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奋斗》和《老友记》看中美青年婚恋观
陈洋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650092)
摘要:《奋斗》描写了一群80后年轻人的奋斗经历,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情感选择和人生追求;情景喜剧《老友记》讲述了六位美国年轻人十年历经的生活点滴,集中表现了美国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特点。中国青年对恋爱、婚姻以及家庭更加注重稳定和团结;美国青年则更在乎个人感受,强调主观体验。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两国青年的婚恋观念将不断碰撞和交融。
关键词:《奋斗》;《老友记》;中美青年;婚姻观;家庭观
收稿日期:2015-00-0
作者简介:陈洋(1989-),女,安徽怀宁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5)04-0079-02
引言
《奋斗》讲述一群80后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为事业、爱情和婚姻的奋斗经历。《老友记》讲叙发生在美国六名普通青年男女身上十年间的各种搞笑、浪漫和感人的故事。两部剧均以年轻人的生活为主线,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设置充分显示出两国青年文化价值的内涵,其中,中美青年婚恋观的差异比较意义更加深刻。
一、恋爱观
关于主动与被动。现代中国青年女性已不再止步于阁楼之中、坐等媒妁之言。男女青年都热烈开放,敢于战胜困难拥抱幸福。陆涛与夏琳第一次见面就被各自深深吸引,当天陆涛便不能自已,给夏琳电话。夏琳的回应也是热烈的。两个人都没有隐忍内心的激情,走到了一起。《老友记》中,莫妮卡装扮房间,亲自下跪向钱德勒求婚,深刻体现了西方女性在爱情上的主动追求。西方人注重平等,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向心爱的人表达爱。中西方青年在爱情的主动与否方面均表现出类似情结,即只要合乎内心爱的感受,他们就大胆地追求与表达。
关于门当户对。《奋斗》里米莱对陆涛执着的爱没有因为陆涛家境不如她而丝毫降温;美剧中瑞秋逃婚,选择离开工作优越、家境殷实的牙医未婚夫,尊重内心的追求;菲比性情古怪、出身卑微,却赢得了上流社会男子马克的真爱;莫妮卡不在意钱德勒的变性父亲,依然亲自前往邀请“她”参加婚礼。现代年轻人为爱的抉择打破了门当户对的禁忌,尊重爱人,身份地位以及金钱不能成为爱情的主导,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他们爱情长久的基础。
关于性。传统文化浓郁的中国社会,对性的谈及非常慎重。封建社会时期的情爱观阻挠了人们爱的方式,扼杀了人们爱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大众宽容度的提高,传统的贞操观念逐渐弱化”。[1]6有人指出,“那种认为恋爱、结婚、性行为三者关系不能颠倒的旧式婚恋观念,在当今的青少年心目中已经越来越淡,不再对他们的行为起主导作用”。[2]166陆涛与夏琳第一次见面就互相产生强烈的感情,他们选择了性来表达自己,解放自己。美国人对于性的观念一直十分开放,日常生活中常常公开谈及并开玩笑。他们恋爱时必定有性的发生,性是爱情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魅力和尊严的方式。《老友记》中乔伊是一名演员,却时常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是风趣幽默、强壮有力的他却深受女孩欢迎。经常带女性回家过夜的他不仅没有被室友钱德勒抱怨,反而使钱德勒很是羡慕。没有性生活在美国人看来是有损颜面的事情。他们还热衷于与朋友谈论自己的经历。莫妮卡有一次甚至当着瑞秋的面帮助钱德勒了解女人的性需求以增加他的个人魅力。“在中国性就相当于一种责任,而美国人的性经验普遍比较早,他们大多数都有固定的婚前性伴侣。对于美国人而言,性是一种生活必须也是尊严的体现,是证明自身魅力的重要依据”。[5]79尽管中西方青年在爱情里均有性的表现,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之深,很大程度上较西方在此方面略显保守与内敛。
关于非典型恋爱。《老友记》里罗斯的前妻是同性恋者,她与同性爱人生活在一起,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与理解。菲比同父异母的弟弟爱上一位年长的老妇人,菲比为他们担任起代孕母亲的角色。莫妮卡曾经热烈地爱上父亲的朋友理查德,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碍他们在一起。总体而言,美国社会强调个体主义,尊重差异和个人隐私,一种开放式包容吸引了各种文化。中国社会的一些非典型爱情现象仍旧会引起舆论,究其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保守的集体主义国家。曾有人指出,“看来《周易》的作者是不赞成同性恋的,尽管它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特异历史现象”。[6]35并且,“《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归士夫,亦可丑也。”(译文:《 象传》 说: 枯萎的杨树开出新花,哪里能够长久呢?老妇嫁给年轻的丈夫,是一件丑陋的事啊。)[6]34随着历史进步,以及人文素养的普遍提高,中国必将为非典型恋爱给予理解和支持。
二、婚姻观
《奋斗》中向南和杨晓芸代表着中国当前流行的“闪婚族”。有媒体曾言,“他们几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几分钟就能谈完一场恋爱, 数小时内可以决定终身大事,一周便能踏上红地毯。”[1]6向南生性乐天杨晓芸急躁爱唠叨。婚前缺少深入了解,导致婚姻生活的诸多问题,两人最后经历一次离婚。陆涛在夏琳想要结婚的时候拒绝结婚,他认为足够的金钱和成功的事业是婚姻的保障。这一方面昭示中国人普遍的婚姻观,房子、车子等成为结婚的必需品,于是结婚作为爱情的归属成为了一种社会生产。
美国人虽然恋爱次数颇多,性对象也较多,但最终结婚对象的选择却十分谨慎。《老友记》里莫妮卡虽然很爱理查德,但由于理查德不愿意养育孩子而与莫妮卡产生分歧,莫妮卡作为独立个体尊重自己的人生理想,毅然与他分开。一次意外,瑞秋怀了罗斯的孩子。但是瑞秋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因为怀孕而急着找罗斯结婚,她谨慎思考之后最终选择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罗斯也没有因为愧疚等向瑞秋求婚,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不能随便为了孩子而结婚。瑞秋怀孕期间甚至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约会对象。美国人更加重视爱的感觉,寻求完整的纯粹的爱情,结婚表现的更为理性。菲比与马克的结婚也说明西方世界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菲比的职业是按摩师,身世可怜,马克却不嫌弃。这种因为爱情而结婚体现了美国青年表达爱的直接与热烈。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不论男女在表明自身条件和对对方要求时都把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而把物质条件放在最后。”[2]166
向南与杨晓芸离婚一次,揭示了闪婚背后的不稳定因素的爆发,但最后他们复合。夏琳的母亲与父亲也是离婚状态并最后决定复合。美剧中罗斯也有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同性恋。第二个妻子是英国人艾米丽,她在结婚现场听见罗斯喊错新娘名字而离开他。第三任妻子是瑞秋,两人醉酒后在加州教堂宣誓成婚,恰似一场闹剧。对此,罗斯的朋友虽然经常言语上笑话他的三段婚姻,但他们从不质疑罗斯的善良为人。因为婚姻是爱情升华的结果,一段婚姻的失败有诸多因素,因此他们是包容与体谅的。同时,罗斯和莫妮卡的父母也并无过多关注这一双儿女的婚姻,而是给予自由。中国社会更倾向团结,面对离婚尽量劝和;美国尊重离婚自由而不过多干涉。
试同居是美国人结婚前重要的一步。他们认为婚前试同居很重要,双方可以为学习婚姻生活锻炼和磨合,如果发现两者不合适依旧会选择分开。钱德勒和莫妮卡搬到一起,他们表现出紧张和欣喜。朋友们听见他们同居的决定,纷纷表示祝贺。而《奋斗》中向南和杨晓芸婚后才住到一起,没有过渡阶段的磨合导致问题重重。中国青年如今同居行为普遍,大多是恋人为爱的表现,但不如西方人选择同居时的慎重。
三、家庭观
梁漱溟曾言,“中国逐渐以转进于伦理本位,而家族家庭生活乃延续于后。西洋则由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以裂,此其大较也。”[5]48《奋斗》中几个不同家庭组成表现了中国的典型。夏琳父母离异分居,陆涛与母亲和继父同住,杨晓芸父母均为小市民,向南父母有公职工作,米莱家庭幸福父母有钱,华子父母很少提及,露露来自农村,只有弟弟和母亲。这其中除了露露,其他人均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他们大学毕业之前几乎全部与家人同住。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他们,尤其是男性,毕业后就搬离了家里。他们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但同时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向南婚后,他的母亲哭泣舍不得儿子的搬离,并要求他常回家看看。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的许多家庭观也在发生变化,许多子女长大后离开了父母和家庭,但与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比起来,独立性方面还远远不够。”[6]45中国人重家,重集体。虽然陆涛他们有了自己的空间,但经常聚会于ktv、保龄球馆等娱乐场所,曾经一度都搬到了一处“心碎乌托邦”的地方过着集体的生活。这些年轻人远离父母的絮叨与关切,在社会上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发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新的圈子。可见他们对“小家”和“大家”的追求。
西方家庭重视独立、平等和自由。六位好朋友几乎年年都在一起度过感恩节、圣诞节等,却不是像中国人一样回家陪同父母。不论年龄大小,西方人表现出同等的尊重。比如,钱德勒和莫妮卡替瑞秋照看她女儿,莫妮卡忌讳钱德勒说一些不该幼儿听见的话,罗斯同样告诫瑞秋不要教他的儿子讲脏话,这些表现出对孩童的人文关怀。罗斯和前妻虽然离婚,但是他们一起抚养着儿子;罗斯同样与瑞秋一起养育他们的女儿。可见,美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不是特别强烈,他们注重切实的体会,拒绝被禁锢。“欧美的婚姻,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一种爱人婚姻,是仅仅受到作为个体的男人和作为个体的女人之间爱情约束的一种婚姻。”[5]59
结语
《奋斗》和《老友记》作为中美两国青年价值观的体现,值得重视和钻研。整体上,中美青年对待婚恋有许多相似性,但同时表现出某些层面的差异性。对于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国青年更加注重个体独立性,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束缚彼此的梦想。通过两个影视文本的比较,中美青年虽有差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两国交流加强,彼此认识和交往增多,彼此价值观在不断触碰和交融。
参考文献:
[1]杜洁.“80后”青年婚恋新现象面面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2]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的最后10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3]褚梢妘.分析《老友记》中美国人的婚恋观[J].时代报告,2012(2).
[4]杨鸿台.《周易》婚恋道德思想芜菁辨析[J].中国性科学,2004(1).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6]吴锋针.从不同的价值观取向看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J].北方论丛,2003(4).
责任编辑: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