for Students:Updated[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4,45(4):443-456.
[5]Paul T B S,Snook T R,et a1.Cognitive and PersonMity Predictors of Leader Pefrormance in West Point Cadets[J].Military Psychology,2002,14(4):321-338.
[6]牛兴荣.中国在校大学生领导行为期望研究——从跨文化领导力角度的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9.
[7]王朝阳,杨克巍,覃炳庆,等.军校学员领导力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3):14-16.
[8]黄宏强.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2009,2(4):88-93.
[9]罗爱林.大学生领导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文丽,吕伟,王雅娟.大学生领导力素质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72-176.
[11]曹科岩.大学生领导力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2,5(3):90-93.
[12]徐晓林,吴开松,石海燕.大学生领导素质与培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74-78.
[13]房欲飞.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美国高校和社区互动的新载体[J].江苏高教,2008(3):143-144.
[14]Zimmerman—Osier K,Burkhardt J C.Leadership in the Making:Impact and Insights From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B/OL].(2001-12-15)[2015-01-15]http://www.wkkf.org/Pubs/CCT/Leadership/Pub3165.pdf,2001-12-15.
[15]徐元善.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3):60-62.
[16]崔文霞.高校学生团体研究: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73-176.
[17]Lippitt,G.L.Visualizing change:Model building and the change process[M].Fairfax,VA:NTL-Learning Re-SOUIces,1973.
[18]Komives,S.R,Lucas,N.&McMahon,T.R.Students Leadership Development[M]∥Exploring leadership: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Inc,2007:113.
[19]Hill,S.E.K.Team leadership,In P.G.Northous(Ed.)Leadership:The thory and practice[M].Thouand Oaks,CA:Sage:2004.
[20]汤新华.培养学生领导力:美国公立学校的做法[J].中小学管理,2010(7):7-8.
[21]J.P.Dugan etc.Influnces of leadership program participation on students’capacities for socially responsible leadership[J].Journal of Student Affairs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1,48(1):65-84.
[22]沙军.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8):76-79.
[23]王芳.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内涵及其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15):16.
[24]汪红,董晓芳.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与执行力[J].商情,2012(47):235.
[25]刁静,陶思亮,王群.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