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翠 莲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荀子的养生思想探赜
马 翠 莲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荀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对养生也有着丰富而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内容主要见于《荀子》一书中。荀子的养生思想包括惜生恶死的“贵生”思想、形神兼顾的“保体”思想、追求美善的“修德”思想、通血养心的“治气”思想、有欲有节的“节制”思想、以动为妙的“动养”思想及崇尚音乐的“怡情”思想七个方面的内容。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及重礼的思想贯穿于荀子的养生思想当中。
荀子;《荀子》;养生思想;唯物主义思想;礼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的思想主要是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他糅百家之说,融独特之论,构建起了一套博大精深的荀学体系,成为了儒家学派孔孟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虽没有专门的养生论著,但对于养生却有着丰富的见解和主张。他在汲取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其相关论述主要见于其论著《荀子》一书当中。同时,荀子的养生思想也是其整体学说的基本折射,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及重礼的思想等都是一脉相承、密切相关的。荀子的养生思想不乏合理之处,对于当今人们的养生实践也颇具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贵生”即是爱惜生命、肯定自身的生命价值,这是荀子养生思想的基础性主张。荀子说:“人莫贵乎生。”(《荀子·强国》,以下只注篇名) 即人们没有不把生看作是宝贵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在这句话中荀子指出人是天下最为宝贵的生命存在。他还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正名》)。这是荀子从其自然本性观上来说的,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惜生恶死的本能选择。荀子肯定了人生命的宝贵,在此基础上也就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荀子主张对现有生命给予最大程度的珍惜和养护。
荀子的“贵生”思想与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密切相关。荀子在《天论》篇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从而明确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对于“贵生”思想的主要意义即在于,荀子把以往“天人合一”观念下人低于天、要服从于天的认识,向前推进到“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天平等、或者人高于天的程度。这就极大地肯定了人生命的存在价值,并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此外,“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启发人们发挥主体性作用,调动一切有利条件以养护生命,这也就为“贵生”思想的实践开辟了途径。
荀子“贵生”,但并不贪生、偷生。他指出:“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礼论》)同时,荀子还说:“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 非不欲生而欲死也, 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正名》)这体现出了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主张。舍生就死的价值判断并不违背荀子养生或“贵生”的思想主张,而是其思想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因为生命无论怎么保养都是有限的,而“杀身成仁”或“舍生取义”则能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并保全人的高尚道德,而道德的崇高性则保证了生命意义的无限敞开,即使是死亡,也无法阻止生命意义的延伸,以此就能超越死亡,达到精神上的不朽。此外,荀子这种恶死但不惧死的主张,能使人坦然面对死亡从而有助于保持人身心的豁达,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荀子在《天论》篇中指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物质的形体在先,情感的精神在后,说明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依附在形体里面。没有身体就不会有精神的存在,有了身体才具备了养生的基础[1]。因此人应当首先注重保养人的身体,这在荀子看来,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养备”。所谓“养备”,就是要使衣食之类的养生之具充足,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生存服务的资源。荀子还说:“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天论》)[2]荀子“养备”的思想也是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荀子认清了天人之间的客观关系,才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使人相信自身具有“制天命而用之”的力量,因此才能积极发挥人的主动性,利用自然界中的一切完备养生之具。而养生之具的充足便能在物质上给予身体以满足和舒适,从而有助于保持人的身体健康,达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论》)的理想状态。
在养形的同时,荀子也主张注重养神,形神兼养,才能成为一个身心两健的强者。身体的健康是养生的基础,而精神的健康则是养生的更高追求,且其对于身体的健康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养神具有关键意义。对于养神,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解蔽》)的方法,即要虚心、专一、安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也就是荀子所言:“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解蔽》)虚心、专一、安静这三种品德,能使人心神合一、泰然自若,从而利于精神的保养。
形体和精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存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养生也应当做到形神兼顾。形体的健康是基础,精神的健康是保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神兼养是养生应当遵守的重要原则。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最本质的人性具有恶的性质和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要随之、任之或其无法改变,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外在的道德教化和自身的努力使之趋善。荀子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伪”即指人为,其核心是礼,人只有通过以礼为核心的各种人为,才能使自身的道德修养趋向完备,在这里,荀子强调了礼的作用。与孟子“性善论”观念下重视内倾型修德不同,荀子侧重从外到内,通过对外倾性的礼的遵守来实现内在道德的提升。
修德与养生密切相关,道德不断完备的过程也是人修心养性以养生的过程。荀子提出了许多修德的方法。他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修身》)在这句话中荀子提出要恭敬、忠信、内心仁爱,这样能使自身保持一种平和之态,且与人为善利于创造一种和谐的外部环境,这是养生的重要条件。荀子也说:“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修身》)在这句话中,荀子提出要志向远大、恭敬有礼、不懈怠,且要懂得节制情感。志向远大能使人意念坚定、心神守一,进而激发自强的精神;恭敬有礼且节制情感则使人长存平和之心,促进心神安定;不懈怠则使自身永葆生命的活力。荀子还主张修德的过程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有坚定毅力,从而长久地坚持修德及养生。而以小善积成大德,又能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神明境界,这是道德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因而“美善相乐”不仅仅指一种礼乐教化的美学目标,也可引申为一种道德修养的理想状态。以美善为追求,以礼制为规范进行修德的过程,对养生的作用可谓大矣。
荀子在《修身》中讲:“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在这句话中,荀子提出了治气养生的思想主张。而“气”既指人全身的气血,又指人精神上的气度。治气养生就是既要使人的气血通畅,又要修养人的气度。而所谓“扁(遍)善之度”即无往而不善之道,在荀子看来就是“礼”,“礼”既适宜于通达之时,也适宜于窘困之时,以“礼”为规范修身和行事,则能使人身心通达、气度提升。
除了以“礼”治气之外,荀子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具体方法:“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修身》)荀子的言论中也体现出了一种“中和”的思想,注重调和、和谐、节制等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维持人身心的平衡。荀子还提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以诚意来养心,则可排除杂念,使人心纯正。
在肯定并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基础上,荀子主张肯定人正常合理的生理欲望。他指出“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非相》)即说明了一些欲望是人人具备的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应当予以适当的满足。因而,荀子对许多思想家提出的“去欲”“寡欲”等主张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对于欲望,重要的是节欲、导欲。“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正名》)[3]。荀子还曾说:“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正名》)也指出欲望是出自人的天性,只做自己认为可能的事,是因为心能够节制欲望。
适当的满足人合理的欲望,在生理上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在精神上能给予人适度的满足感以保持心念的愉悦,这可以说是养生的起点和基础。过分强调“去欲”,是对人自身规律的否定,不顺应规律,自然于养生无益。若过分嗜欲,不加以节制,则会被物欲缠身,日渐欲壑难填,最终“荡而无度,将以自败”。面对欲望或其他事情,若懂得节制,亦容易知足常乐,而不患得患失,从而有助于保持心理的平衡,这对于养生是大有裨益的。
而要践行“节制”思想,荀子提出的具体途径即是“依礼行事”。其对于礼和节欲之间的关系有过专门的论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二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在这段话中,荀子先指出了无欲和嗜欲的害处,继而说明礼的起源即是为了协调欲求关系,以达到合理平衡之态。在《修身》篇中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也就是说人身心的调和、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都需要礼。荀子还提出“礼以顺人心为本”(《大略》),反映出了礼对于人本身的合理性,同时一定时期的礼制也是顺应当时政治社会的客观情况而定,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合理性。礼的这些特征也就使其成为了一种合理的行为规范,人们依礼行事,以礼作为节制嗜欲的准绳,这样能使自身对外物保持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状态,使对外物的欲求有一种度的自觉意识,从而不至于为物欲所役,以达到以己役物的状态,这也便利于人们保持主正神明的状态,进而利于道德健康。
荀子提倡以运动来健身的“动养”思想。他在《天论》篇中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 则天不能使之全。”[1]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使其功能正常发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这是运动对于人生理的作用。同时,运动的过程能使人精力充沛、心胸阔达、情绪乐观,这又有利于人精神的保养和心理的健康。因而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荀子动养思想的确立,也与其朴素的唯物思想有很大关系,是源于荀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即运动变化是自然界固有的特征,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运动变化的,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自身也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因此,荀子的动养思想是对包含人的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把握。正确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以养生,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
荀子非常重视音乐对人身心的陶冶作用。荀子分音乐为“奸声”与“正声”。他认为:“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乐论》) 荀子说明了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心理生理上的不同影响,音声韵律健康的音乐,才能有利于教育养生,否则只能适得其反[4]。而这里所说的荀子用以“怡情”的音乐即是指“正声”。
荀子认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论》)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高雅的音乐对于人养生的重要作用。钟鼓雄壮之音可导引志向,志向的坚定既能起到排除杂念、维持精力的作用,又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人自强不息。琴瑟和悦之音可愉悦心情、陶冶情操,使人身心平静欢愉。此外,雅乐还能促使人的志向纯洁、道德完备、耳目聪明、血气平和,这些对于人的养生都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荀子还说:“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乐论》),开阔的心理状态又能使人避免陷入计较局促的纠结境地,从而助人浩气长存。
荀子的养生思想内容丰富,涉及了意识、形神、道德、气度、欲求、运动、音乐等诸多方面。同时,荀子的养生思想与其整个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注重礼治的思想几乎贯穿于荀子所有的养生主张当中。当今社会,人们的身心健康面临新的挑战和威胁,因而对养生学也就愈加关注。而荀子的养生思想不乏合理之处,其中的合理、精华部分恰恰能给我们当今的养生实践提供有益的启发和指导。总之,荀子的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是无比珍贵的养生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仔细体会。
[1] 袁学军.略论荀子的康乐养生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43-45.
[2] 雷震,郭成杰.荀子的养生哲理与体育教育思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72-73.
[3] 邓敦,曹成福,朱洁,等.荀子的养生观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8(10):100-101.
[4] 郑振坤.论荀子的养生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61,63-64,46.
Xuncius’s Ideas of Keeping Fit
MA Cuilian
(College of Teacher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Xunciu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Confucian school in ancient China and his ideological system is broad and profound. Besides, he has his own abundant and original ideas and proposals of keeping fit, the contents of which are mainly included in the book named Xuncius. Xuncius’s ideas of keeping fit consist of seven parts. They are the idea of“cherishing life” which advocates cherishing life and disgusting death, the idea of “maintaining the body” which gives consideration to both the body and the spirit, the idea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which pursues virtue and goodness, the idea of“governing vital energy” which dredging blood vessels and recuperating the heart, the idea of “practising temperance” which affirms but controls desire, the idea of “doing exercises” which takes movements for good, the idea of “edifying sentiment”which upholds music. Xuncius’s plain materialist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etiquette run through his ideas of keeping fit.
Xuncius; Xuncius; ideas of keeping fit; materialist thought; courtesy
B222.6
A
1673-2065(2015)05-0048-04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5.009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2014-09-23
马翠莲(1988-),女,河北保定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