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追求

2015-03-27 16:33:14杨泉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师师范生个性化

杨泉良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高师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追求

杨泉良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高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能力素养的核心内容。它与知识素养和情意素养共同构成了教师从业需求的三大板块,在高师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培养个性化的能力,既是高师因人施教的具体内容,也是专业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和接受中理论与实际统一的要求,还是教师从业中的情境性对实施者能力的规范。因此,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

高师;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个性追求

高师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追求是指在遵循教学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充分获得程序性的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能力运用的特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能力的适应性的培养。它主要体现为教学能力的独特性和应变性。因此,高师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追求是培养教师从业能力和从业水平的要求。

一、高师创新人才培养的取向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这种追求一方面决定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层次。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整个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规范。高师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从业者,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远远超出其它类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高师人才培养核心的价值取向[1]。第一,高师作为特殊的职业教育,对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双重要求。高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说它是职业教育是因为它是针对具体职业的从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说它是特殊职业教育是因为它与一般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岗位的操作能力为核心不同,它除了要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操作能力之外,还要满足教育教学操作能力所负载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因此,与一般职业教育相比他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更高。一方面,创新型社会的建设赋予了以培养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从业者更高、更重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高师伴随着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转型和变革的大趋势,不仅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之相适应,而且需要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未来教育的走向进行引领。这两方面都使高师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更高的追求。当然,这种更高的追求并非悬空的,它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高师人才培养的另一个追求即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既与教师职前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有关,但又不同于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一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有着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有着更为鲜明的创新导向。第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取向要求进行个性化教学。高师培养的人才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从业者。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育目标的改变、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追求、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等等,使教师的职责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与这种理念变化和职责改变相适应的对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这种状况反过来对高师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没有或缺少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就无法适应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从业要求。为此,一方面高师教育应注重对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缺少个性就不会形成创造能力[2]。而高师学习中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教学主管部门应因势利导,通过专业教学和人格培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而鲜明的个性并运用个性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这种创造能力必须能够有效迁移和运用于具体课程的教学中,使高师期间培养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从业中获得价值。第三,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具有开拓性和紧迫性。上述论述的有关高师人才培养创新性要求所包括的内容是丰富的和全面的。然而,在高师人才培养的实际运作中,这种创新人才培养多局限在知识和理论原理方面,也就是说知识原理和理论观点创新了,但传达这种创新了的知识原理和理论观点的载体或形式依旧是陈旧的、过时的,导致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极大限制了创新内容的表达,而且,严重影响了创新内容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具有开拓性和紧迫性。开拓性是指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化除了一些专业教育论述中偶有提到之外,教师职前教育尚没有较权威和较系统的论述。因此,对这个课题进行讨论本身就有创新的内涵。紧迫性是指师范生在知识原理和理论观点方面多数人具备了创新意识或创新能力,但在教育教学能力个性培养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使内容和形式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

二、实践能力培养及其个性化的特殊意义

高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能力素养的核心内容。它与知识素养和情意素养共同构成了教师从业需求的三大板块。因此,在高师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培养个性化的能力,既是高师因人施教的具体内容,也是专业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和接受中理论与实际统一的要求,还是教师从业中的情境性对实施者能力的规范[3]。因此,进行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第一,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现行高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理论教学中运用能力的训练,一个是实践教学。教育教学能力既包含对理论原理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包括对于理论原理的分析理解进行传授的教学操作能力。前者既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又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教学操作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理论原理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往往融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理解示范,对授课内容及其观点进行引导,通过作业,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和思考积累经验,逐渐形成分析能力。实践教学包含两种途径。一个是教学技能训练,一个是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有些学校安排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有些学校单独设课。一般是按照教学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常规性训练,因课时的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要求。教育实习是综合性运用和操作能力的训练,是师范生直接以真正教师的角色进行教学。综合性运用训练主要是将高师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操作能力训练是指由学校期间模拟性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变为面对实际学生群体的真实场景中的教育教学实施训练。实习的主要目标是适应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第二,教学能力个性化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前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基本上是常规的和适应性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个性化培养的缺失具有普遍性。这不仅导致了师范生入职的适应性不足,而且为此后的专业发展造成影响。首先,教学能力个性化培养是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师范生从业能力中教学能力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而个性化的能力则是教学能力的最精华部分。在以全面提高师范生从业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最为薄弱的部分,不仅训练的时间严重不足,而且训练的方式单一,训练的目标只追求对一般性操作程序的熟悉及对常规教学的适应。这就造成了对教学的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使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由于教学个性化能力的缺失,使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脱节。因此,强化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强化个性化训练,是全面提高师范生能力素养的要求[4]。其次,教学能力的个性化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前提。高师对师范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培养素养。培养素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教师的从业需求,尤其是与中小学教师的从业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相对应。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则直接对应着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个性及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教师具备充分的个性素养才能包容学生的个性,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完成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完成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因此,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第三,教学能力及其个性培养状况,显示着高师办学的理念和成效。高师以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因而高师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三方面素养是以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所以,教学能力及其个性培养的状况显示着高师办学的理念和成效。首先,不同办学理念对教学能力的及个性的培养有不同的理解。传统高师办学注重知识传授,轻视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而造成了师范生能力素养培养不足。伴随着对传统师范教育的反思,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倡导对实践教学强化,突出教学能力的训练,使能力素养在三种素养的培养中得到突出。所以,对待教学能力培养的态度显示着两种不同的办学理念。其次,教学能力及其个性培养反映着办学的成效。由于教学能力的培养直接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相对应,而实际办学中不同学校对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反差很大,师范生在三个方面素养中的不均衡状态也主要表现在能力素养的不足。因此,能力培养状况反映着学校办学的状况,而对于办学成效的追求不仅要满足教师从业的基本能力的需求,而且要进行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师范生充分适应中小学个性化的教学追求。总之,办学状况与从业需求的紧密程度,反映着高师的办学成效的高低。

三、师范生个性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及个性化培养在其从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及个性化的培养,在高师办学中又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和缺失。为此,探索改变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第一,回归实践教学在高师人才培养中应有的地位。高师办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规格,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能力因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对应着应用型人才在从业中对于知识和情义素养的应用[5]。由于目前高师办学基本上延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学科课程体系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使知识和理论课程占全部课程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占据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几之间,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严重不足。许多学生的能力水平只能勉强适应一般性的教育教学规范。基本能力如此,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根据高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以及教师职前教育相关联的特点,将职业教育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大幅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使实践教学安排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左右,从而改变目前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不足的状态,使高师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本质的回归[6]。第二,改变传统按部就班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对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增加量、扩大比重的同时,还必须对方法的质量有创新的追求,否则能力培养训练的力度加大了,但由于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没有改变,并不能达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反而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所谓“按部就班”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指传统高师办学中对能力的训练基本是被动地掌握教学程序和被动的应对课堂教学。随着能力培养在高师办学中的加强,这种目标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首先,改变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训练相脱节的局面,将教育教学理论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中。通过理论指导强化能力训练的规范性和个性,通过能力训练巩固和发展理论成果,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养得到共同的发展。其次,将能力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使能力培养富有计划性,强化对个性化能力培养的追求。第一个阶段师范生入学的前两年,主要完成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教学程序和适应实际教学的目标。第二阶段是师范生进入高师学习的后两年,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通过规范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巩固和发展第一阶段获得的成果,二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个性化能力的训练。这是第二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能力培养的高标准要求。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要训练多种能力的积累并将理论上的个性化理解与具体的操作能力相结合,不仅使个性的思路有多种备选能力,而且强化理论理解个性与操作能力个性相统一。另一方面,个性化能力培养的运用要与具体学生群体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紧密结合。个性化能力的训练和价值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是个性选择和运用的基本依据,只有适应学生,个性化能力才有价值,否则不但没有价值,反而会造成负面效果。第三,通过评价对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进行规范和引导。由于对于个性化理解本身就具有个性,所以很容易引起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混乱,同时通过评价对培养能力个性进行引导和规范是必要和有意义的。首先,评价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的追求往往是教学的目标,要加强高师办学中对个性化能力培养必须在相关的评价体系中加以体现,使其在运行中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追求。其次,对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进行规范。其含义是个性化能力培养不仅要在相关评价体系中加以体现,而且要系统地建立起有关个性化能力的概念、实施、验收和评价的完整系统。使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在约束中获得自由,引导和规范相结合是个性化能力培养获得有效发展的保障。

高师能力培养是对应应用型人才结构的最为重要的内容,而个性化能力又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高标准目标。在高师实际办学中不仅个性化能力培养缺失,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明显不足,为此必须转变高师办学观念,对能力培养特别是个性化能力培养加以强化,使师范生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意素养三方面获得均衡发展。

[1]闫守轩,朱宁波.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问题与范式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67-71.

[2]桑国元.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范式变迁与模式革新[J].教师教育研究,2011(4):16-21.

[3]刘霖芳,刘继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6):62-63.

[4]陆敏菊.高师学生学科从教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3-145.

[5]张旸.高师院校中个性化教师培育与成长的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79-83.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On the Personalized Pursuit of Students’Teaching Ability in Normal Colleges

YANG Quan-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Zhanjiang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48)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teaching ability in normal colleges is the key content of ability literacy training,which forms the three parts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together with knowledge literacy and affection literacy.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sonnel training for teachers college.To train the students’personalized ability is not only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norm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features,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unity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as well as the regulation for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in work to deal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rain the students’personalized practical ability.

normal college;normal student;teaching ability;training;personalized pursuit

G652

A

1674-831X(2015)02-0034-04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5-01-21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协同创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基地(财政[2013]338号)”

杨泉良(1961-),男,内蒙古通辽人,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高师师范生个性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