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建构

2015-03-27 16:33:14杨云萍李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

杨云萍,李媛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事处,湖南长沙410205)

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建构

杨云萍1,李媛2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事处,湖南长沙410205)

专题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文化视野下的专题教学模式具有四大特点:以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编排教材;倡导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重视课程的文化功能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文化视野;模式建构

新世纪以来,大学语文教育经历了一场重大改革,多元的教育理念催生了多样的教学模式,有学者把当代大学语文教学总结为五派: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1]。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选文教学和专题教学。选文式的精讲教学模式来自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文化观,同时选文再多也难免挂一漏万。要想在有限的课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专题教学优于选文式的单篇教学,专题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应“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2]。目前全国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改革模式中有以语文素养为主线的“语文专题派”,有以社会问题为线索的主题式专题模式,有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有以语文知识为主线的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等等,但鲜有从文化视角进行观照和统领的,在国家重视和强调文化自信的新形势下,建构一种新型的文化专题教学模式很有价值。

一、文化视野下专题教学的总目标: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既有实用性又有文化性,实用性体现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训练上,文化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文化的熏染上。文化视野下的专题教学秉承以学生为本、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理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我们按照儒道释文化线索和一定的分类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分成若干专题,跨时代选择文学作品,共同呈现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从文学的角度切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学文化教育。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

(一)理论知识作统帅

大学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与中学语文专注于字词篇章等语文知识的目标有显著区别。大学语文教学涉及到语言与文字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但重点落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上。大学语文编选古今中外文学精品,目的是在国际文化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培养整体文化观。学生学习主要是从具体的经典品读中掌握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儒道释文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结构。

(二)能力训练为主线

与中学语文主要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不同,大学语文重在创新思维的启迪。创新思维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大学语文的教学要通过阅读与鉴赏、争鸣与讨论、合作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澄清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文化创新能力。

(三)情感教育是核心

大学语文要达到的情感目标是热爱语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毋容置疑,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传承不能靠教师的讲解植入,而是要学生的深度阅读和真实品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有三个层级:理解、认同和信奉,只有达到第三个层级,文化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生影响和作用。

二、文化视野下专题教学的教材特点:问题导向式

以往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基本是选文式的,有两种常规模式:一是以文学史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各个朝代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筛选,最后挑定名家名篇组成单元,相当于小而微的大学中文系的专业教材;二是以文体为线索,按照分类顺序把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梳理,从写作学的角度挑定适合教学篇章组成单元,以期以读悟写。文化专题教学的教材编写吸收了传统的可贵经验,但在编选视角和编排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

(一)发掘传统文学中儒道释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儒道释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教材总体编辑理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学中儒道释价值观为核心,以西方文学中文化价值观为参照,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阐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为均衡各专业的需要,大学语文教材分模块编写。《新视野大学语文》分为三个模块:中国文学、现代汉语、实用写作。现代汉语和实用写作采用传统的编排方式,重在语言和写作技能的训练。中国文学采用文化专题式编排,共分为5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精神、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家情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释家境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中西文学之比较;计12个专题:专题一:仁行天下;专题二:义薄云天;专题三:礼治家国;专题四:智者不惑;专题五:信达千古;专题六:“自然无为”的道家宇宙本体观;专题七:“逍遥游”的道家精神主体观;专题八:“明心现性”的禅宗生命境界观;专题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传承;专题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代创新;专题十一:中西诗歌比较;专题十二:中西小说比较。教材中明确的专题命名有利于树立语文教育专题观念。

(二)采用问题导向式编排结构,培养创新思维

文化自信来源于价值澄清。一种文化需要经由全面了解——深度理解——高度认同——笃定信奉等内化过程,才能对个体发挥实际影响和作用,而内化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问题和文化冲突的过程。《新视野大学语文》教材在文化视野观照下,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设置了问题导入、阅读篇目、争鸣辩明、合作探究等四个栏目。

1.问题导入。面向现实,选择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新闻事件、社会焦点、文化现象和民生热点等问题切入,制造话题,提出有争议性的观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出专题讨论。

2.阅读篇目。以某一文化元素为线索,打破时间局限,从中国传统文学中选择4-6篇精品佳作,组成一个专题单位。所选篇目要求经典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与中学语文重复的不选,其他大学语文教材中重复率高的不选,与主题关联不大的不选,在当代没有生命力的不选。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提供一个范例,告诉学生什么是主题阅读,应该怎样去选择性阅读;二是倡导发现阅读。让学生认真研读精品原文,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这些阅读篇目,教材只提供辅助阅读的注释,不进行总括性的阅读提示或导读,也不提供单篇式的思考与练习题,以免先入为主。

3.争鸣辩明。先总体梳理与专题有关的理论前沿知识,搭建知识框架结构,帮助学生了解研究的基本概况和脉络。然后精选名家2-3篇针对同一问题而观点相左的文章,提供比较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甄别与选择。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传承专题,笔者这样设计争鸣辩明栏目:在阅读经典篇目之后,首先进行知识梳理,指出了现当代文学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基本事实。一个作家无论怎样具有独创性,都无法脱离传统。传统总是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每一个人的精神深处。作家只有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使传统得以发扬光大。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干将也不另外,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承认。继而选取了侯宗肇《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点思考》和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等两篇理论文章,对他们与专题有关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摘录。以此营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内心价值冲突,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思:新文化运动全盘反对传统文化,全盘输入西方文化,到底是媚敌卖国,洋奴主义,还是为了民族的生存,国家的振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造成文化“断裂”?“五四”除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等外来思潮外,是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4.合作探究。这一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拓展和深化。精心设计思考与练习题,科学编排小组语文学习活动,围绕专题形成进一步的讨论与学习总结。合作探究中不强调结果,重视合作学习过程,注重思考与交流,意在思维的启迪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文化视野下专题教学的课堂模式:研讨式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授受式转为研讨式。研讨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与传统的授受式相比,课堂教学的重心发生了三个转移:由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探究;由单向导的传输转向对话式的互动,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由印证式的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批判与选择。课堂的结构基本由三部分组成。

(一)策划文化话题,营造问题情境

儒家的家国责任,道家的生命情怀,释家的向善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不是幻影,不仅仅是静静地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从未走远,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课堂教学要精选那些在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讨论价值的文化现象制造话题,提供问题情境。如在“仁行天下”专题,我们选择一则新闻事件切入问题:环球网刊登了一组有关一条小狗在马路上向过往的行人为自己受伤的同伴“求助”的照片。随后照片被日本媒体转载。但日本的网站在转载的时候刻意地将这组图片同中国人的人性联系在了一起,称这种袖手旁观反映出了中国人“没有爱心”。引发了中国网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的讨论与反思,仁爱思想到底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还是一种泛爱?设计的问题是: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在看这则新闻事件的时候是否也曾反思过我们的国民性问题呢?大家对于儒家“仁爱”思想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我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逐步认识到传统儒家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仁爱”精神的实质及其现代价值。

(二)鉴赏文学精品,分析文化意蕴

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材编选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每一个专题文学为表,文化为里。在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品鉴和评价文学作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领悟和体会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如在义薄云天专题,我们共选取了5篇经典作品: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节选)》、刘向《季札挂剑》、李白《侠客行》、沈括《刘廷式娶盲女》、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每一篇选文下面都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学生能借助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编者则不发表任何意见,留白给读者。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教师精讲这些篇目,达到理解性阅读的要求,而是要求学生在通过自学理解这些篇目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中国古代文化文学作品中“义”的生动阐释,探究“义”的表现形式和本质,把握“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联系当今时代,重估文化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从“五四”文化运动的西学东渐影响,到文革时期的全盘否定,到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和演变,再到新世纪的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在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漫长交锋中一直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专题教学的教学理念是紧扣时代特点,重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篇目”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对作品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系统的了解;“争鸣辩明”部分,联系当今时代特点,梳理学术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变迁,挖掘传统文化历时性和共时性价值;“合作探究”部分,更是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体验,探讨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发挥指导价值。每一个专题的四个部分,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从实际出发,将专题中的四个部分内容灵活使用,目的是吸收和传承那些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元素,创新和发展有未来意义的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构建面向未来的文化价值观。

四、文化视野下专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组织者与引导者

文化专题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主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提供程序性知识

一是提供研究背景资料。教材上的选文,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无论怎么全面,也是挂一漏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补充用来讨论的学习资料或者开列与专题有关的参考书目,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大学语文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语文教学不能以大众阅读来取代经典阅读”,[3]阅读材料应具有经典性意义。二是引导研究态度与思路。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启迪。思考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民主开放的社会,人们怎样生活就会有怎样的思考方式。在多元文化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初步树立了对文化兼容并包的态度。教师应以开放的态度,引导学生在国际文化视野下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固有的民族文化只有在与多元文化的比较中显示出优势,才能使人在内心真正地认同和奉行。

(二)设计课堂研讨活动

我们给大学语文的专题教学定位为一种学术性的交流与展示课,而不是一种教师专题讲座课。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分三步:一是给学生合理分组,形成合作学习模式。每一个小组探究的目标明确、成员异质搭配、分工合理具体、彼此相互依赖。二是策划专题研习活动。在文化视野的关照下,选取一个中心问题组织话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流程,推进专题研习。三是评价课堂活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4]大学语文的专题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有较强的学术性。积极的评价可以起到导向、匡正和激励的作用。教师的评价重点不应集中在对讨论结果的判别上,而应关注整个活动过程。要评价的重点是:每一个学生是否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讨论?每一个小组课前是否合作完成了收集研究资料的工作?课堂的发表与交流有没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是否在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和收获了情谊?

(三)营造积极的对话氛围

真知灼见往往产生于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对话氛围中,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师应努力营造积极互动的友好课堂,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打断、不评价、不批判,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见,袒露思维过程;教师最后发言,综述各小组意见,评价得失,匡正谬误;师生在讨论中共同进步。美国的心理学家钱伯斯曾对全国671名大学教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那些促进创造力形成的大学教师能够以非正常的形式组织课堂,欢迎非正统性的观点,允许学生选择某些主题进行调研并允许他们表达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情,在课外时间能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5]

[1]林依农.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五派主要观点述[J].评学理论,2009(16):195-198.

[2]王新惠.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2012(4):55-57.

[3]白燕.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探讨——解读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J].现代语文,2011(10):144-145.

[4]李燕.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文学教育,2010(08):44-46.

[5][美]罗伯特·斯滕伯格,陶德·陆伯特.创意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nographic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YANG Yun-ping1,LI Yuan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Law,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2.Personnel Department,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he monographic teaching becomes the new trend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There are fou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nographic teaching mode from the cultural view.Firstly,the teaching aims are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econdly,textbook compiling is problem-oriented.Thirdly,it advocates deliberative teaching methods.Lastly,it emphasizes that teachers’role should be organizer and guide in class, instead of the master.This mode embodies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dea with attention to cultural function of classroom.

College Chinese;mono graphic teaching;cultural view;mode construction

H193

A

1674-831X(2015)02-0044-04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5-01-15

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湘教通[2012]401号481)

杨云萍(1967-),女,湖南永州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教授;李媛(197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事处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