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菊
(燕山大学期刊社,河北秦皇岛06600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的农村人口呈现“386199”现象,大量已“为人父、为人母”的青壮年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三大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出发点,分析留守儿童在安全意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据全国妇联统计,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 000 万[1],相对缺乏父母关爱,多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当前留守儿童教育普遍存在问题。
家庭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是教育系统中无可替代的首要环节。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健康身心的摇篮。一些监护人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家庭教育仅局限于浅层关怀——吃饱穿暖。留守儿童与父母多通过电话沟通,但谈话时间一般较短,多集中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较少关心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2]。父母关爱的缺失对成长中孩子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中,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和老师。由于经费和资源相对匮乏,农村教育被边缘化。首先,农村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与要求相对较低,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被简化。其次,学校领导、教师虽然关注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礼仪礼貌等方面存在问题,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留守儿童群体构成的子系统,影响到整个农村教学系统,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和班风,学风、班风又反过来对留守儿童产生直接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将造成教育系统的恶性循环。
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儿童由于分辨能力弱、自控力差,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监管不力、学校引导不到位,都会导致留守儿童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以至道德水平下降,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农村资源有限,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校园周边文化良莠不齐,都会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缺少博物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等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场所,学校周边的小书亭、游戏机房、网吧甚至歌舞厅便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打发时间的场地,尤其是寒暑假和周末期间,在无处可去、无父母陪伴的情况下,这些孩子易于流向社会,过早踏入不适宜的场所。另外,由于近年来体力劳动者工资的增加,“读书无用论”思想流行,有的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厌学逃学,有的孩子甚至辍学随父母外出打工。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类似,属于人类基础的需要。就留守儿童而言,只有保障其安全、稳定的生存状态,才能谈得上其他能力的提升。2013年2月至6月,媒体先后报道了一名留守儿童被同村60 岁男子强奸致孕的事件[3],14 岁留守少年因家庭矛盾联合他人杀害外公的事件[4],两留守儿童玩火至整栋楼被烧——其中一女孩丧命的事件[5],和一留守儿童家庭三兄妹全部溺亡事件[6]。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较小,适应能力、自制力和分辨能力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伤人和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被性侵犯、伤人、烧伤、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教育至关重要。学校中,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教育缺失,未做到“事无巨细”;家庭中,家长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和急救常识尚不足,能力有限,安全教育意识不强。另外,二者缺乏有效的沟通。
打工父母对孩子重养轻教,由于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一些留守儿童道德品质下降甚至违法乱纪。宋月萍和张耀光认为,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行为,比如,不遵守学校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早恋等;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缺乏爱和感恩教育,对家庭、朋友、邻居和社会易冷漠寡情,缺乏社会责任感[7]。
儿童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就“身”而言,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温饱尚可得到保障。就“心”而言,由于缺少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当留守儿童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焦虑等情绪体验时,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抚慰和疏导,久而久之,易造成性格内向、自卑、偏激,甚至叛逆,重者甚至形成心理异常和精神障碍。儿童自我意识、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心理卫生状况,此阶段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习并培养其良好品行。比如,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产生“欺负”现象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比其他孩子缺乏安全感,更容易出现“欺负”与“被欺负”的情况。2013年6月,一名10 岁留守女童对其同为留守儿童的同学施暴的事件即可证明[8]。鉴于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予以特殊的关注。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感到孤独,希望通过同学的陪伴获得感情的慰藉。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过程缺乏监督,会给其成长发展带来不利。研究表明,父母离开会使儿童在一定时间内变得抑郁,学习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下降等问题[9]。
农村留守儿童不等同于问题儿童,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将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会演变为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方共同努力。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助力度,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和乡镇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调动公办、民办教师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到位,并投入资金建设寄宿制学校,以便对一些家远的尤其是监护人精力有限的留守儿童实行集中管理,切实解决由监护人缺位带来的吃住行不便的问题,为儿童成长提供安全的环境。
其次,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为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就近入学提供制度保障,取消各项不合理收费,消除当前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需缴纳较高借读费的情况。
再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责任制,引入行政问责制。各级党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领导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村、县、乡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部门实行行政问责制,逐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对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予以关怀和资助,开辟缴费“绿色通道”,纳入“两免一补”计划,免除留守儿童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通过设计专项基金,对表现特别优秀的留守儿童予以奖励,通过正面激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将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状况纳入教育部门等相关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日常考核体系,强化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通过考核、奖惩等在制度上保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文化、工商和卫生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取缔无照营业的小商店、小卖部和小吃摊,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卫生和健康的周边环境。
最后,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师资水平。根据师资、生源和现有教学资源等情况,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引入多种投资渠道,对一些有益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项目,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对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引进要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尤其对一些地处偏远学校的教师在师资引进上应予以特别的扶持。
1.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体制
建议农村学校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关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建档,对家庭或学业特别困难、心理异常的学生予以特殊帮助,通过“师生”、“生生”结对子等方式,发挥同辈群体的正面作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与重视。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定期沟通制度,确保双方联系渠道畅通,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和电话沟通等方式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针对打工家长每年返家时间集中在节假期间的情况,可在其返家比例最高的春节长假召开教师家长见面会,通过面对面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2.注重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
首先,可通过校园宣传栏、演讲比赛和报告会等宣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父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进而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其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亦师亦友,将德育教育融入生活,深入留守儿童中了解他们的想法,抚慰他们的心理和感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充实课余文化生活,加深他们对家乡、社会和历史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建议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或培训现有教师,为留守儿童定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发展档案,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角”等,缓解留守儿童的压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充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是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是学校政策的实践者。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素质、个人修养和敬业精神都对留守儿童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通过考核、培训等渠道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安全意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生存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乡镇各级政府要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村委会要因地制宜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固定的组织机构,为留守家庭提供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普及科学的育儿理念。社区还可通过发放书籍、播放影片及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为留守家庭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借助社会群体的力量(志愿者等),建立常规的留守儿童监测互助制度,确定具体的章程、办法,保证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以对留守儿童状态进行整体、全面和动态的把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用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与子女进行沟通
首先,家长要将子女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全力支持子女教育,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要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尽量避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注意回家的频率,定期与子女通过电话、短信和写信等方式沟通,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再次,家长不应只做孩子的“提款机”,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如何消费。
2.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重视监护人的选定与沟通
一些家长视学校为子女教育的唯一场所,忽视了自身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较少与学校联系。打工父母应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定期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状况。在监护人选定上,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家长,尽可能将孩子寄放到责任心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注意定期与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
“临时家长”要对自身定位准确,尽到教养孩子的责任。抚养孩子做到松紧适度、严爱结合,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不仅满足孩子吃饱穿暖最低的生存要求,还要与孩子推心置腹的沟通,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监护人还应注意与学校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注意孩子的交友状况,留意孩子的思想变化与心理状况。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王练.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以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村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12.
[3]杭州一名11 岁女孩被强奸怀孕近8 个月,父母均在外打工[EB/OL].[2015-03-02].http://news.sohu.com/20130221/n366579557.shtml.
[4]四川安岳15 岁少年携14 岁伙伴27 刀弑杀外公[EB/OL].[2015-03-02].http://news.163.com/13/0418/13/8SOF1S2100011229.html.
[5]广州两留守儿童玩火骑楼被烧,一女丧命[EB/OL].[2015-03-02].http://news.ifeng.com/photo/hdsociety/detail_2013_04/16/24262797_0.shtml#p=2.
[6]江西一留守儿童家庭三兄妹全部溺亡[EB/OL].[2015-03-02].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P0001/35786.html#p=92C90JOO00AP0001.
[7]宋月萍,张耀光.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9(11):57-66.
[8]10 岁女童向同学施暴,扇对方耳光强迫其舔脚趾[EB/OL].[2015-03-02].http://baobao.sohu.com/20130620/n379379607.shtml.
[9]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