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柳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社会分层是衡量社会变迁的维度,同时也是引发社会变迁的力量,始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美国著名学者戴维波普诺教授认为,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社会分层研究的队伍中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丰富我国的社会分层现实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农村家庭的社会分层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个案的调查分析,试图阐释社会分层对农村家庭子女教育关注度的不同影响。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我国重新开始了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之间交流的逐渐深入,西方国家对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学者,而社会分层与对教育的影响则是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关注的要点。
社会分层是人类历史发展以来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西方对社会分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主要理论观点却迥然不同。其中真正系统全面的研究当属卡尔·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二者对社会分层的本质、社会分层的原因以及划分标准的阐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思想,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奠定了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式。马克思认为,阶级现象的产生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标准。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2]。韦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则集中于阶级、身份群体、政党这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3],这种“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也将财富、权力和声望作为划分不同层级的标准。
社会分层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历经各位学者的研究考察。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五个不同的阶级: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4]。虽然我国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在时间上迟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较大一批学者纷纷对社会分层理论产生兴趣,分别从阶级地位、职业声望、收入高低等角度、以不同的侧重点阐述自己的观点。陆云彬认为,我国社会有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同时,从社会基本分工这一直接标准出发,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有两大阶级和两大阶层,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和管理者阶层[5]。陆学艺将社会归纳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者阶层[6]。张宛丽坚持以利益群体为基本概念的划分标准。即从社会群众四大差别的干群、城乡、体脑的一个角度,再从社会生产和权力系统中的地位、职业、知识水平三个方面交叉分层[7]。刘祖云提出了三分式结构,即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出发,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完成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二个阶级(工人、农民)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8]。王汉生、张新祥指出我国呈现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多种阶级并存的局面,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9]。李路路认为,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主题丰富,但深化、拓展不够。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问题意识”,理论逻辑较混乱,尚待探索、构建独立的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型。在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亟需改进、加强统计分析技术手段[10]。
我国早在隋唐时期就建立了科举制度并盛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由此也形成了以读书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后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但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理论,也反映出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宋真宗在《劝学文》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11]就是一朝科举及第后,改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迅速获取经济利益的真实写照。科举制度也是在一定狭窄的范围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公平的途径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改变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而这一途径就是教育。21世纪,国民教育理论日趋成熟,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国家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提高。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教育日益重视,从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局面。
因此可见,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关系由来已久,虽然在传统社会尚且没有对此进行充分的研究调查,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切实存在且影响着社会及个人的发展。而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加速期,在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关注现状如何呢?
本次研究以肥东县某中学为例,发放问卷240 份,回收235 份,剔除无效问卷5 份,有效问卷230 份。有效率97.87%。被调查者中,男生119 人,女生111 人,核心家庭占调查总数的51.3%。以下是调查对象的家庭基本资料统计。
1.家庭情况
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是孤儿的学生数量很少,分别是8 人、3 人和1 人,其余218 人都是与父母一起居住或有兄弟姐妹抑或是隔代家庭。在这其中,和父母一起居住的较多,也即半数的调查对象都生活于核心家庭。
2.家庭子女数
通过统计分析,独生子女超过调查对象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占调查总数的二分之一多,剩下的为家中有两个以上孩子的,人数较少,仅有13 个家庭。在所有涉及的调查对象中,家庭子女数最多的为4 人。
3.父母对子女教育选择状况
农村父母希望子女继续读大学的有208 人,占90.43%,希望子女高中毕业就去读技校或者学习技术的有16 人,占调查总数的6.96%,剩下的6 位家长,对子女是否继续接受教育并没有太大期望,只是希望子女将来回家务农。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教育理念日趋成熟,农村家庭对于日常教育选择的投入也有所提高,扩大了选择教育的自主性。
1.以是否参与辅导班来衡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现状
调研分析,对是否有针对性地参加过课程辅导或者课外补习班,有8.26%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6.09%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其余的85.65%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参加过课外辅导班。这一数据也体现出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的关注度的提高,不管是受到其他家长送其子女参加辅导班的影响而做出的跟风决定,还是根据其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的针对性辅导,都反映出父母对待子女教育关注度的改变。
2.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衡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现状
对于问卷中的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关注程度,笔者设定了9 道题,如父母是否经常关于你的学习问题并与老师进行沟通,是否为你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合适的课外辅导资料等。同时,设定了经常、一般、很少、无四个不同的答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关心则答案就趋向于越经常。所以,将1~9 题各选项分别计分,经常记为1 分,一般记为2 分,很少记为3 分,无记为4 分,合计后可以看出:分数越低,则表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重视。由此,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与子女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将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名列前茅、中等偏上、中等偏下和倒数。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可以看出成绩处于前列或者倒数的学生都较少,占调查总数的16.96%,剩下的绝大多数学生,成绩都处于中等水平。分数越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重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地体现在精神上的期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它暗示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他人期望的影响。赞美、信任和期待能给人提供能量,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12]。因此,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期望本身也就产生一种增强和促进的力量。
当前,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所引起的社会分层的差异,由此也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选择的不平等。我国虽然是农村人口众多的大国,但农村、农民在我国的社会分层中仍处于较低层次,他们占有着全国大部分的人口,却享受着较少的资源。不仅如此,广大农村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家庭由于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或家庭收入的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也将受到影响。
针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按照上述方法,将代表父母对子女教育关注度的9 道题目的每个选项分别赋值为1、2、3、4。依旧代表得分越低,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越高。由于相同层次的家庭也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性,所以针对于同一层次的家庭会给出一个平均得分来代表这个层次家庭的得分,以这个得分来对每个不同层次的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关注度做出分析,笔者将家庭收入、家庭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三个维度作为社会分层的具体化表现,由此来分析社会分层对农村家庭教育关注度的影响。
在调查问卷中,将家庭月收入从高到低被分为六个等级,见表1。
表1 家庭收入状况表
分析可知,收入状况从低到高基本呈纺锤形分布,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收入越高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重视。原因收入较高的家庭,父母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教育支撑的物质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实现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会考虑更高方面的需求,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3]。在这从低到高排列的五个需求中,人们的家庭收入自然地首先被赋予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任务。因此,只有当家庭收入较高时,人们才会追求更高方面的需求,从而增加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以期获得未来的家庭荣誉。
在此次调查中,虽然选取的调查对象对肥东县某农村中学,但对学生家庭所在地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4%的学生家庭住址为县级或以上城市,其余50% 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农村,剩下36.09%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为乡镇。可以看出,农村家庭的学生占此次调查所有学生总数的一半。
从农村到大中城市,平均得分呈现降低的趋势,即家庭所在地越发达对子女的教育越重视。我国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城市比农村发展速度快、程度高,也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金投入。因此,居住在城市中的家庭,对于子女教育方面的关注也会随之提高。而居于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观念及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因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社会分层的差异导致了对子女教育关注的不同。
将父母的学历赋值,并且,将这个家庭中学历较高的一位家长的学历代表这个家庭家长的学历。将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记为1 分,高中、中专及职业学校记为2 分,大专本科记为3 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以上记为4 分。由此可以得到这个家庭的学历:初中以下学历层次的占64.78%,中专、高中的占32.17%,大专、本科层次的占3.04%。学历层次越高,家庭数越少,说明在我国农村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尚且较低,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处于高中以下学历。通过计算,得出处于不同学历层次的父母对于子女教育关注度的总得分和平均分,见表2。
表2 农村家庭父母学历统计表
父母的平均学历越高,其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越高,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拥有更广泛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扩大,文化资本的差异性又导致了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也影响了个人所处的社会分层,二者之间是一种循环的正向强相关的关系[14]。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社会分层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二者相互影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满足了个人对自身发展提高的期望,通过自致性努力获取社会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父母也期望子女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自己乃至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处于较高阶层的人们更加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更易于以教育资源的获取来达到巩固乃至提升社会阶层的机会。由此可见,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家庭社会分层的差异对子女教育关注度的影响问题,处于较高阶层的人自然更关注于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也呼吁教育的公平,通过重建合理的社会分层促进教育的公平,采取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分层标准,看清我国的各阶层本质,合理调整各阶层的差距,实现社会分层与教育的正向促进。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7-225..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5.
[5]陆云彬.目前我国社会阶级和精神状况研究概述[J].理论学习,1989(4):61-64.
[6]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45.
[7]张宛丽.近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1990(5):173-181.
[8]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4):96-99.
[9]王汉生,张新祥.解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层次分化[J].社会学研究,1993(5):13-22.
[10]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1):101-108.
[11]屈光耀.浅谈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蕴[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103.
[12]陈敏.皮革马利翁效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7.
[1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8-141.
[14]王艳,董翔薇.教育机会和文化资本获得的阶层相关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5):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