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15分)
一棵树,从一株幼芽长成guān gài如云,是一个很神圣的生命历程。其间,倾注了根多少艰辛的掘进,寄托了枝多少自由的畅想,
。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大树已经习惯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水、土、风,熟悉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鸟、兽,与这片土地 A (休戚与共/水乳交融),难以割舍。然而,一旦让它们别离故土移栽进城,不用说斩根断臂使其大伤元气,单单对故土的怀想就让它们jiāo zhuó不已。人尚且有故土之恋,生于故土长于故土与故土共呼吸的树,当更甚于人对故土的依恋。树无言,我们对树都应保留一份jìng wèi之心。
1.根据拼音,依次在下面的横线上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从A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结合语境,在语段横线处仿写恰当的句子。(2分)
4.阅读这段文字,我们不禁想起《水浒传》中的一位英雄,他因一棵大树威震“众泼皮”。请你回答:
(1)这位英雄是谁?与大树有关的故事的名称是什么?(2分)
(2)再说出一个与这位英雄有关的故事的名称,并概括这位英雄的性格特征。(3分)
5.班级就“乡村大树进城”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准备拟三个选项让被调查人员选择。第一项已经拟好,还有两项请你拟写。(4分)
(1)乡村大树进城,成本高,不易活,使农村失去了农耕文化元素,不宜提倡。
(2)
(3)
6.填空。(6分)
(1)子曰:“默而识之, ,
,何有与我哉!”(《论语》)
(2)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5)曹操《观沧海》中通过描写日月天河来抒发宏大抱负的诗句是: ,
; , 。
(6)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引用朱熹《春日》的后两句诗“
, ”,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的美好前景。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5分)
点绛唇①
□[宋]陆 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点绛唇:词牌名。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后闲居山阴时。②遮回:这一回。
7.这首词中的“独寻”二字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2分)
8.“作个闲人样”一句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你体会并作简述。(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于成龙缉盗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志异·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9.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三处)。(3分)
盖 恐 次 日 大 搜 急 于 移 置 而 物 多 难 携 故 密 着 而 屡 出 之 也
10.请写出下面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4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
(2)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 )
(3)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
(4)乃阴嘱吏目( )
1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
12.在盗贼作案而“刺史无术”时,于成龙采取了哪些措施迅速破案?这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3~17题。(14分)
[甲] “家风村”赏联
□江志伟
安徽省黟县西递村被誉作“家风村”,全村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把祖传的家风楹联高挂在家中大厅的墙壁上,为自家人座右铭,最老的楹联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虽说楹联内容千变万化,每家不同,但传递出的人生哲理、持家理念,却都是人间的美德格言。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A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处理问题能够虚怀若谷,才是正确的态度;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赏。“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上联是规劝家人要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勤劳俭朴;下联是规劝家人要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渔樵耕读。“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一忍为高。”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三思而行,心有怒火,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样的境界是最高的。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心欲细,指做事心要细;智欲圆,指对事要深刻理解,不牵强附会;行欲方,指行为要守规范,做事要有原则。“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在与他人交往时,只有宽容豁达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心中藏善有善德,留嘉言懿行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家族兴旺,百年不衰,原因就是能积德行善;最大的好事情唯有读书。
“家风村”中最显“贾而好儒”徽商文化特色的楹联,要数“笃敬堂”里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副楹联把“营商”与“读书”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同时,又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谕天下。“效好便好”和“知难不难”,极普通的辩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一个被浓缩了的徽州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认真读书,悉心经营,艰苦创业,谨慎守成。把如此另类“劝世文”高挂在墙上,家风劲吹,日读夜思,联语入心,潜移默化,催生出一代代西递村的徽商与书生演绎出一页页“家风村”的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4月16日,有删改)
[乙] 家风凝结人生智慧
□田晓明
记得去皖南旅游,在胡适故里绩溪,听过一个有关徽商的故事。当地以前有句名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小伙计出门前,老母亲总会让他带上3根绳子,叮嘱道:“一条跋山涉水,不畏艰难;一条助人为乐;最后一条讲究信誉,做买卖哪怕自己赔了,自杀而死,也不能坑人。”这就是徽商的家风,也是徽商成功的秘诀。与其说徽派建筑是一道风景,不如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家风文化的有形传承。
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位美国大亨这样教育他的儿子——有一天,他对幼小的儿子说:“跳下来,我接着你。”结果,儿子踏空,被摔得哇哇乱叫。这位不伸手的大亨教训儿子:“不要相信别人的承诺,即便是你的亲人。”
B 。
家风也就是家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教育,进而终身受用的行为处世准则。中国人一向以“尊老爱幼、知书达理、乐善好施”的清白家风为荣,在胡适故居纪念馆里挂着一幅胡适亲笔手书的“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徽州不产骆驼,此乃喻徽州人正义奋斗、宁死不屈之性格。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金声(字正希)抗清被俘于绩溪丛山关,他密令部属退守皖、浙边界的深山里,利用地形,封锁四岭,不降异族,要做“徽骆驼”,意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任劳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徽骆驼”之名由此不胫而走。胡适年幼时因贪玩逃学被母亲痛打后,母亲一夜长涕,警醒了胡适——只有自强不息,求学上进,才能报答含辛茹苦的母亲。从此,胡适就变成了一头学海跋涉的“徽骆驼”。正是徽骆驼精神和现代文明的融合,才造就了“集35个博士头衔于一身”的胡适传奇。
在皖南有许多家庭与胡适家风相同,胡适曾把徽州人拼搏进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徽骆驼精神”,“徽骆驼”逐渐成了徽州人的代称,也成为徽州人顽强、勤奋、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家风成为了民风,我国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因此,布依族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的“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等家教格言世代相传,形成了勤劳好客、知书达理的民族风尚。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4月16日,有删改)
13.模仿甲文阐述楹联含义的方法,给文中A处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加以诠释。(2分)
14.乙文引用的“一位美国大亨教子”的事例从反面论述观点。请你给乙文B处发表几句议论,指出这种教子方法的后果。(2分)
15.两篇文章都说到了“徽州人”及其文化,但切入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试作简要分析。(3分)
16.你对甲文中引用的楹联“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中的“才忌露”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17.你对甲文与乙文中的哪一点感受最深?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井 眼
□李丹崖
村庄里的那眼井是谁打下的,恐怕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人们只知道用一根绳子拴着铁皮桶、木桶、塑料桶、陶罐等容器扔进老井的心窝,然后,掏出一泓清冽的井水来,明亮一片,闪着天宇上方投下来的粼光。
皖北平原很少有石头,即便是有,也多给用在了大件器物身上,比如石磙、石磨、碾子等,还有,就是做成了井台,井台上一根根绳索的印记刻下了时光的痕迹,不知道有多少代人从老井里取水烧饭,填饱肚子,一代代繁衍生息下去。
从远古到现今,一点点梳理村庄的印记,斯人远去,老井却留了下来,且愈发深邃清幽。
乡下人每天拜会最多的乡村器物应该就是井了,淘米洗菜要去,洗衣冲澡要去,灌园浇菜要去,渴了要去,饿了要去,脏了要去,甚至就连衣冠不整了,不想去照镜子,也要去,探头看一眼老井,里面藏着的那面“水镜子”会让你全然探看自己的容貌衣冠。
小时候,父母最怕的就是我们去井台,尤其怕我们伸着脖子朝里望,唯恐我们一不小心掉下去。但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总喜欢趴在井台上朝里望,那蓝蓝的天宇,雪白的云朵,统统都能在井水里看到,什么物体经由井水一照,都变得色泽鲜艳、容颜洞明。难怪,就连村里的二憨子也喜欢趴在井台上望,他说,那里有他的爹娘。二憨子的爹娘走得早,全靠哥哥把他拉扯大,二憨子问哥哥,爹娘去了哪里,哥哥告诉他,去了天上。二憨子的眼睛不好,看不到天上的模样,但二憨子可以看到井水,通过井水,他看到了天空,也看到了飞鸟,甚至还看到了爹娘各坐在一只鸟背上,自由自在地飞。二憨子每每趴在井台上看的时候,乐呵呵地笑,像个孩子。
其实,村子里的人都和二憨子一样,那口井就是我们的爹娘,濡养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风花雪月,流年四季。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压水井这种开口极小、出水极其方便的取水工具。唯一的遗憾是,透过压水井看不到别样的天空,更看不到飞鸟。二憨子才不喜欢压水井,他还是喜欢去井台上趴着看。
有了压水井,人们并没有忘记老井。因为,压水井跑水的时候,还是要到老井里打上一桶水来做引水。说也奇怪,压水井里的水总有一股铁锈的味道,完全不如老井里的水清冽甘甜。所以,上了年纪的人还总是喜欢到老井前去打水。后来,为了照顾这些老年人,有人在井台上架上了辘轳,取水就方便多了,也为老井增添了几许趣味。辘轳转动,老者取水,相比较压水井压水时近乎咳嗽的声音,要美妙得多。
老井有灵,据村里的老辈人说,早些年,遇到了旱灾,河沟都干涸见底,唯独老井不枯,反倒涨了几分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据说老子出生的时候,九龙井吐水,给他洗澡,所以,与其说上善若水,不如说“上善若井水”。
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说,老井是坐地而成的缸,当年,女娲娘娘捏泥人的时候用的水,就是从缸里取的,后来,缸下陷,变成了老井,每个村落里都有了不枯的泉眼。
是的,泉眼。老井可不就是村庄的明眸?它目睹着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村庄里的人洗去岁月的尘埃,洗去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清晰的明天,一副喜悦的容颜。
所以,就连村庄里的鸟雀也喜欢到井台上去站站。弯腰饮两口人们落在井台上的水,望一望井水里的一角天宇,也望一望自己,时不时得意地叫上几声,村庄也在这样的静谧里睡去,又醒来。井台上的青苔绿了,黄了,井台上的辘轳停了,又被风吹转了,咿咿呀呀,像村庄里孩子的私语。
老井有魂。它是来自地心的窗口,爱幻想的我曾经一度怀疑老井是地心用来和天空通话的工具,也是用来与天空联络的一眼秋波,不信,有风无风的时候,你去看老井,都是波光粼粼的,脉脉含情。
很佩服来自村庄里的那些人,时至今日,他们还喜欢在“井”字前面加上一个“眼”字——一眼井。
他们也认同,老井是村庄深陷的眼睛。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4年第11期)
18.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其实,村子里的人都和二憨子一样,那口井就是我们的爹娘,濡养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风花雪月,流年四季。
19.文章的题目能否改为“老井”?为什么?(3分)
20.作者叙述了有关老井的一些传说。这对表现文旨有什么作用?请举一例作简述。(3分)
21.作者对老井的联想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作简述。(4分)
22.有人这样评价当代作家李丹崖:“作品乡土气息浓郁,皖北地方特色鲜明;用墨诗意恣肆,一点一面皆能彰显其浪漫情怀。”请对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处文字作简要阐述。(4分)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陪伴,一个多么温馨和谐的字眼!人类需要碧水蓝天陪伴,海外游子需要一抔故土陪伴,紧张繁重的求学时光需要好心情陪伴,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困了累了需要松弛悠闲陪伴,禁锢于钢筋混凝土中的白领需要文化记忆陪伴……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你陪伴,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