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厚勇,王卫华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政治经济学批判:《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
——全国经济哲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陶厚勇1,王卫华2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自2014年在我国热销以来,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直面了当下全球财富分配不公平问题。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我们要进行中国视域下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就需要比较两本资本论,并且对《21世纪资本论》进行批判性反思。基于此,本次全国经济哲学高级论坛会议重点谈论了以下五大问题:一是经济哲学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二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的“抽离”。三是表层与深层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资本收益率增长与平均利润率下降。四是资本精神现象学的哲学追问。五是过剩经济与分配正义:21世纪两大挥之不去的课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21世纪资本论》;《资本论》;财富分配;资本精神现象学;资本收益率;过剩经济
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高端学术研讨会” 于2015年5月2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等单位的五十多名专家就本次论坛的十个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他们纷纷指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和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直面当下突出的财富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我们正处于一个财富集聚的时代,一方面,财富的快速增长带给人们更加丰裕的生活,另一方面,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又牵引着人们敏感的利益神经。下面就本次论坛重点谈论的五大问题进行综述:一是经济哲学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二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的“抽离”。三是表层与深层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资本收益率增长与平均利润率下降。四是资本精神现象学的哲学追问。五是过剩经济与分配正义:21世纪两大挥之不去的课题。
第一,主张回归到马克思文本的考察。有学者指出,研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依然要回到马克思经典文本,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思想,仍然是我们应该给予关注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结合我国现实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经济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高度关联性,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思想、生产力的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顺序摆放问题,既是唯物史观在中国当时语境下的运用,又是经济哲学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学和哲学的交流与对话。有学者指出,《21世纪资本论》的讨论很重大,它涉及我国经济哲学界和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对话,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问题。关于资本问题,尤其值得重点研讨,它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有学者指出,现在经济学界的学者比较注意向哲学靠拢,然而当代哲学家向经济学家吸取营养就略显不够。经济哲学应该从以往更多地关注理论问题转向关注鲜活的社会现实问题,这种转向不是外力推动的,而是经济哲学内生的,应该更好地开展经济学和哲学的联盟工作。哲学的批判应该是从现象趋于本质,从显现走向真相,从现存走向应当,从异化走向合理。皮凯蒂所谈到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也存在。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在资本逻辑依然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面前,中国不能再走过去的反资本、反市场这条老路。
第三,把资本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我们要搞清楚资本从何而来,它的贡献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它自身的内在矛盾又体现在何处。在当代中国,我们既需要充分利用资本,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随着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发表,中国经济哲学界也应该好好研究资本,研究当代资本的内涵问题,要坚决抛弃资本就是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
第四,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反思。有学者指出,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走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它与《资本论》的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二是不公正问题、两极分化问题,成为两本资本论共同关注的重点,那么中国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中国当前如何利用与把控资本?三是目前中国出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问题,与其说根源于资本逻辑,毋宁说是由于不加限制的权力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造成的。四是反对极左和极右的思想,欢迎提出尖锐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
第五,经济哲学的主线问题:货币——资本——财富(财富分配、公平正义)。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这本书的火热应该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重新回归:一是对学术研究取向的反思和学术研究切入点的关切。二是经济哲学研究的走向,从货币——资本——财富;再到我们今天研讨《21世纪资本论》财富分配的不公平问题,这根主线很好地抓住了经济哲学研究的时代焦点和热点问题,回应了现时代重大的经济课题。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具有中轴作用,而在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其踪迹。基于此,专家们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对皮凯蒂的观点进行深度反思。
第一,利润与劳动价值之间似乎越来越背离。有学者认为,皮凯蒂指出了资本收益率从长期来看总是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社会的两极分化、结构失衡等问题,而且从利润和社会财富关系的角度进行批判。皮凯蒂分析了资本如何通过利润来集中社会财富,但是对于利润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他没有进行讨论。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国外有比较大的争论,它涉及许多技术上的问题。而皮凯蒂主要是从左翼角度来对资本主义关系进行批判,并没有进一步探讨利润、社会财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他回避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今高科技发展中的理论难题。其实,皮凯蒂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集中的这一观点。
第二,对资本缺乏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哲学反思。皮凯蒂把资本等同于财富,并且指出他的资本就是财富;而马克思的“资本”范畴具有多向度的内涵。有学者认为,皮凯蒂在书中指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占据社会财富的方式仍然没有发生质变。但是,皮凯蒂始终回避劳动力创造价值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的核心问题。尽管皮凯蒂的论证既实证又具体,但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哲学角度进行反思,只是向我们说明资本的利润增长快于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没有回答利润的创造者这一关键问题。劳动价值理论在皮凯蒂这本书中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他把财富的创造主要归结为是资本的力量所带来的,并且主要靠数据来支撑,而回避了工人的劳动创造财富的重要问题。皮凯蒂没有分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信用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差异性。和皮凯蒂不同,马克思从很早以来就批判通过分配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主张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皮凯蒂则诉诸税收,通过全球累计税来解决。
第三,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中贯通着资本金融殖民逻辑,使得生产逻辑从属于交换逻辑。有学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反思:一是皮凯蒂揭示出r>g,这是从资本的先验性规定得来的,生产逻辑从属于交换逻辑,货币取代了劳动,并延伸到整个金融领域。二是技术体系服从金融体系,皮凯蒂把技术体系排挤出他分析的体系。三是皮凯蒂给出的社会国家的概念空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四是对中国当前问题的思考。皮凯蒂没有摆脱理性经济人的传统范式,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文明上。
第四,财富的集聚和劳动的分离。有学者指出,与皮凯蒂对劳动的漠视相反的是,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概念比较推崇,这对我们今天分析《21世纪资本论》仍然有意义。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表明,财富的集聚和劳动越来越没有关系了。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刻反思,皮凯蒂漠视劳动,马克思则强调劳动。
第五,从“劳动认同:危机与重建”这个角度来阐述问题,其观点有:一是劳动认同——一个批判性的阐释;二是劳动认同——危机与成因;三是重建劳动认同——如何可能?
资本的精神哲学向度的追问,这个话题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谈论,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
有学者指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有三个特点:一是对资本的批判性;二是经济学的历史性,通过搜集与整理多种大数据之后,皮凯蒂得出资本收益率从长期来看总是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先验逻辑的推论;三是缺乏哲学的批判与反思。也有学者指出,从总体上看,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是一部未加反思的21世纪资本论,它只是单纯的技术分析,未追问21世纪的资本范畴和资本逻辑的实质。21世纪的资本和马克思时代的资本有三个始终未变: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秉性、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资本的财富杠杆效应。但是,21世纪的资本逻辑同马克思时代的资本逻辑有着以下巨大差异:一是21世纪是一个被深度金融化了的世纪,资本金融化是其显著特征;二是资本的精神向度更趋主观性、异质性和人性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的智能化;三是生存世界的经济性与人类整体主义精神的冲突更为激烈;四是中国21世纪资本与人的自由之间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内在张力。21世纪的金融资本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价值的跨时空转移在瞬间可以完成;二是意识经济流越来越涌动;三是可转换性越来越便捷与迅速。我们要重点把握以下三大问题:资本金融导致的人类世界越来越被深度金融化、生产世界的经济性与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高度关联、中国资本也涵盖着儒家的“和合”精神和马克思的全球正义精神。
在资本收益率增长与平均利润率下降之间的问题谈论中,专家形成了以下观点:
第一,皮凯蒂用既定标准来肢解社会现实与马克思用资本批判资本的不同。有学者指出,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所讲到的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及资本的收益率大于经济的增长率(r>g)问题,与马克思有共同的地方,都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是二者也有差异:一是批判标准不同。皮凯蒂和几乎所有的非马克思一样,都是从既定的标准出发,用它来裁剪现实,皮凯蒂提出了税收政策,但只是一个乌托邦方案。马克思不是用道义来批判资本,而是用资本批判资本。资本运行的逻辑必然导致它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结果导致经济危机、两极分化。二是皮凯蒂的结论是资本的收益率大于经济的增长率,而马克思的结论则是资本收益率下降。皮凯蒂和马克思的观点都没有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是一致的。资本逻辑通过吮吸自然界的“自然力”、社会的“自然力”和人的“自然力”,导致三种贫困化的积累:自然资源的贫困化、劳动者的贫困化、人的外部精神世界的贫困化。
第二,二者表面上背离,实质上相通。有学者指出,皮凯蒂关于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结论看似与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相互背离,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背离实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资本的自我否定必然导致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驳倒的。资本的高积累势必伴随着贫困的高积累,并且这两种高积累都在当代不断地深化。
第三,表层与深层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皮凯蒂的资本收益率从长期来看总是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而马克思得出的是资本利润率下降规律。如何看待两者不一致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皮凯蒂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这需要对马克思资本利润率的内容有着深刻的洞见。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推论,而是通过研究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来揭示资本利润率下降这一规律。而且马克思认为,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影响它的总利润的提高,二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平均利润率下降会伴随总利润的上升,二者都是规律的表现,是二重性的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到这是由于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所致。所以,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皮凯蒂所讲的资本利润率增长和马克思所讲的平均利润率下降,都讲的是趋势,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简单来讲,皮凯蒂所说的资本收益的变化,体现的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一个表层问题,而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讲的是资本积累的深层问题,二者的关系是表层与深层的关系,或者说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进一步深挖可知,资本的收益率不断上升和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不但是现象和本质的问题,还是一个结果的问题。资本收益率不断上升表现的是一个结果,而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则是原因。也就是说,正是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才导致资本收益率不断上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会对资本造成重大压力,从而驱使资本想方设法寻找出路,寻求更多的资本收益,导致剩余资本占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出现资本收益率不断提高的表层现象。在利润率下降推动资本收益率提高这个问题上,有专家指出,除了马克思讲的六大原因之外,在当代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对资本收益率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创新,二是全球化。
在过剩经济的研讨中,有专家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短缺经济时代翻转为相对过剩经济时代。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虽然未变,但是主要矛盾的性状已经发生了改变。21世纪初以来的过剩经济表征着以下结论:一是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二是在解决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同时,应该给予“文化生产”更多的关注。因此,首先人们应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财富观的历史嬗变:从效用财富观到货币财富观再到资本财富观的变化,用需要财富观取代货币财富观和资本财富观;其次应区别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想要”(偏好),并立足于人本价值观对货币价值观、资本价值观的超越维度来剖析需要的层次和结构,扬弃“异化”的需要,以便为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指导。基于此,才能通过研究财富和需要内生关系的变化,重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我们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财富的生产,不是斯密的短缺经济时代,而是人的问题,是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和合思想”值得关注,应该把“公平”“公正”纳入经济分析,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对分配正义问题的探析,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本逻辑、资本和权力的“共谋”、生产关系、市场经济等多个方面,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第一,是否触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学者指出,这两本资本论都揭示出社会两极分化现象,问题在于两极分化是如何造成的、根源在哪里及如何解决,二者是有区别的。马克思把两极分化归结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逻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了对经济现象的研究,着眼于用生产关系来解决问题。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揭示了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结论为资本的增值快于经济的增长。而问题在于,皮凯蒂还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里来谈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改变财产继承法,征收资本累计税,通过高税收来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由于皮凯蒂不敢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他提出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是乌托邦。当代的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等问题,根源于资本逻辑,资本具有不断扩张的秉性,在其扩张的过程中,便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这些问题,并且切实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第二,当前,我们既要量化资本,又要量化贫困。有学者指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应该关注以下两个细节问题:一是社会国家和资本国家的区别。二是社会的民主建设,是社会驾驭资本的基本前提,既要量化资本,又要量化贫困。在谈到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上,有专家指出以下三点:一是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既在分配领域,又不能限于分配领域。二是依靠市场的力量与非市场的力量的结合,才能最终解决不平等的问题。三是树立全新的劳动观与社会机制。
第三,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资本的亲近程度不同。有学者指出,18世纪的英国是最亲近资本的国家,19世纪末的美国是最亲近资本的国家,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是最亲近资本的国家。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是最亲近资本的国家,主要理由有以下四点:一是GDP崇拜;二是权力和资本的“共谋”;三是从劳动者的工资来解析;四是中国经济学界受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思想影响较大。
第四,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探讨的实质问题是经济学视野中的财富分配问题。有学者指出,财富收入来自两个方面:劳动所得和不劳而获。如果所得符合公平原则,则不应消除,反之应该消除。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公平是否就是平均,另一方面要考虑公平是否一定会损害效率。而公平原则,简要地说,一是政治权利平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二是其背后的“和谐”原则。
第五,让财富分配正义回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有学者指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是经济思想史的一个分水岭,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让财富分配正义回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二是财富分配正义的回归。三是财富分配正义如何回归。四是经济学向政治经济学的回归。在第四个问题上,专家学者提出了两点建议:与政治哲学结合重视经济哲学;研究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史。
通过本次全国经济哲学高级研讨会的召开和对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进行的深度反思和批判,与会专家达成了以下共识:在一个财富集聚的时代,财富分配问题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代课题。21世纪等待着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财富、解读资本,21世纪的资本概念究竟如何解读、如何定义,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Criticism of Political Economics:CapitalofTwenty-FirstCenturyandCapital——Summary of National Summit Forum of Economic Philosophy
TAO Houyong1,WANG Weihua2
(1.SchoolofMarxism,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2.SchoolofHumanitie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CapitaloftheTwenty-FirstCenturywritten by Picchetti has been sold like hot cake in China since 2014, arousing the academia′s great concern and an extensive discussion. One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it talks directly about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wealth.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CapitaloftheTwenty-FirstCenturyand Marx′sCapital.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CapitaloftheTwenty-FirstCenturyand Marx′sCapitaland reflectCapitalofTwenty-FirstCenturycritically if we want to criticize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Based on this, five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the National Summit Forum of Economic Philosophy like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economic philosophy; 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 about the "pulling away " inCapitaloftheTwenty-FirstCentury; opposition and unity in the surface and deep levels; increasing in the 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ROE)and decreasing in the average rate of profit, in terms of philosophy, questioning capital′s phenomenology of mind; surplus ec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justice(two unavoidable topics in the 21st century ).
criticism of political economics;CapitalofTwenty-FirstCentury;Capital; distribution of wealth;capital′s phenomenology of mind; capital gains rate;surplus economy
2015-11-0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7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4JD710059)
陶厚勇(1975- ),男,安徽滁州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哲学。
F113.8
A
1674-3318(2015)04-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