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创作·批评·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2015-03-28 07:51:44周娟,贾倩
关键词:文学批评师范大学海南

收稿日期:2014-12-19

作者简介:周娟(1985- ),女,四川简阳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论;贾倩(1990- ),女,山西太原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创作·批评·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周娟,贾倩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1月24日至1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和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创作·批评·研究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分属不同代际的七十余名作家、学者、批评家参会,其中有43名代表发言,分别从社会转型新阶段复杂生活体验及其文学表现、文学批评的当下困境及其出路、写作理想的代际差异及其当前状况、文本理论与当代批评的拓展、中国文学的百年现代追求及其得失、文学史叙述与当代文学教育、中国古典文学现代阐释的理论与方法、古典文献的整理及其前沿问题等八个方面对中国文学现代追求的经验进行探讨,并对有关当前文学发展的重要观念、问题进行了梳理。

11月24日上午,由《文学评论》副主编黎湘萍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杜明娥教授首先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感谢。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研究员致辞,他代表《文学评论》编辑部致谢,并对此次会议主题进行说明,认为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自晚清以来有很大的变化,文学评论应在回顾历史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并以严复独特的文化见解及韩少功的小说为例,指出批评家与作家要有超出一己痛苦的透视力与观察力,也要有用精准语言描述复杂事情的能力,这也是此次会议的初衷。最后,《文学遗产》副主编张剑编审代表《文学遗产》编辑部致辞,并提出了与此次大会相关的三个关键词:总结与反思、协同创新、代际与梯队。他认为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发表方式、价值判断等都有全球范围的深刻影响,因此思想的惰性及研究方法的模式化应该被突破,我们应作出反思与总结。而此次与会人员学术背景虽都属文学但又来自不同领域,古代、现代、当代纵向贯通,且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一个会场而不采用分会场形式,体现了协同创新精神。此外,参会学者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50、60、70、80四个代际,而不同代际参会学者都达到一定数量,客观来讲四个代际已成研究主力,展示了人才梯队。中国学者更应以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思考,回应时代困惑与挑战。

开幕式后的第一场发言以“社会转型新阶段复杂生活体验及其文学表现”为主题。作家韩少功先生(海南省文联)用缺损、失衡、过滤三个关键词对全球视野进行了解读与反思:缺损表现在文学看似全球化,实则信号并未覆盖全球,且由翻译问题而造成的语言风格的损耗使得文学双向交流存在障碍;失衡主要表现为强国大国在交流中占据优势地位及交流双方翻译人才质量不对等;过滤则指西方文明史以基督与非基督、现代化与非现代化两个文明尺度对非发达国家的文学及文明进行过滤性解读,这样的解读会造成误读。作家刘继明先生(湖北省作协)通过新时期文学与传统小说的对比,指出新时期以后文学的特征是描写大于叙述,而且八九十年代后中国文学的立足点由以生活为基点向以个人经验为基点转变,出现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对立、文学自觉隔离在公共空间之外的普遍特点。历史感的丧失及对重大问题的有意回避造成了公共经验的丧失,作家应重回公共现场,实现眼光由内向外的转变。作家宁肯先生(《十月》杂志社)则以“超幻”作为视点,探讨超幻时代的写作,认为相较于“魔幻”,“超幻”更具逻辑性,更能概括我们当今的时代,当代作家不一定写超幻,但应让超幻的光照进写作。

24日上午第二场发言以“文学批评的当下困境及其出路”为主题。戴锦华教授(北京大学)开场便一语道出我们目前正在遭遇一个大时代,接着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阴郁的生态图景,最后慨叹:艰难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我们该如何应对?肖鹰教授(清华大学)就文学批评如何“说真话、讲道理”的问题作了发言,认为当前文化批评较为病态,假大空较多,讲真话的内容较少,提出文学批评应坚守批评家的独到之见,不要面对低俗就失语,更不能放弃文学艺术的理想和人文精神。谢有顺教授(中山大学)则在发言中直指中国文学精神的缺失:没有实证、没有人文关怀、缺少肯定的力量。毕光明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有意划界,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受到重视,而现场式批评、对作家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受到轻视。严格的学术体制内培养的研究者学术意识增强,有意规避个性化批评,突出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知识化方法,但这种研究方法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加之体制的诱惑与批评精神的丧失都使得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极不相称,大量的文学作品不能借助文学批评进入大众视野。李云雷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认为当代文学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要面对新的格局,自80年代以来,严肃文学在整个文学及文化格局中越来越边缘,现在文学及文学批评能够起到的社会作用相对较小;其次要面对新媒体已对我们的生活及文学造成影响这一事实,文学生产、传播、接收方式都发生改变,但现在的研究方式并没有作出相应改变;最后要面对新的现实,国内社会阶层断裂越来越明显与中国崛起作为意志体融入全球资本主义进程这二重背景叠合在一起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具有不同层面的现实,如何在这种新的现实面前写作并思考是文学或文学批评应该解决的问题。徐刚先生(中国社科院)主要探讨了“小说如何切入现实”这一话题,提出应警惕以理念化、情绪化的表达对现实作出简化处理,这种现实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想象的现实,其小说也是对这种现实的印证而非重新构造,小说不可停留在经验的表层,而要在可能的叙事空间内着力开启人物的情感、心理、记忆等,透过细度展现出人性的深度。

24日下午第一场发言以“写作理想的代际差异及其当前状况”为主题。徐则臣先生(《人民文学》杂志社)以三则小故事开场提出对写作代际差异讨论的必要性,认为环境造就我们对时代的看法,我们这一代人进入文学的方式肯定与之前有所不同,不论从微观还是放长远看,代际问题都是存在的。他同时强调代际不意味着对前面的文学的造反,而是尽量将目光从宏观拉至微观,从整体打量变成个体深入,这更有利于看清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关系。孔见先生(海南省作协)指出自1949年以来,历史之跌宕起伏非其他时期能比,50后与80后不论在政治背景还是生活形态方面都有天壤之别。他在此前提下对不同代际的作家及其文学书写进行了比较。张浩文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对“文学的轻与重”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不可靠运动去推动,解决文学创作“有高原无高峰”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管”而在于“放”,应解放禁锢的思想,让文学回归常态。同时,对于文学批评讲真话的问题,他也表示了自己的忧虑:现实中,媒体批评占主导,很多报纸的记者掌握着批评话语权,而正常的学院派文学批评却被边缘化。当下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比文学创作更多。林森(《天涯》杂志社)作为80后作家代表以自身体验对80后作家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80后作家似乎未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且社会印象仍显稚嫩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媒体的目光被郭敬明、韩寒等人吸引,同代人的丰富性多样性被遮蔽;其次是80后作家受到强大文学传统的笼罩,沉溺于个人的小情绪和病态审美中;再次,80后赶上了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突围,很值得我们反思。

在24日下午第二场以“文本、理论与当代批评的拓展”为主题的发言中,赵稀方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就“天安门孔子像的出现和消失”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了评述,认为由于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传统中找到好的结合,国家意识形态在各种话语冲突中举步维艰。邵宁宁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则集中探讨了新文学理想的当下境遇及其意义,他认为“新文学”不仅是时间尺度也是价值理想,新文学理想的基本价值观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学是有用的,启蒙工具论是严肃文学的基础;第二,科学纯文学观,纯文学观的起源是科学,纯文学本来就是反人文的,“文”本身就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三,具有世界国别文学追求。古代文学对中国及世界的贡献是从感性层面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与安身立命之所,而当下境遇则是现代文学研究已遗忘了新文学的价值,现代文学的可怕之处在于价值暧昧、人格撕裂、家园破碎,现在没有出现伟大作品,可能是由于这个撕裂破碎的过程还在进行,新文学理想的当下意义在于有必要从价值层面重新反思文学理想。单正平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接着对文艺学学科建设做了回顾与展望,指出目前文学理论正处在一种尴尬而失语的境地,回顾文艺学发展六十年(1949-2009年),并没有看到重大的理论建树,而造成失语的原因就在于文学现象太过复杂、文学规模过于庞大、文学形态过于混杂,加之现实社会变化速度极快,理论对其难以把握并作出相应的梳理,因此难有断语与总体性判断。最后,他大胆提出让文艺学从学科角度取消。单教授的一席精彩发言,受到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11月25日上午,会议以“中国文学的百年现代追求及其得失”为主题继续展开。赵京华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以《重审新时期的“审美优先论”——兼论百年中国文学特征》为题首先发言,认为诞生于19世纪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不能够用来衡量20世纪的中国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处于极其特殊的一个时段,不能以西方标准来衡量,也不能简单以政治标准来阐释,而是要回到那个复杂的历史结构中去,通过对文学生产的更深的理解去认识和阐发其性质和意义。房福贤教授(海南师范大学)论述了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指出汪曾祺于众声喧哗的启蒙声中默默地耕耘语言,对语言的经营成了他对中国文学重要的意义所在。王学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提出了“我们对文学史了解多少”的问题,他以抗战文学研究中被忽略的兵役、空袭、慰安妇等题材为例,阐述了对现代文学史进行重新发现、对现代文学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行重新认识的可能。他的看法得到黎湘萍先生的高度认同,认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发现,我们如果能回到历史现场,就会发现历史是足够丰富的,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很多现象。高远东教授(北京大学)以鲁迅的经验为例,从思想和文学两个维度探讨了伟大作品的产生,并提出“才(才能)、学(学问)、识(见识)”是衡量一个伟大作家的重要标准,认为鲁迅、钱钟书、张承志即是自己心中的伟大作家。值得注意的是,高远东教授这一衡量标准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邵宁宁教授首先表示了他对这一标准的极大兴趣,希望高教授再作补充。随后高教授在回应中指出当代学者中还有韩少功、史铁生可称得上伟大作家,尤其史铁生甚至可以与鲁迅相提并论。这一结论立刻引来了争议,来自海南师范大学的徐仲佳教授认为,史铁生不能和鲁迅相提并论,鲁迅塑造了我们所有在座的人,而史铁生仅塑造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人。毕光明教授也针对这一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出是否可以在高教授“才、学、识”的标准下再增加一个“体”(即作家的生活背景及社会体验),这或可以使得评价标准更为全面。

25日上午第二场的讨论围绕“文学史叙述与当代文学教育”这一主题展开。王达敏先生(中国社科院)提出自己期待这样一部著作的问世:名字为《中华民国文学史》,其断代应从1919-1949年,研究对象是这段文学及其形成这段文学的历史和学术史,内容应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王瑶和唐弢先生构建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纯文学的传统;第二是通俗文学的传统;第三是从数千年传统走来的、有丰厚根基的古典文学的传统。文学史应同时表现这三部分的内容,这三条文学史的主线同样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他们同样对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共同具有现代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刘志伟教授(郑州大学)以《水浒传》研究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进行反思。徐仲佳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对全球化语境中乡土叙事的合法性及陷阱作出分析,指出不同时代乡土叙事的合法性的来源是不同的,而乡土叙事陷阱的共同表现方式是现代性的焦虑,这种焦虑背后都有一个东西在起作用,即文化强权。席建彬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则针对“废名田园小说的禅学精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禅意一直是废名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相关研究一直存在放大审美体验的倾向,缺乏对其禅学精神的具体审视与清理,应该通过文本细读、重读来进一步梳理废名小说的禅学的思想资源,最终在一种相对具体的层面上呈现废名小说的禅学精神与其小说风格的形成、迁变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在25日下午的会议中,蒋寅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首先就古典文学研究的精神史取向问题作了相关发言。随后杜晓勤教授(北京大学)分析了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和研究问题,认为古代文学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现代阐释。对于杜教授的发言,张剑先生将之总结为四句话:呼换文学批判精神、反思学者自身问题、审视全球化利弊、推广现代化研究手段。薛泉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探讨郎署文学意识的觉醒与前七子派崛起的关系,并分析了觉醒与崛起的原因。郑永晓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以“古典文献的整理及其前沿问题”为主题的发言中探讨了类书与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的问题,认为研究类书不仅可以为文学接受提供新的佐证,也可以研究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类似于类书这样的辅助用书在经典形成方面的重要意义。郭万金教授(山西大学)以“大数据时代的文学史料与阐释路向”为视角,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及启示。李占鹏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的发言围绕齐如山的国剧研究展开。周泉根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则侧重探讨了出土文献对方法和观念的影响。他认为面对大量出土文献,我们的研究方法大致依然在俞曲园、余狷庵勘定的古书体例之中,依然不出“园庵之例、王陈之法”。我们当然需据新证充实、修正、邃密之,更需谨守其中一些越辩越明的条例。对待周秦两汉古书,不妨“罪疑惟轻”,可细论其纯驳,慎断其真伪。需辨其成书过程、版本层次、序其族属昭穆,而不必静态地在一个横断面穷究其作者、辞例或义理。尤其需在问题本位的前提下,谨慎处置义理之学、辞章之学和审美之学等与文献考据之学之间的法和度、同和异。

此外,蒋子丹、赵瑜、刘文宪、陈福民、耿占春、蒋浩、廖述务、陈飞、李桃等学者也作了重要发言,兹不赘述。

综观此次会议,虽历时较短,但却集中体现了学界对于中国文学创作、批评、研究的思考。处于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学虽已呈现出不少新的面貌,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是作家及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认真总结近一个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追求的经验,梳理有关当前文学发展的重要观念,反思全球视野下的文学境遇,理性批判、积极借鉴、敢于吸收、努力拓展,才能实现此次会议的初衷,真正推动文学创作、批评、研究突破现状,达到新的历史水平。

(责任编辑:袁宇)

A Review of “The Summit Forum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Its Creation, Criticism and Studies”

ZHOU Juan, JIA Qian

(SchoolofLiberalArts,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师范大学海南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长江丛刊(2018年8期)2018-11-14 23:56:26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
为海南停留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商情(2017年9期)2017-04-29 0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