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图书馆读者行为与环境营造探析

2015-03-28 04:43孙海双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环境

李 慧 孙海双

(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河南洛阳 471023)

图书馆环境作为校园环境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其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读者是否选择来馆,来馆做出的借阅行为是否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图书馆的环境研究,营造读者心理上认可的更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图书馆环境与读者行为的关系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它从环境和人两个体系出发,深入分析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类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环境行为学的最终归结点在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得到对物质环境起决定性的因素,并判断其对日常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程度,然后采取各种手段运用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读者行为与图书馆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下,图书馆可以创造一个新型的互动模式:读者的行为习惯引导图书馆的环境改善;同时图书馆环境起到激发读者对图书馆利用行为的反作用。1951年,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K·Lewin)提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B=f(P*E)[2]。一方面,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应;另一方面,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叠加了外在环境刺激的作用,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对行为产生阻碍。由此看来,读者行为和所处图书馆环境密切相关,构建图书馆环境时将环境心理学的抽象理论和实际规划相结合,能够使其环境更加人性化,以达到服务读者的目的。

2 新时期图书馆读者行为特征

2.1 全方位获取信息

图书馆内传统的纸质载体,是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持续渗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而是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全方位借助图像、多媒体、音频进行交流学习。图书馆内遍布的网络环境使现代读者养成进馆携带笔记本电脑和iPad的习惯,可以浏览当下最及时的讯息和最前沿的科研热点。又比如手机图书馆,它作为传统图书馆的增值服务项目之一,正在慢慢成为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中的一部分。读者只需点击手机上的软件便可以访问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查询、借阅图书等常用功能,更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可以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改善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2.2 读者对空间的行为选择

新时期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具备独立的行为选择动机。在强烈的自我导向和多样化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重点进行思考,作出选择。读者身处图书馆之中,对空间布局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例如,当读者需要进行研究探索的学习时会选择安静的空间环境;需要讨论交流时会倾向于开阔的交流讨论区;需要放松时则会选择一些非正式的图书馆区域。因此,现代图书馆在进行空间排布时应注重以人为本,运用具有艺术魅力和技术支撑的空间设计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经过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设计出的图书馆环境空间极具庄重、素雅的特点,迎合了读者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3 对数字文献和纸本文献的利用

在电子硬件设备不断升级和阅读环境悄然发生改变的时候,来馆读者信息利用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纸本图书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转变为纸本和电子图书并存的状态。读者会依据自身不同的阅读目的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确定不同的阅读资源。例如兴趣性阅读,读者会将电子和纸本两种信息载体的图书纳入考虑范围;为达到理解性和学习性目的的阅读,主要考虑纸本图书;阅读目的主要强调应用性的情形下,读者多数会选择电子图书。因此,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推介的过程中,需要将两种信息载体同时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以满足读者不同阅读目的时各异的阅读需求,促进读者阅读行为的发生,提高资源利用率。

3 基于读者行为的图书馆环境营造

图书馆的环境即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指可以为人们直观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形态等相关环境因素,可以看作是图书馆服务组织引起读者心理反应的各种周围属性的综合。

读者对图书馆做出趋近抑或规避行为,取决于其对环境的内在反应。对用户来说,趋近行为包括愿意造访图书馆,喜欢在图书馆停留,经常利用图书馆的服务、馆藏和设备甚至把图书馆作为与友人会面的地方;对馆员而言,趋近行为包括愿意成为图书馆的一员,认同图书馆的理念和文化,能长期承担图书馆工作,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等[3]。而用户和馆员的规避行为则是正好相反的。图书馆希望消除来馆读者包括馆员的规避行为,需要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营造。

3.1 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和谐构建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物体的心理认可度是由第一印象决定的。建筑的设计风格、色彩构成、整体氛围的和谐感一定程度上都会对其使用者产生心理暗示,影响使用者后续作出的行为。例如古代皇帝的宫殿,夸张的尺度比例,高高的宝座使人们对皇帝产生敬畏的印象;西方的教堂开阔的穹顶,将大尺度的面积层层分割,人们置身其中会感受到心灵的踏实和对生命的虔诚。图书馆是人们汲取精神养料的严肃场所,因此建筑外观应向人们传递严肃厚重的文化色彩,在满足其功能、技术的基础职能上加以美学艺术感的融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读者享受其中。

同时图书馆外的绿化环境布置应强调生态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图书馆的独特建筑外型加上周围植物巧妙的设计布局,比如精美的地砖、造型独特的观赏植物、清新凉爽的人工山水,两者相互融合,创造出优美雅致的景观形象,让读者刚接近就能被浓郁的新鲜气息所吸引。置身其中,驻足观赏,更能使身体得到极大的放松。

无论是图书馆建筑设计,还是周围与其相呼应的绿化环境,所包含的色彩、格调、生态等要素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向读者传递着它的环境语言,读者可以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心理感受上体会图书馆这一文化建筑所包含的美感,进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2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人性化营造

图书馆外部环境奠定了其在使用者心目中的第一印象,而内部环境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其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硬件环境是否完善,物理环境是否人性化,都成为读者是否愿意来馆的因素。美国建筑师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们对于环境有着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当一个人来到陌生的环境中时,他会用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去认知这个新的环境,从而对该环境产生环境意向[4]。所以,人们会因自身习惯与这个新环境的空间元素之间的对比悬殊或相近而选择排斥或相近的行为。

首先,空间布局环境的设计要充分联系读者的行为习惯。索默尔认为,环境中个人所处的空间位置不仅与那里的人们相互作用的方式相对应,而且也是其按空间的设计来要求的,空间设计往往也反应了人们的行为习惯。读者在馆内学习交流,行为具有一定目的性。空间环境的处理应具备一定的可识别性和导向性,减少读者置身其中时所产生的陌生感和迷茫感。在进行馆内空间处理的时候,要注重各功能版块的有机组合,将阅览柜或者桌椅作为独立空间的软隔离带,大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各空间融合渗透。在注重读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强调精神感受,使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同时,因视觉的变化减少枯燥的情绪。

其次,硬件环境作为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影响读者对图书馆认同的首要因素,硬件环境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效果,间接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行为。硬件环境中主要由藏书、硬件设备等物质方面组成。借阅书籍、浏览资料是大部分读者来馆的首要目的,图书馆应在保证藏书数量的基础上,丰富藏书种类,优化藏书结构;另外,纸质文献保证的同时引进各种网络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使读者能够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硬件设备的布置要充分考虑读者行为的省力规律特征,也就是齐普夫提出的最小努力原则,即通过最便捷有效的方式,使读者获取价值最大、信息量最多的资源。读者在搜索的过程中效率提高就能节约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因此,馆内硬件设备应配置齐全,如智能检索设备、无人化管理的监控设备和各种安全保障措施,还应配置RFID(无线电射频技术)自助还书系统作为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使读者在借还书的同时得到更加快速、简洁的行为体验。读者面对馆内完善的硬件环境,在方便快捷的同时形成自己习惯的行为模式,将利用图书馆这一行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便可大大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再次,物理环境也成为图书馆建设时不容小觑的一部分。微弱的物理环境变化会引起读者心理上微妙的变化,日积月累,读者便会对图书馆产生趋近或排斥行为。从色彩方面来说,它产生的物理光对人造成刺激从而引发心理效应。通过色彩的改变,可以达到调节人心理活动的目的。例如浅色调增加人们对空间空旷的感知;冷色调增加静谧感,减少人们的压抑情绪。同时图书馆色彩设计要格调与功能兼顾,使之既能体现公共场合肃静或活泼的一面,又具有导向作用[5]。从光线方面来说,要求达到审美和科学性的统一。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对该空间的光环境的感知加上感觉器官加工后产生,环境感知的结果会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6]。根据环境行为学的调查发现,光线越昏暗,人们心理和行动上越容易产生疲劳感;而光线越强,又会使人产生头晕、焦虑的问题。因此馆内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段应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和灯具,通过亮度控制给读者带来舒适感。从声音方面来说,来馆读者追求的是一个静谧的学习环境,干扰读者正常学习工作的声音都是噪音。在馆内规划时,使用绿化带消除噪音;且活动区与阅览区采用隔离等分离措施,以保证“动静分离,互不干扰”。

4 结语

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读者对图书馆产生趋近或规避行为,取决于图书馆的环境。从图书馆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读者潜在的行为,作为图书馆发展建设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读者创造理想的图书馆环境,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归属感,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使图书馆在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今天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职能。

[1]高桥鹰志.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陶新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崔木扬,张惬寅.略论环境行为对公共景观设计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43-144.

[3]李玲.图书馆环境对用户行为和服务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13,(6):125-127.

[4]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王蔚.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新趋势[J].图书馆建设,2012,(1):78-82.

[6]高英志,丁睿洋.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行为学探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3,35(4):29-30.

猜你喜欢
图书馆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图书馆
环境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