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盲目 多些思考
——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2015-03-27 19:55
关键词:创设历史情境

殷 俊

(江苏省金湖中学, 江苏 金湖 211600)

少些盲目 多些思考
——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殷 俊

(江苏省金湖中学, 江苏 金湖 211600)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也出现了盲目追求情境,把情境当点缀的现象。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即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服务于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教学情境;情感认知;教学目标

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甚至到了“无情境不上课”的地步。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直观再现书本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有趣。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把情境当作点缀,这样就会事倍功半,使教学迷失了方向。那么,怎样合理运用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呢?下面就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1 以“情”入“境”

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是前提,只有激发出情,才能把学生带入教学需要的境。这里所说的“情”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学生内心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只要当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情境时必须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1.1 挖掘能激发“情”的素材

历史知识中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的素材,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教师细心去挖掘利用。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中,两位教师都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课,在讲授五四运动时,两位教师都设置了情境。其中一个教师以问题来设置情境,一共提了三个问题:“结合课本导言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五四运动口号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材料分析五四运动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三则材料)”课堂上学生一一回答了这三个问题,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了知识结构。整个过程很有序也很流畅,学生对教学内容应该是掌握了,但整个过程中学生大都面无表情,这种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是肤浅的、表面的,也缺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价值观的培养。另一位教师则讲了一个故事:“1919年5月2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代表得知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于是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讨论应对办法。会开得很紧张的时候,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同学刘仁静,拿出一把菜刀来要当场自杀,以激励国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咬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揭之于众,这就更激励了全体学生的情绪,于是决定第二天即5月4日早上全体游行示威。大家掌声如雷一致同意,准备行动。当晚,西斋的同学一夜没睡,用竹竿做旗子,长的做上大旗子,短的做上小旗。把自己的白布床单撕成条幅,书写标语,一直搞到天亮。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这段故事讲完后,所有学生都非常激动,有的男生甚至热血沸腾,仿佛他们回到了九十多年前,也准备参加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这个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也激起了学生爱国的热情。这两种情境的设置,前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调动,后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两者教学效果之优劣,一目了然。

1.2 教师要投入感情与激情

仅仅依靠历史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投入感情与激情。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课本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情境的创设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就会失去其教育功能。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有感情、有激情,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这样,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才会水到渠成。在学习“抗日战争”时,笔者用课件展示了《东京日日新闻》所登的向井和野田杀人比赛的照片,配以悲壮的音乐,愤怒且悲痛地解说道:“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了‘杀人比赛’。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同学们,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学生听完之后,一个个心情都很沉重,并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产生了强烈的愤慨,这为这节课学生情感的培养埋下了伏笔。试想,如果教师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接给学生读一遍,效果会怎样呢?这两种不同方式在学生情感培养与热情调动,在内心体验上的作用是无法类比的。在讲授中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的时候,笔者改变了前面低沉、悲愤的语调,转为高亢激扬的叙述。尤其是谈到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时,笔者几乎是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入情入境非常重要,只有教师自己被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

2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因此,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2.1 基于生活与经验

生活中有很多历史素材,这些素材是学生最熟悉的和最容易接受的,合理地利用可以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因此,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资源。例如,在学完宗法制后,从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可以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制作家族的世系表。要求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参考教材,写出自己家族成员的性别、姓名和称谓。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重男轻女的观念和一些招女婿、小孩随母亲姓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家庭调查,就会加深对宗法制的认识;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就会对一些社会现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让学生都能够亲自体验创设的情境,这里的基于生活还包括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陶行知说过,“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例如在上“新文化运动”时,笔者把前几课学习的内容作为铺垫来导入新课。复习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前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救国道路的:林则徐、魏源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以及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的努力都失败了,这就需要思想领域的运动来拯救中国,以此导入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温故知新,对整个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有了一个整体了解。

2.2 直观形象

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变形象,把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为此,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理性化认识的形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历史地图等多种信息,把抽象的历史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如在学习北宋商业的发展时,笔者借助《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以及商业发展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北宋经济发展的表现,图中市坊的界限已经不复存在,商业招牌很多,郊区出现超市等信息。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 服务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达成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情境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无论什么环节都要安排一个情境,结果,虽然每堂课都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情境也仅成为一个花哨的外壳,很难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确立情境教学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理念后,在实践中,就会少很多形式化、低效化、没有意义的情境。

3.1 针对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无疑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成功,决定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学情境需要围绕着教学重难点来设置。

3.2 突出问题意识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提到《资政新篇》没能够推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结论,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资政新篇》是否适应世界潮流?是否适应中国现实情况?中国当时是怎样的形势?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白当时太平天国正在进行紧张的军事防御战争,太平天国朝中无人,洪仁玕在香港以教书为生,学习和研究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策后回到天京等情景,从而理解《资政新篇》的诞生是有一定偶然因素的,并不符合农民阶级自身的需要,因而难以实施。

材料的使用是历史学科的特色,提高材料阅读能力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设置问题情景时我们可以利用合适的材料。例如在学习近代物质生活变迁时,笔者选择了以下材料,并设置了问题:

材料:小说《子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问题: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假如吴老太爷醒来后,哪些现象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2)吴老太爷的昏死过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记忆物质生活变迁的内容,比较基础,学生很快就给出正确答案。第二个问题是分析原因,需要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一些守旧势力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潮流,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根除。

实践告诉我们,盲目地去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也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才会少很多形式化、低效化、无意义的情景,才能合理地利用教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许德珩.为了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3] 杨志才.生动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动——兼谈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J].历史教学,2003.

[4] 廖耀良.打造有生命力历史课堂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

[责任编辑:李 强]

2015-08-22

殷俊(1983-),男,安徽黄山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E-mail:307996542@qq.com

G633.51

A

1671-6876(2015)04-0355-03

猜你喜欢
创设历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