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大会交流报告清单
(1) 大会特邀报告清单
岳明生(中国地震局):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过程回顾;
马瑾(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前亚失稳变形阶段研究进展;
曹则贤(中科院物理所): 熟悉而又难以理解的水;
倪四道(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 中强地震发震断层测定的地震学方法;
陈会忠(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地震大数据思维;
杜瑞林(湖北省地震局): 从大地震变形看GNSS对地震预测预报的作用;
张晓东(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科学思路和目标;
白世彪(南京师范大学): 古滑坡与青海贵德古地震重建;
杨军(江苏省地震局): 亚失稳状态观测能力的思考;
许忠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地震的预测最难在何处?
杨立明(甘肃省地震局): 地脉动临震波动: 现象、 震例、 跟踪试验;
李清河(江苏省地震局): 无法进入地球内部就不能预报地震吗?
李建平(北京师范大学): 大气数值预报的历程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吴忠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处于突破前夜的地震预测。
(2) 专题宣读报告清单
孟宪森(黑龙江省地震局): 地震监测工作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杨国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关于断层形变分析工作的一点思考;
王双绪(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的地震预测问题思考;
杜方(四川省地震局): 强震序列判断几个实例;
车用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短临监测与预测的新途径----关于我国断层气观测网建设的思考;
张淑亮(山西省地震局): 太原井水位巨升型异常成因及性质研究;
张素欣(河北省地震局): 河北及邻区近年地震平静现象分析;
廖洪月(西安市地震局): 利用TEC值变化率推算地震震中震例分析;
蒋长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余震的序列参数稳定性和短期发生率预测效能的连续评估。
(3) 获优秀奖张贴报告清单
第一名 卓燕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平直断层亚失稳阶段应变波的初步实验观测;
第二名 李艳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从波速比变化特征看汶川与芦山地震孕育过程;
第三名 刘珠妹(湖北省地震局): “等待时间”强余震预测方法改进与应用----以尼泊尔地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