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桦,王海旋
(1.山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3; 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
1973年摩托罗拉的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了第一台手机原型,自此开创了个人移动通信的新时代。在之后20多年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中,手机的制造成本不断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手机已经从曾经的奢侈品发展成了现在十分普及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电子产品。当代产品在设计中已经把审美作为一种衡量产品功能的指标,不仅要求产品的功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求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和情感诉求。由于产品产品诞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如果不能够得到推广和认可,无疑是一件失败的设计。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到人,产品,环境的关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达到人机和谐的人性化之美。
同时,未来的手机设计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必然也有一番崭新的气象。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信息快速交流,生活节奏迅猛的时代,互联网把人与物通过网络相连接,这样,人与物之间就可以进行自由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而在无线网络覆盖的云环境里,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终端连接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因此兼具便携性和智能性的手机便成为了一个绝佳的终端,并且促进了能够与之互动的电子产品的开发。比如当下许多公司都提出了智能云家电的概念,为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和空调等家电装上无线通讯的模块,使人们能够通过手机进行远程的家电遥控。同时,手机支付钱包的出现也使即时上网购物成为了可能。可以说,未来的手机设计中人的因素必将占据主导地位,谁的手机设计更人性化,就必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手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首先体现在手机设计的形式中。消费者挑选手机时外形是非常直观的要素,出色的设计比例,协调的色彩搭配以及柔和的外部形态往往能够给消费者亲切舒适的感觉,催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手机的的形态美包含着手机的线条,手机的造型,手机的按键排列等不同的构成部分,他们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情感,从而契合不同的人群。比如排列规则的按钮能够给人以秩序,稳定的感觉,非常适合公务人员严谨,高效的风格;同时直线给人以刚硬,坚强的质感,而曲线则给人以柔和,优雅的感受,因此直线一般适用于男性而曲线则与女性契合;在造型上,从设计美学的规律来说,黄金分割矩形、根号矩形是现代产品设计最常用的比例,几何矩形使智能手机具有高科技美感。如现在的各种智能手机外观多以圆角弧度的矩形为主。矩形态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最大范围的满足手机的功能人性化需求,例如操作屏幕最大化,正是人性化设计与功能相结合的经典范例。
手机形式设计的另一人性化表现是手机制造材质的人性化。手机材质的选择与发展与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及新材料的发现息息相关。在手机设计刚起步时,由于重点在开发手机的功能上,加上当时的手机体积笨重,内部零件繁琐,所以为了减轻负重采用了塑胶作为主要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材质选择逐渐与时尚结合,并开始以消费者的审美为标准,兼具功能性与人性化之美成为了设计的主流。例如三星的超级AMOLED 是非常极端的屏幕,它的优势是基于LED 自发光的特性,使手机屏幕亮度高而能耗低,且画面色彩艳丽,对比度非常高,但是它的缺点是色彩过于艳丽且极为偏色,毒辣的颜色容易造成使用者眼疲劳,对比度过高则导致让屏幕色彩偏冷而不自然。这款屏幕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布局问题,导致分辨率达不到标准的70%,屏幕模糊,颗粒化严重。因此,这种屏幕因为设计过于极端不够人性化而不为大众所喜。另一种屏幕如三星Super clear LCD(S8530使用)则继有不逊于LED 的艳丽度和对比度,还根据LCD 特性使得屏幕色彩偏暖,更自然,更人性化,且根据LCD 的排版其分辨率与标称一致,屏幕清晰。所以,实际销量后者远大于前者。因此,手机设计选材时的人性化考量是十分必要的。
手机形式的人性化设计还与手机的外在装饰密不可分。手机设计的人性之美除了形态与材质外,还体现在手机的外部装饰上。手机装饰的人性化有时候在手机销售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现在市面上多见的各种宝石手机论功能并不比其他同级手机优秀,但是因为别出心裁的在机壳或者键盘上镶嵌了几颗宝石,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将宝石与手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美化了手机的外形,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在无形中提升了人们对手机档次的认知。此外,现在的智能手机造型简洁,手机产品的外在装饰美被大幅度的削减,于是,色彩便成为手机产品中最大的、最能吸引消费者的装饰美元素。色彩是制造时尚的重要元素,不同的色彩能够传递给消费者迥异的情感,同时还具有区分购买人群的功能。不同的职业,年龄,生活背景,性别,对色彩的感知的舒适度和对色彩的联想也不同,这就要求在设计通讯器产品时考虑到受众群体对色彩的感知情况。如黑色高贵神秘,具有力量,主要针对男士及经商人士;白色经典干净,纯洁无暇,主要针对时尚群体;粉色、紫色轻巧高雅,神秘浪漫,主要针对女性用户;还有一些个性化色彩,如:玫瑰红、宝石蓝、金属银,个性鲜明,主要针对时尚的弄潮儿。这些装饰不仅能够展示主人的品位和性格,而且有效的实现了手机设计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人性化的重要表现。[2]
手机设计的人性化不仅仅体现在手机形式的设计中,还孕育在手机的功能设计中。符合人体工程学在手机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是当今设计的主流,也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人机和谐的概念是当代手机产品设计中必备的关键要素。自第一台手机发明至今40多年来,虽然手机的大小及其造型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尚品味的追求而不停地变化,但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手机从来不曾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由于手机与消费者的使用关系密切,因此在设计时手机产品与消费者的和谐统一非常重要。如手机的设计比例、手机重量是否适合单手持握与操作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如OPPO 针对女性的手机设计之所以广受女性好评,其握在手中时的舒适手感功不可没。[3]
手机设计功能上的人性化同样体现在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不同功能设计上。首先,我们依照年龄以及行为特点将消费人群分为中老年人,青少年以及残疾人三大群体。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手机仅仅是一个通话工具,不需要太多的功能,甚至短信功能都有些多余,因此手机设计应尽可能简洁易懂;同时老年人视力降低,无论按键还是屏幕字体都应设计的很大方便他们按键,观看;另外中老年人行动力差,听力下降,因此一键呼叫和扩音器甚至语音呼叫就是贴心的人性化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青少年逐渐成为手机的主要消费人群,手机的功能设计如果与这类主要消费人群背道而驰,不仅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例如青少年使用手机并不是以通话为主要功能,而是打游戏,看电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荒废学业;此外,现在流行的手机微信交友由于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缺乏判断能力,误入歧途甚至滋生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归根到底,这都是手机设计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这一人群的特点而不够人性化。因此,在设计青少年手机时,应保证手机功能的健康性,限制手机对教学和人生观的不良影响,同时要避免用奢华的设计引起青少年的攀比心理使他们养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念。最后,针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手机设计的人性化之美更应成为设计的主要元素。例如针对有视觉障碍的人,手机应设计的便于携带,外型符合人体工程学便于持握,如上下不对称的设计就会使视障者尤其是盲人准确把握方向,便于使用;缩小显示屏,留出足够空间布置按钮同时拉大按钮间的距离,使偶碰触发的可能性降低;在手机中加入语音提示功能,用声控弥补视障者的视力缺陷,通过人性化设计给他们予生活上的帮助。[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手一机”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用手机通话或者发短信,而是有了更多的需求。这就对手机设计的技术水平和人性化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具备了多媒体终端的属性,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和激烈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如时钟,计算器,图片浏览器,多媒体播发器等娱乐功能使手机成了便携式的微型多媒体电脑。众多运营商也开始把重心从功能设计转向内容和服务的提供,以满足消费人群的娱乐需求。21世纪,智能手机创新的触控技术大大提升了手机上网的效率和便捷,其人性化的设计令消费者目眩神迷,成为了手机设计的主流。例如苹果公司21世纪推出的最成功的IPHONE系列手机,不仅性能强劲,多媒体娱乐功能强大,而且非常人性化,使用方便舒适,更不要提真正奠定其业界霸主地位的成千上万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应用程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现在,手机设计中以造型和设备为核心的硬件设计已不再是唯一的核心,而是要与服务和人性化设计并重,形成软硬件统一,内容和服务和谐的整体设计。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了解新闻资讯,查询关心的信息甚至进行买卖交易,以人为本设计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4]
从手机诞生到手机普及的短短几十年间,手机的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功能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也从生产初期的技术逐渐演变为满足消费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体现设计的人性化之美。21世纪,手机作为一种快速消费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为了使手机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是否能够使用设计美学对手机产品进行研究,是否能够用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能否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标准,能否针对不同的用户使用需求,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为其量身定做适合其特点的手机,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要素。因此,手机设计得人性化是时代发展得前进方向和必然趋势。
[1]吴琼,刘军.手机革命—从功能到服务的手机设计转向[J].装饰,2013,(1):16-21.
[2]曹田泉,王可.设计色彩[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
[3]许永生.论产品设计的人性化[J].装饰,2008,(2):132-134.
[4]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5]华永.消费者审美心理因素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8):25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