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分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问题,具体表现为:分流重组,班级凝聚力弱化;专业分流,同档次学生集中明显,某些专业学风很难改善;导师制的导师职能不明,对学生的指导流于形式.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分流不分班,将学习与生活分开,重建“影子班级”解决院系专业学习问题;完善导师制,明确分流前后导师的不同职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G8275(2015)05G0023G03
收稿日期:2015G08G2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分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之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编号:2012NXY41);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分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的基础学院学风建设方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戴玲(1962G),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
南京晓庄学院2014年进一步推行“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除广播电视编导、音乐表演(舞蹈)专业及对口单招、中外合作办学、专转本等招生类型外,其他招生专业学生均纳入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的工作范畴,划分为经济学类(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理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美术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体育学类等9个招生专业类.分类招生、分流培养,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确实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分流培养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分流重组,班级凝聚力弱化
分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后,除美术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体育学类由各专业学院承担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外,行知学院承担一年级新生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学生按经济学类(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理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等6个专业大类编制班级;从二年级起,学生分流到各专业学院,以专业编制班级,由专业学院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二年级进入各院系专业学习时重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班级凝聚力,这是分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大难题.
从心理学角度说,首因效应将影响班级重组.所谓首困效应,就是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是指第一次接受的信息或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将产生重要影响.卢钦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做了两个材料,一个材料将一个吉姆的人描述成热情外向的性格,另一个材料则将他描写成冷淡内向的性格.然后将两组材料分四种出示给阅读者:一组是先出示热情外向材料,再出示冷淡内向材料;一组是先出示冷淡外向材料,再出示热情外向材料;一组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一组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阅读后统计表明:第一组有7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第二组只有18%,第三组是95%,第四组只有3%.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会对人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1]
因此,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决定了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学生对刚入校时的班级的认可度,将会远远超过二年级重组时班级.且刚入校时,对于学校、同学都是陌生的,学生极力想融进这个集体,在交往心理倾向上持积极态度;而到二年级二次重组班级时,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形成了一定社交圈子,对于自己不喜欢或不想参与的集体有了自己的疏泄渠道,他们对于班级活动往往持消极抵制的态度.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班级不认可,集体活动很难开展.刚入校时,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相对较强,各种集体活动往往比较积极,能够积极参加征文、竞赛活动以及节日文娱表演,但到二年级就很难发动;刚入校时,对于班委会成员的各种倡议,持正面回应比较多,但重组班级后,对于班委会的各种倡议,往往不予理睬;二是对新同学与新舍友不认可,同学关系相对紧张.专业分流重组班级,不仅班级是全新的,而且要重新安排宿舍,舍友也是全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对于陌生环境,人们往往产生恐惧与不安全感;而对于熟悉的环境,会认为比较安全,而产生依恋心理.经过一年学习生活,大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班级圈子与朋友圈子,虽然这个圈子大家的关系有疏有近,但是,与重新建立的班级与宿舍相比,这个圈子相对更熟悉,也更安全.第一个班级是大家熟悉的,更安全;第二个重组的班级与宿舍,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显然不安全.如果在学校中,没有熟悉的环境,绝大多数人就会主动克服不安全感,积极应对,主动融入班级与宿舍;但是,身边已经出现了熟悉的环境,大家就容易躲避到原有朋友圈子,而回避新组建的班级与宿舍.三是对新的班主任与辅导员不认可,管理工作难以开展.二年级专业分流重组班级,必然要重新安排班主任与辅导员,但是根据首应效应与熟悉安全的心理,大家对于班主任与辅导员往往也难以认可,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首应效应给二次重组后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个别同学还能通过座谈与心理疏导完成,但当其成为一种普遍情绪体验时就很难通过个别工作达成效果.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调整思路,即从目前的分流后专业与班级合一转向分流后专业与班级的分离.也就是说,二年级专业分流后,学生随专业重组班级、重建宿舍,专业与班级、宿舍同步.学生入学后编制的班级与宿舍,在专业分流时不再调整,只是在专业上进入各院系专业学习,专业学习方面由院系管理,而班级、宿舍不再变动,由学工处统一管理.学生进入学校后组建的“家”能否不再变动,专业分流后,学生只是到各院系专业“起读”.这样,入校时组建的班级与宿舍得到延续,学生对于最初组建的班级与宿舍的认可度可以得到维持.当然,“走读”式的院系专业学习,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的奖学金制度、院系学生会工作、党团工作,都是以院系专业学习形成的,“走读”式的班级形式,会对这些工作造成困扰.可以通过“影子班级”解决,即学生专业分流进入院系专业学习后,可以编制一个所谓的“专业”班级,这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班委会,建立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在院系辅导员召集指导下处理专业方面的问题.通过“影子班级”与原编制班级,来协调解决学生的日常管理与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
二、专业分流,同档次学生集中明显,部分专业学风很难改善
2014年试行大类招生后,学生进入学校时除美术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体育学类三个艺体学类在各学院学习外,其他六个专业进入行知学院按照学科门类编排班级.二年级后,再分流进各专业或专业学习,进入院系专业编班学习.但是,二年级分流后,发现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个问题,同档次学生集中明显,所谓热门专业集中了成绩高、行为习惯好的学生,而所谓冷门专业则是成绩低、行为习惯较差学生的集中所.这是因为分流培养主要还是以成绩为标准,分流工作遵循“志愿+考核”的原则.根据学习志趣和学习基础,学生填报培养专业类及专业的学习志愿;依据“高考成绩(权重50%)+现有学分绩点(权重45%)+非学业成绩(权重5%)”从标准可以看出,学生非学业成绩只占5%,而高考成绩则占50%,一年级学习成绩则占45%.换句话说,以前选择的专业只以高考录取一次成绩为准,现在则又给了一次学习成绩折算的机会:一年的大学学习总评成绩.但是,以成绩作为学生专业选择的标准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因此,目前这种所谓的分类招生、分流培养,其分流标准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看起来给了学生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其实选择权只是由以前的一次机会变更为两次而已,能调动学生一年级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一旦分流工作尘埃落定,学生所“选择”的专业,还是以成绩作为标准的“论资排辈”.
以成绩论资排辈,其必然结果就是各专业同档次学生的扎堆集中.从概率上说,只给学生一次以成绩填报志愿专业录取的机会,冷门专业能够招收到优秀学生的机会相对多一点,两次机会则让冷门专业得到优秀学生的机会则更少了.2012级学生分流工作的实际情况也说明,经济类、师范类所谓的目前就业率高、起薪高的专业是学生的首选,而传统的学科学生很少选择,这些专业往往都是最后第二志愿或调剂的结果,其中4个专业(方向)因分流人数低于15人而停开,这也是分类招生模式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一大难题.比如,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类也实施了分类招生,其2010级工商管理类共计453名学生,其中第一志愿填报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分别仅有17名和19名;2011级工商管理类共计507名学生,其中第一志愿填报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分别仅有11名和49 名.很显然,专业选择“一边倒”现象较为严重. [2]112这些成绩相对低、学习习惯较差的同档次学生组织形成的专业班级,其学风相对很难改善.首先,出勤率低;其次,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看小说、玩手机、讲话,听课效率差,课后也不认真学习,打游戏现象很严重;第三,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从辅导员管理现象比较严重等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方面,社会要营造比较好的就业环境,让所谓的冷门热门专业就业率与待遇相对均衡,调节两者之间差距,创造各个专业的就业条件,这样,随着冷门热门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学生则会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挑选专业,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学生同层次扎堆现象就会得到极大改善.当然,社会就业形势改观,非一天两天之事,也非一所学校所能解决之事,因此,学校改变思路,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则是必然之路.其思路是打破按专业编组班级的老思路,而是在学生入校时根据成绩编排班级,即每个班都安排各层次学生,专业分流后则到各院系专业“走读”.因为,学生专业学习,必然主要以成绩为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并非完全科学;但是,如果取消了这个标准,那可能更不科学.在以成绩作为专业选择主要指标的前提下,只能突破班级编排的专业标准.
三、导师制中导师功能不明确
实施分类招生、分流培养,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权.但是,学生第一年并没有进入专业学习,
这一年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的专业选择,又由谁来指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2年在行知学院本三学生中实施分类招生、分流培养,实行辅导员制导师制的双轨制,即每班除了配备专职辅导员外,还给每位学生定制了导师;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而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选课、专业选择指导.2014年,又实施了班导制、辅导员制与助理辅导员制,即辅导员负责学生常规管理,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品质兼优学先生担任辅导员助理,通过他们的学习生活经验,给新生提供帮助;除此之外,还给每个班级配备了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指导与学习指导.无论是导师制还是班导制,都试图通过导师与班导,给学生提供专业与学习方面的指导.
学校配备班导与导师,其目的一是给学生专业选择方面以指导,二是给学生专业学习方面以指导.但是,要给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必须以专业方向确定为前提,即必须在选定专业方向后,才谈专业学习.专业选择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既需要关注各专业就业现状与就业前景,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爱好,这是属于独立的专业,而非各专业老师所能承担.
导师制或班导制,其实混淆了专业指导与专业选择指导之间的界限,并不能真正给予学生以专业选择的指导.专业选择指导,其实是专业规划,属于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因此,一年级学生需要开设人生规划这一课程,将专业选择镶嵌到人生规划课程中去.而且,人生规划课程的师资非常重要,既需要丰富的职场阅历,也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前者,很可能将务实的社会选择异化为冰冷的知识;没有后者,可能将这门课程异化为社会上的几个故事.配合这门课程,可以开设人生规划与专业选择的讲座,讲座者来源于社会上各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把他们的人生感悟与职场阅历提供给学生思考,供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从而对职业作出理性的选择.学生二年级分流进各专业后,可为学生再配备导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给学生以专业学习指导.这样,才真正厘清了专业选择指导与专业指导这两者的界限,真正既给学生以专业选择指导与专业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