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校企合作顺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G8275(2015)05G0056G02
收稿日期:2015G09G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经管类专业为例”(编号:2014zdjy13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艳(1974G),女,安徽萧县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这种技能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设置迎合了市场的人才需求,它的目标是面向外贸公司等涉外经济部门,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基本业务知识、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能够熟练操作货运及保险、国际商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等外贸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作为教育主导者的高职教师既要懂理论技术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现实情况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缺乏.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师的来源.目前该专业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阅历比较简单,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但由于一直以来他们主要接受的是理论培训,没有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贸业务.而外贸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结合现实的贸易惯例政策和法律法规去操作,没有实际操作的经历,很难与时俱进,掌握外贸操作的实战技能.虽然当前校内实践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国贸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可以一定程度地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外贸操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然而实训软件中的外贸企业的相关进出口资料比较缺乏,信息的仿真性较弱,外贸流程中涉及的包括进出口双方在内的当事人之间的合作性和对抗性不够,实训操作内容和方法无法充分反映真实贸易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62所以掌握贸易仿真模拟软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外贸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提升教学能力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规律,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当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师资状况决定了校企合作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49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然而这种提议却很难落地,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停留字面、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 [3]68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完善,校企合作带给校方的利益显而易见,学校和学生是主要的受益者.由于外贸岗位的业务流程比较复杂,涉及商业机密等特殊性,多数外贸企业在指导教师进行实战操作时,费时费力,而且还要承担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方面做的还不够,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毕业生岗位能力欠缺,无法直接适应外贸企业岗位的需要等,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凸显.企业没有品尝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甜头,这严重挫伤了外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合作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由于外贸企业配合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员工到学校兼职代课更多的是个人行为,再加上企业员工本来就工作繁忙,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兼职,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如果把这些人吸纳到教师队伍中去,又存在着编制的限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入编基本条件是本科以上学历,而很多实践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让他们做专职教师,那么他们只能是学校的临时工,这种身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更会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代课教师的待遇和正式在编教师相比,会少去很多福利,而且也没用在编教师的稳定性,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这种用人制度很难把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吸引到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中去. [4]125由于高校人事制度关乎社会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由政府主导,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操作的,所以当前的这种局面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种背景下,既然学校无法把实践能力较强的老师引进学校,那么我们的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到企业通过顶岗实践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就势在必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顶岗实践进展的并不顺利.
三、关于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处在较低层次的阶段,不能够满足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校企双方并不是天然的结合体,互惠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5]91那么,如何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热情和愿望;如何使学校在享受企业技术资源的同时,把学校育人、科学研究和企业生产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优势,把产学研落到实处,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下面是作者的几点思考.
(一)政府的参与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力量去推动的校企合作根基肤浅,主要依赖人际关系维持,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政府的缺位是当前校企合作表层化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全面深化校企合作需要依靠政府的参与,以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使企业和校方都能享受合作带来的相应利益.从宏观上考虑,政府一是要宣传先行,引导和鼓励企业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把校企合作作为打造先进企业文化的一种可行的途径;二是要出台相关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建立校企双方履行校企合作职责的评价与问责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可以设置一些校企合作的科学指标并进行严格规范的评估,对于达到指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专项经费或信贷扶持等奖励,让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政府还可以对校企合作成绩比较突出的企业颁发荣誉证书,或者通过有较强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宣传,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认可度,从而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双赢,学校一定要强化服务对接企业的能力.学校要想更好的服务于企业,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找准外贸企业的“需求点” [1]62.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其首要目标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得经济利润,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外贸技能型人才,需要必要的人才储备,需要定期对员工培训以适应新的外贸形势,也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经营难题.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源,即教师具有丰富的外贸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克服贸易理论上的不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可以借助高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去解决.二是人力资源,即通过订单培养学校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又保证了企业人力资源供应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了提升对企业的吸引力,学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专家委员会,让外贸企业参与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三)创新合作模式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特点,选择符合的合作模式也是推动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有效路径之一. [6]70国际贸易实务实际操作流程复杂,尤其是出口,涉及到前期国际市场调研、交易磋商、租船订舱、商检、办理保险、报关、外汇核销、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流程,涉及的当事人也很多,除了进出口双方,还包括银行、商检局、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海关、税务局等部门,一单外贸业务整个流程操作下来,要较长一段时间,而且贸易政策和法规在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另外深入了解产品的特点对于掌握商检、运输、保险等实战技能很有帮助,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只有经常性地深入贸易企业才能与时俱进,真正掌握外贸实践技能.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以上特殊性,可以考虑和制造型外贸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就近选择企业会带来很多的便利.可是一些内地城市有外贸经营权很少,更多的涉外企业只是充当销售型外贸企业的供应商,到这样类型的外贸企业实践只能了解部分的实务操作.所以可以考虑把适合的制造型外贸企业引进到学校附近,学校要与政府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为企业争取到有利的土地、税收等政策.另外学校可以把学校的其他与合作企业经营相关的专业如机械制造、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纳入到校企合作的机制内,让学校充分享受企业生产技术资源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从而激发企业参加合作的热情.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可以深化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外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