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2015-03-28 02:21曾永卫刘国荣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

易 兵,曾永卫,李 靖,邓 奕,刘国荣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易 兵,曾永卫,李 靖,邓 奕,刘国荣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湖南工程学院利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等进行了全面而清晰的梳理和总结,为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一 综 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的实施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创新能力强、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湖南工程学院正式获批为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是入选的全国12所省属一般本科院校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一所首批入选“卓越计划”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质是探索和实践具有湖工(校本)特色的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即“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6年的探索实践,学校 “卓越计划”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12月,学校已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简称电气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占全校招生工科专业总数的29.6%),1218名学生参加“卓越计划”。学校与全国92 家企业签约,这些企业共接收我校三届602 名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其中312 名学生已圆满完成企业学习任务,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实习企业就业。

现从学校的改革视角,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这一系统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作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梳理和总结,力图为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

二 实践成果

(一)确定了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定位

学校在深刻理解“卓越计划”内涵的基础上,确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定位和改革思路。

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办出特色的一个突破口,充分调动校企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对湖南省地方院校推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2. 目标定位: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3. 改革思路: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学校60年工程教育理念积淀、办学特色与优势及行业和社会影响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改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建立了校院专业多级“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

为加强对“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和协调,我们成立了校、院、专业多级组织机构,形成了一个层级明确、职责分明、分工合作、责权利平衡的组织管理体系。

其中,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实施专业、制定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在全校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实施保障,起决策作用。下设“卓越计划”工作办公室(简称“卓越办”,与教务处合署办公),起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学校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主要起咨询、指导和顾问的作用。学校还成立了一个“卓越计划”公共课协作组,由校“卓越办”直接领导,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评价公共课部(中心)的教学改革。实施学院成立院“卓越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学院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成立专业教学工作组和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专业教学工作组由“四个一”组成,即:一个专业教改责任人、一个专业改革团队(10-12人)、一个专家组组长、一个有企业专家参加的专家指导组,主要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主要负责审定企业学习方案,研究和处理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校企协作问题等。

(三)科学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制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卓越计划”专业以认证标准和“卓越计划”基本要求为指导,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优势,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

2.整合优化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卓越计划”专业围绕“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目标,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在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方面关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3+1”模式下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的课程教学体系。校企双方通过对课程设置与组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共实质性整合了120多门课程,进一步优化了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方式:一是增设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标准,对各类课程进行必要增设。如:“卓越计划”各实施专业通识教育基础课增设《科技创新概论》,电气工程专业增设《科学技术史讲座》,自动化专业增设《信号与系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增设《科技写作》和《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纺织工程专业增开《工程伦理学概论》等课程,等。二是整合课程,通过将同一学科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形成综合性课程。如:自动化专业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中,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门工程应用类数学课程整合为《工程数学》;将《大学物理》与《电路理论》重叠的电学知识调整到《电路理论》中讲授;将《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微机接口技术》两门学科基础课整合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将《过程控制系统》和《自动化仪表》两门专业课程整合为《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三是设置课程模块,在不破坏学科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组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形成新的课程模块,如:机械设计专业以跨学科方式组织了9个理论课程群模块。

3.构建“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考虑“卓越计划” “3+1”模式下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科学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楚且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机械设计专业将实践教学分为“公共基础实践模块、力学实践模块、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模块、控制技术实践模块、机械制造实践模块、综合能力课外实践模块和企业学习模块”等7个模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将“成形工艺与模具课程设计、现代模具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模具数控加工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习”整合成一个8周的实训环节,将原来分散的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整合为一个系统的实训环节。同时,将原来在校内完成的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在企业学习阶段完成。

(四)积极开展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学校根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采取的教学方法改革有:

一是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以问题为教学突破口,通过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和辩论问题,使学生获得辨别和收集有效数据、系统分析和获取答案的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电路理论》等课程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小组探究式教学方法,并开设创新性实验。

二是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法。以案例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提供案例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评价案例,以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内外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引进了仿真动画,增强了案例的直观性,使学生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决策的能力。

三是基于课程的QQ群研讨式教学法。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课程教学研讨的QQ群,群成员除了全体学生、部分专业教师外,还包括其他大学的教授、博士和企业工程师等。如《高低压电器》课程教学建立了“高低压电器学习QQ群”,建立了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平台,群成员有556人,可以随时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技术的结合的同时实现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的对接,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法。以项目为学习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工程项目或工业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拿出解决项目任务的方案,进行方案比较与评价。如《供电工程》在课程学习时针对5个供配电工程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10个设计小组。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完成所给项目的设计内容,课程结束时提交项目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这一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化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五是基于科技创新的研究性教学法。积极引导“卓越班”学生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以项目为引领,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建设了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

为确保“卓越计划”教学质量,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了一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的校内专职教师均由有5年以上企业工程背景经历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企业学习阶段的企业兼职教师由实习企业推荐,经“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评审后予以聘任,目前共有301名企业工程师被聘为学校兼职教师。为强化工程经历,不断提升专职教师工程素养,学校一方面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另一方面出台鼓励措施,每年安排一批中青年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或到企业实习,对他们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已有19名教师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取得了工程经历。学校还利用国际合作办学的机会,选送5名中青年专业教师到英国学习,这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明显提升了双语课程教学的质量。

(六)创建了“分段递进式”的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学习方式

1.科学选择“卓越计划”联合培养企业。学校选择联合培养企业时,要求其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具有校企合作教育的良好愿望,校企彼此认可度比较高;二是企业能够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包括生活、安全保障等条件;三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必须处于学校对合作企业的总体布局当中。如我校两个“卓越计划”首批实施专业的29家实习企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集中在长江三角洲(9家、占31.0%)、珠江三角洲(8家、占27.6%)和本省的长、株、潭区域(8家、占27.6%)三个区域,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省内长株潭”3 个“卓越计划”实习基地群,三足鼎立的实习基地群格局有利于学校加强管理,节约办学成本;二是以人才需求强烈的成长型民营企业为主,有21家(占72.4%),而外资企业为5家(占17.2%)、国营企业3家(占10.3%);三是校友在企业具有重要作用,14家(占41.4 %)合作企业的高层职务由我校校友担任。这三个特征也比较符合现阶段学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对合作企业选择的理性判断和设计思路。

2.建立了一批“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了湖南东信集团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湘电集团等3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6个省级示范实验室(中心),9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3.创立了“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学校紧密结合校企实际,站在校企共谋发展的立场,努力实现与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互补性,校、企一同建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联合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

4.实施了“分段递进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关键和重点是1年的企业学习能科学安排,合理组织,落到实处。为此,学校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的“分段递进式”培养方式,将累计1年的学生企业学习分为轮岗实习、工程项目设计与工艺训练、毕业设计三个阶段,采用“轮岗制”、“项目制”和“双导师制”等培养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评定。

5.建立了企业教学质量的保障和评价体系。学校根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卓越计划”企业学习整体计划。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校企共同制订差异性的企业学习执行方案,力争做到一人一个方案。学校根据“卓越计划”企业学习指南,建立了企业学习阶段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校加强对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的关注,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式,建立了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通过企业现场考察,检查实习报告和项目设计报告,与学生、企业交流访谈等方式对原始学习记录和学习成果进行把关和评估。学校还建立了由各级领导、专家、教师、学生信息员等组成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网络,全面掌握和监控教学状况,对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时进行有效调整。

(七)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以“卓越计划”为契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应用型工程师人才培养经验,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学校“卓越计划”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与英国高地与岛屿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机制设计等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有计划地选派“卓越计划”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校先后派遣15位“卓越计划”专业教师出国学习,其中的14人已学成返校,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学校还聘请“海外名师”为“卓越计划班”学生讲学。学校聘请了英国拉夫堡大学钟庆昌等6位国际知名教授为我校 “卓越班”学生讲学。

(八)制订了“卓越计划”保障政策和管理措施

1.政策支持。“卓越计划”实施6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 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实施办法》等14个政策文件,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津贴与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激励措施,并在奖学金评定比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借阅科技文献资料等方面向“卓越班”学生倾斜,为学校的“卓越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同时,将“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与相关职能部门、教学院部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相结合,明确责权利,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2.经费保障。一是明确“卓越计划”实施专业在教学奖励与专业工作量计算时享受国家级特色专业待遇;教师教学津贴为普通班的150%;实施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予以奖励等。二是设立“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教研教改、校本教材等各类专项建设经费,以保障教学质量。三是增设“卓越计划”企业学习专项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实行教学院部包干,专款专用。

3.规范管理。一是从人才培养标准到专业培养方案、从课程教学大纲到课程教案都严格执行教学文件规定,确保各类教学资料符合“卓越计划”培养要求。二是本着“师生自愿、择优遴选、严格考核、政策激励”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的“卓越计划”教师与学生遴选、管理、考核和评价办法,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了由校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反馈,全面掌握和监控教学实施过程。

(九)通过企业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通过企业学习,学生对“卓越计划”的认可度,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素质和专业认识都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主要有:一是通过企业学习,对本专业的认识从模糊到理解,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效结合,使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增强,专业能力提升、绘图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二是通过体验企业生活,扩展了接触面,对社会和企业有新的认识,工作经验增强,提前适应了工作生活,完成了从学生到“准员工”的心理转变;三是通过企业学习,对企业的基本流程、管理模式以及制度、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四是通过实习过程中与各类人的交流接触,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技能知识、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五是通过企业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2.通过企业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利用企业实际工程环境和实践教学资源,通过“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如在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实习的2009级电气工程专业“卓越班”学生邹腾同学提出的“CDBS小型断路器接线端子改进方案”,获得了公司高度评价,并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该生毕业后签约在德力西电气上海研发总部工作。

3.通过企业学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这一方面反映在“卓越班”学生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全校的就业状况,如:2009级全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8%,而“卓越班”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4%,2010级全校初次就业率为88.6%,而“卓越班”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2.8%;另一方面反映在“卓越班”学生毕业后在行业企业工作的比例很高,如:2009级“卓越班”139名学生中有120多名学生与企业签约成为正式员工,其中,留在实习企业就业的有71人(占52%),真正实现了“下得去、稳得住、留得下”。

(十)“卓越计划”发挥了专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

1. “卓越计划”发挥了专业改革的先锋作用。通过“卓越计划”,学校加大了教育体制和专业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2011年,我校“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获批为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机械设计和电气工程两个“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机械设计专业又获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学校两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东信集团)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湖南工程学院—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 积极组织“卓越计划”的交流与研究,我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2011年10月,我校成功主办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论坛,全国56所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参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工作组组长陈启元、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林逸围绕“卓越计划”实施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湖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13所高校的代表做了专题发言。2013年7月,我校“卓越计划”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高校一道,入选高教司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学校“卓越计划”工作进展的“典型案例”,面向全国工科院校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经验推广。2013 年6 月,《中国教育报》以“‘卓越计划’ 如何才能持续”为题,报道了我校“卓越计划”企业学习。2013 年8 月学校编写的《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企业学习实践考核手册》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建立的“卓越工程师计划”QQ群中进行了群共享,东华大学等数10所高校、200余名群员下载学习了我校的资料,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卓越计划”实施6年来,学校围绕“卓越计划”举行了90多场专家报告会,全国有80多所高校来我校学习、考察,先后40多次受邀在全国各地“卓越计划”交流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学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获批省部级教研教改课题20项,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等教育学知名刊物发表相关研究学术论文24篇。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

[2] 林 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 林 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51-60.

[4] 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1(7): 75-78.

[5] 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

[6] 曾永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证研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社科版),2014(1): 97-100.

[7]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 71-74.

[8] 阳锡叶,熊龙英.“卓越计划”如何才能持续[N].中国教育报,2013-06-20.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Outstanding Engineers ——Take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YI Bing,ZENG Yongwei,LI Jing,DENG Yi,LIU Guoro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this paper tak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and studi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cultivation standards,cultivation program optimization,teaching method foculty construction,cooperation be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prises in its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outstanding engineers.Such a study provides the 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the enineering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trenthening students’ cap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ngine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application-oriented;outstanding engieers;talent cultivation

2015-05-20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创立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课题序号367号)”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运行机制及方式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1BGD017)”的研究成果。

易 兵(1970-),男,湖南湘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教学改革。

G642.0

A

1671-1181(2015)03-0100-06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