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淑靖
(陕西省咸阳市环境监测站,陕西 咸阳712000)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它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气体、固体及液体废弃物越来越多,分别从不同途径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总而言之,凡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变化朝着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2005年全国约二分之一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2006年的资料显示,地下水水质下降,数以千计的供水井报废。陕西省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这里人口密集、工业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实力雄厚,其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商洛、安康、榆林、汉中10个大、中小城市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但是近年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关中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7%,不足全省的30%,属严重缺水地区。因此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需求,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及区域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 m3的速度递增,全国有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40%的耕地部分或全部依靠地下水进行灌溉,地下水的供给量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北方缺水地区占到了52%,在华北和西北城市供水中占到了72%和66%,有些城市基本上是依靠地下水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
地下水污染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因为地下水污染不同于地表水,一旦污染物进入合水层,极难治理。地下水污染现在几乎没有治理的可能性,因为治理地下水污染的费用谁也承担不起。财大气粗的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就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需要耗资800万亿美元!日本只能扼腕叹息。我国 窗体顶端外汇储备现在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余额是非常低的,治理被污染地下水的费用我们更承担不起啊!
除了金钱成本,还有一个时间成本。地下水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内,缺氧、温度低、无光照、流动缓慢、水交替周期长,一旦受到污染,污染物、水和介质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复杂。即使经济上承担得起治污成本,清除污染源也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
我国地下水污染正在扩大,呈现出由点向面演化、由东部向西部扩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的趋势;污染物组分则由无机向有机发展,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
地下水污染给人的健康带来可怕灾难。1999年窗体顶端国土资源部启动了我国东部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试点项目,评估结果令专家们震惊—微量有机污染物普遍检出,致癌、致畸变、致突变的“三致”物质不同程度检出,地下水污染呈区域性发展趋势。而目前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地下水已经化验出100多种污染物,其中不少是众所周知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物质。
但是,地下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北京为例,过去,仅在北京二、三环以外,面积在50 m2以上的垃圾堆曾高达4 000多个。这些垃圾堆陆续被改造或者被埋掉,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垃圾填埋场竟然都没有做防渗处理,而是直接掩埋,且是混和填埋,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危险废弃物全部就地掩埋。这些垃圾里的有毒有害物质经雨水的作用,陆续渗透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
至于生产、生活中的污染更是司空见惯。比如,我国每年有4 000余万 t的化肥和40余万 t的农药被洒进农田,相当一部分却不能被农作物吸收,而是进入土壤,渗透到地下水。在我国目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1/5,倘若地下水污染,不仅可能加剧我国用水的紧张状况,也将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致命性伤害。
地下水污染后再治理,是不可行的,连日本那样的国家还不能承受治污之重,我们就更不用说了。因此,首先应该预防地下水污染,预防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最有效措施,也几乎是惟一措施。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为了保护水资源,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比如,1972年通过的《洁净水法》、1987年的《水质量法》、1991年的《国家监测系统》等等。除了法律,美国在一些具体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方面也规定得非常具体。以水井为例,美国要求水井必须离开化粪池系统、动物饲养场和地下储物罐等污染源若干英尺,水井的拥有者必须在井口周围保持一个50英尺的清洁区,让所有有害物质远离水井等等。
地下水的保护比地表水的保护更为重要,在许多城市在掩埋垃圾的时候仍不做防渗处理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所面临的保护水资源的形势是何等严峻!
2006-2008年,陕西省纳入国家考核的10个地市2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8项指标达标率均为100%。
2007年起,省环保厅对全省40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含县级市)、114个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总体优良,但部分市、县饮用水源地存在水质不达标、管理不到位、有较大风险隐患等问题。在开展水质28项指标例行监测的146个水源地中,达标水源地124个,达标率84.9%。超标水源地22个,占15.1%。饮用水源安全人口 1 068万,不安全人口 163万。
陕西省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绝大部分分布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受到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水质基本能够达标。但仍然受到能源、资源开采和交通运输危险物品的污染可能。
部分已划定水源保护区的水源地存在标识或防护设施不足,位置及分布不够合理等问题。还有20个水源地保护区中存在工矿企业、加油站等各类污染源,有68个县(区)为单一水源,全省还不具备监测109项饮用水水质指标的能力。这种监管设施落后,监管手段缺乏的现状,对水源地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利用埋下了隐患。
在天然状态环境下,地下水都会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含水层的离子交换作用和吸附作用有助于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废弃物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使自然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坏,改变了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超过规定的指标。根据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可以分为农牧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类别。
3.1.1 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20世纪40年代中期,人类开始使用化工合成的农药来消灭病虫害,然而这些农药大约只有12%左右被作物吸收,还有一部分汽化进入大气层中,其余全部进入土壤及地表附属物中,这部分未被吸收的农药随着地表径流渗入地下蓄水层造成污染。化肥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因素,但只有42%左右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的都溶于灌溉水及雨水,使化肥中的元素渗入地下,使地下水受到氮、磷等元素的污染,导致地下水中总硬度、硝酸盐和氨氮的提高。
3.1.2 牲畜产生的有机废物污染
陕西省特别是关中地区农村饲养牲畜的家庭很多,这些动物产生的大量有机废物,久而久之会对地下水构成一定的污染。
3.2.1 工业垃圾和污水的污染
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含有各种化学物质的垃圾,这些垃圾一般是露天堆置或简单填埋,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经地表径流及雨水的冲淋而渗入地下,尤其严重的是一些工业生产过程排出大量含有各种有毒有害元素的废水,很多都没有经过物理和化学处理就排入下水道、江河或直接排到水沟。
3.2.2 矿业生产和石油污染
关中地区(铜川、渭南)是陕西省采矿业的集中地之一,采矿后堆积的矸石经雨水淋滤后,极易形成地下水污染,而矿区废弃的巷道与钻孔在雨水或地表水体的影响下,恰好可能成为地下水污染的通道。同时,采矿排出的矿坑水(如采煤排水)通常pH值很低,这种酸性水渗入地下后可导致某些盐类进入含水层,由此产生的盐效应促使土体中方解石、白云石溶解,使钙镁离子溶入水中,地下水的总硬度升高。另外石油及其化工产品使用及管理上的漏洞,使柴油、汽油、苯系物及其他含苯环的碳水化合物等都极易造成地下含水层的污染。
随着人口的增加,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这些垃圾很多直接用埋填法处理,污水直接排放到下水道。而这些被填埋于城市周围的垃圾,其溶出物会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蓄水层,另外还有居民区的粪池也是造成有机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应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治理的力度,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起来,严格执法,不姑息,不懈怠,对污染地下水资源的企业或个人严惩不贷。其次,各个单位还应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信息媒体,提高全社会对地下水污染危害的认识,增强全民环境意识,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节约能源,通过重复利用和旧物修理等各种有效方式以减少垃圾排放,从点滴入手保护有限的地下水。
通过法律控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工业化国家中,这种必要性尤为显著。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土地利用变更之前,必须进行所在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评价,只有符合规定质量标准才可进行土地转让和项目建设。这种做法可以约束企业污染行为,培养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工业体系中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控制源头开始,加大预防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积极倡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和清洁生产,对重污染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排放的必须关停。在农业体系中应该使用高效的灌溉技术及科学的耕作农作物的方式,尽量少施农药、少施化肥,尤其少施合成农药;将传统的漫灌方式改为喷灌方式,不仅节约用水,还能减少灌溉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另外对生活生产垃圾还应进行分类处理,合理回收再利用,对不可回收的垃圾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处理,积极开发研究垃圾渗滤液的防渗技术,尽量减少因垃圾掩埋等不良方法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水文(地表水、地下水监测)事业及研究工作,是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要深入开展诸如地下水人工补给的试验研究、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的研究,为各级政府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即是进行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并编制评价图册,这种方法值得我国借鉴。另外要加强对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和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控并预断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工作,使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开发利用水资源。
由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难度大、时间长,费用高,因此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断污染源。城市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废水、废液和垃圾。在发达国家,这些都是经过处理后在排放的,而我国,不少城市依旧是直接排放、填埋,对地下水构成威胁。
“十一五”期间,省环保厅组织开展了40个县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工作,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了15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工作,编制完成了《陕西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基本摸清了我省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及监管现状,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进行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截止到2008年底,陕西省154个水源地中,已经有118个完成了保护区划定工作,绝大部分水源地都有较为明确的标识。
加强地下水污染机理和防治技术的攻关。建立一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示范工程,为今后大规模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方法和积累经验。
水是“生命之源”,而饮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水资源,则关系着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在水质水量和资源管理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居民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保护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已迫在眉睫。
“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都与地下水密切相关,地下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融入到资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是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设,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投入,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起来。地下水一旦污染,治理起来决非易事,这是因为污染物不仅会污染地下水体,还会被含水介质(砂、黏土)吸附。地下水一旦污染,从经济角度看,几乎没有治理的可能性。因此,地下水污染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需从人人做起,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才能起到有效防治的作用。
[1]李志,曹明明.关中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9.
[2]罗兰.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3.
[3]王任超,凌璐璐.浅议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及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
[4]王任超,凌璐璐.浅议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及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
[5]陕西省环保厅.陕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中期评估报告.2008.7.
[6]吕书君.我国地下水污染分析[J].地下水.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