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东坡诗词英译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

2015-03-28 06:21王启伟王翔
关键词:许渊冲英译苏东坡

王启伟 王翔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论苏东坡诗词英译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

王启伟 王翔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文本中体现出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在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认知模式的指导下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英译,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过程中的误译。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解读苏东坡诗词的英译过程,可以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认知模式对翻译的指导意义,从而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提供借鉴。

概念整合理论;苏东坡诗词英译;空间认知模式

一、 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ed theory),在之后的一系列研究中又不断地将其完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成熟体系的四空间认知模式。典型的概念整合包括四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t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其本质就是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进行部分匹配,将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和两个输入空间将各自的要素投射到新的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当然,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不会是四个泾渭分明的空间,“认知活动中,不同认知域的内容在人们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概念包,存储在一个个虚拟空间中”[1],可以说,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

Mandelblit从语法概念整合视阈研究翻译运作的过程,认为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本的过程是独立的整合结果,即原语文本是在作者认知基础上概念整合操作的结果,而译者将概念结构进行语境解码,投射到译语语境中,然后在译语语境中进行概念结构的重构,最后整合两个概念结构,形成译语文本。[2]王斌教授先后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概念整合与翻译。他认为,要“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的操作性”[3]。无论是同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其过程都不仅仅是两个认知域的活动,尽管译语文本是由译语文字和文化所承载的,但译文的内容和思想来源于原语文本,因此,译语文本只能是原语文本的内容、思想和译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其他概念域内的整合。王斌在2011年通过思维的动态活动方式进一步证明,原语语义结构在激活译者对原语文化种种概念结构解读的同时,也激活同一概念在译语文化中的各种解读,激活结构在译语中的语义再现更是各种体认模式相互整合的结果。[4]着眼于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通过解释语言结构、语义结构、概念结构及其内在关系,他给出了翻译文本运作的本质:翻译是多维体认的概念整合[5]。刘绍龙认为,翻译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认知的,它反映了译者在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中的言语信息加工[6]。卢卫中和王福祥对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ion)做了系统的梳理,重点论述了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7]认知科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着眼于译者大脑的运作过程,为翻译过程中的实证模式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灵感和方法。

三、概念整合下的苏东坡诗词英译

苏东坡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词文赋乃至书画,样样精通,成就颇高。苏东坡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写景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且善用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就是他脍炙人口的佳作。苏东坡诗词不但在我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西方国家也很受欢迎,一些翻译家将其译为英文或其他语言。下面主要以许渊冲的英译文为文本,探析概念整合理论在其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苏东坡有些诗词的意象和情感是相当清楚明确的,此类诗词的意象结构和英语文化差别不大,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同的翻译传递给译文读者的信息却各不相同。例如其《江城子》一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东坡为悼念亡妻而作,凄美真挚,感人至深。上阕是写实,写的是妻子死后的十年里诗人的相思之苦。下阕写梦境,梦中见到妻子从前梳妆的模样,而梦醒后又是一场空,悲伤之情溢于文字。许渊冲、徐忠杰和翁显良三位翻译家,先后将其译为英文,但各有不同。例如在“尘满面,鬓如霜”这一句的翻译中,原文文本空间为“满面风尘,两鬓如霜”,在翻译时许渊冲将原文与个人认知相结合,不但表现了诗人落魄的形象,也揭示了落魄的原因,即诗人为何会两鬓如霜,得到交际事件的在线意义,也就是,诗人由于忧虑和思念妻子以至于身心疲惫、两鬓如霜,于是得到最终的译文:“worn with care,and frosted is my hair.”[8]对该句的翻译,四空间认知模式的整合过程如图1所示。

徐忠杰是直接将其译为“My face is overspread with dust and soot”[9],直白地表现了原文,虽然容易理解,却不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思妻心切以致郁郁寡欢的内心。而翁显良译为“the sight of a stranger so weary,besmirched and grey”[10],则属于误读——即使跟亡妻十年未见,也不可能成为陌生人,译文与原诗不符。可以看出,将原文文本与译者的分析、理解和个人体认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整合过程是翻译中重要的一环。

图1 “尘满面,鬓如霜”认知图解

对“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理解,三种译文也不尽相同。许渊冲是联系自身的理解和感受译成的,“when I am woken”强调了从美好的梦中回到残酷的现实,虽然原文文本并没有直接体现,但这样翻译能够提醒读者此时的场景。徐忠杰和翁显良所译的“each year”和“every year”无形中多了些许突兀感。又如“千里孤坟”中“千里”的翻译,在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有“千里迢迢”这样一个意象图示。“里”并不是一个确数,而是一个概数,形容路途遥远。三位译者对“里”的译法分别为“miles”、“so far away”和“Li”。 徐忠杰所译“miles”是英里,符合英语习惯,但是中国古代的里和英里所指的距离并不相同,容易误导读者;翁显良将其译为“so far away”,是基于译者本身的文化意象的翻译,虽可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但少了中国古诗词的韵味;许渊冲译本保留了原文的“Li”,前面又加上“thousands of”,既符合原文文本,又顾及到诗歌的文化层面,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卜算子》一词也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一只落单的孤雁,孤独而清高,遇到不知名的危险惊慌而害怕,却又不愿意随便在哪个枝头上栖息。诗人借孤雁来写自己孤傲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这首词上阕重在渲染环境,“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影”,这些意象无不营造出夜深人静、飘逸空灵的气氛。下阕主要描写孤鸿,旨在写诗人清高孤独,无论受到外界怎样的诱惑和干扰,都不会随波逐流,宁可孤芳自赏,也要保持内心安宁,不染杂物。可是从字面上来看,这些暗含的意思并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译者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性格特征以及孤鸿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图示,将各方面的因素整合在一起,原文文本真正想表达的意象才能够呈现出来。

对于第一句中的意象,许渊冲将其直接译出,“缺月”译为“the waning moon”,“疏桐”译为“a sparse plane tree”,这两个意象不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能营造出忧伤凄凉的意境。第二句中的“孤鸿”的原文文本图示为“孤单的大雁”。许渊冲结合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为大雁本身具有清高、高傲的特征,但在英语文化中并不能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英语文化中天鹅是高傲、纯洁的象征,经过原文文本和译者空间的整合,再现原文文本作者的思想,即“高傲、孤单的天鹅”,最终得到译文文本“the shadow of a swan”。又如第四句中的“寒枝”,意为“寒冷的、冷漠的树枝”,如译为“cold branches”,与原诗基调也相符,而许渊冲却将其译为“branches dead”,一者和第一句末的“head”押韵,再者,“dead”有消逝的、无生命力的意思,相对于“cold”的直白,更加能够体现出诗人对于外界诱惑的态度,也更加适合诗中空寂的氛围,其概念整合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寒枝”认知图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苏东坡最为人熟知的经典之作。作这首词时,诗人由于政局的变化被迫离开京城。此首词上阕写浩瀚的大好河山和那些一去不回头的英雄豪杰;下阕写三国时期的名将周瑜,写他的风流姿态和丰功伟业。整首词大气雄伟,滔滔东流的大江和风流倜傥的英雄跃然纸上。尤其是对于火烧赤壁一战的描写,语言简洁生动,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该词融入了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的历史故事,中国读者耳熟能详,但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了解这场战争,于是许渊冲在上阕第二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翻译中加入了便于西方读者认知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其译为“Red Cliff where General Zhou Yu won his early fame,when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in flame”。

这样处理,使得并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文读者也能很好地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概念整合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认知图解

下阕的“樯橹灰飞烟灭”,被译为“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castles in the air”。“橹”本指“桨”,此处是指“船只”,而在实际的翻译中,许渊冲译为“enemy ships”,使读者立刻联想到上阕中的赤壁之战,前后呼应,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倾听一个凄美壮观的故事。在翻译中,许渊冲根据自己对原词文化背景的理解,加入了原词中译文读者并不熟悉的赤壁之战的背景,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能够了解战争背景下的人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原词的含义。

四、结语

翻译实际上就是整合的结果,读者在阅读时,需要结合自身的文化知识、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对于原文的理解对文章进行整合。而翻译时,译者则必须考虑到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将原语文化、译语文化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鉴赏的译文。对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更应如此。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形式工整、韵律悦耳,又由于诗人常常借景抒情、借物咏志,因此诗词中所涉及到的典故、史事繁多。对原文及译文在多空间中映射的分析,可以再现译者思维认知的运作过程,解释译文文本生成的路径,在概念整合理论下论证古诗词英译的认知视角。笔者认为,在进行古诗词英译时,译者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又要深谙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为汉语和英语文化差别较大,所以英译中概念整合凸显出十分重要的地位,好的译文不仅是两种文化的精妙结合,亦是人们认知基础上概念整合的果实。

[1]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Mandelblit,N.Grammatical Blending:Creative and Schematic 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D].Ph.D.Dissertation UC San Diego,1997.

[3]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

[4]王斌.整合翻译再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王斌.语言概念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11(4).

[6]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卢卫中,王福祥.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

[8]许渊冲.汉英对照宋词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徐忠杰.词百首英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10]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Translation of Su Dongpo’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WangQiweiWangxiang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ontains profound cultural concept,and it embodies the author’s cognition of the world and life.Translation of poe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four spatial cognitive modes of can effectively avoid mis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process.This paper,from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analyze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Su Dongpo’s poetry .It verifie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four spatial cognitive modes,and it als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poetry translati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Su Dongpo’s poetry translation;spatial cognitive modes

2015-03-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74008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3B453;SK2013B444)

王启伟(1981-),男,山东临沂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H315.9

A

1673-1395 (2015)07-0077-04

猜你喜欢
许渊冲英译苏东坡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摘要英译
摔得挺美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学无止境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