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清雅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水利局,陕西 安康725000)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自2005年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资金的投入,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已见成效,我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凸显。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饮水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汉滨区位于陕南东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东邻旬阳,南接平利、岚皋,西连汉阴、紫阳,北邻宁陕、镇安。南北山区以高中低山的渐降趋势与中部月河丘陵川道衔接。全区国土面积3 644 km2,其中耕地面积100 126 hm,林地面积209 342 hm。占全区88%的国土面积为土石山区,丘陵川道仅占12%。南北山区沟壑纵横,山峦叠嶂,海拔在450~2 138 m之间,地面坡度较陡,耕地分布零星,以粗骨性黄棕土壤为主,土质瘠薄,人户居住分散,水利条件差,人畜饮水比较困难,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川道丘陵,地势较为平坦,海拔在450米以下,地面坡度较缓。耕地连片集中,以潮土、水稻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层肥厚。人口居住密集,地下水埋深浅,贮量丰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全区森林总覆盖率为42.9%,森林交错于耕地、牧地之间。区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56 mm。
汉滨区地处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峦叠嶂,河沟密布。多年平均径流深300~600 mm,水资源比较丰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南部,境内流长112 km,于境内汇流和经过境内的支流,按流域面积统计,5 km2以上的有210条,20 km2以上的有 56条,100 km2以上的有 17条(包括汉江),汇入汉江的主要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蒿坪河、流水河、月河、神滩河、岚河、吉河、黄洋河等,主要二级支流有恒河、付家河等,区过境客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02.71亿 m3,本区地表水资源总量 13.64亿 m3,地下水资源总量3.52亿 m3,川道区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发量为2 742万 m3。其大部分为河川基流,山丘区地下水以泉水出露方式排入河道,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 347 m2。用水硬度ph值7~8,地表水功能区测定为二级,水质达到国家人畜安全饮水标准。据2011年水资源公报资料表明,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取水量为1.69亿 m3,其中地表水1.566亿 m3(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占水资源总量的15.5%),地下水1 069万 m3(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3.03%)。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川道区,经分析全区水资源利用开发潜力较大。
200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大批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汉滨区自2005年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全区累计投资2.52亿元,其中争取中省资金1.94亿元,修建饮水工程 86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51.8万人。
全区已建成的供水工程,全部为集中式供水,其水源20%为地下水,80%为山泉沟溪水。这些工程水源水质在工程建设初期已经过水质检验,符合国家标准。但有些单村小型供水工程,因近年来水质污染或暴雨季节洪水等原因,水质达不到饮用要求,且工程投资较小,建设时又没配置净化消毒设备,对水质无法进一步处理。虽然在建设时划定了水源地保护范围,制定了防护措施,设置了标示牌,但因人员、经费等原因,水源地保护监管措施还显不力,存在较大风险。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部分干部群众对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划定的水源地保护区范围不明确,不清楚有关保护措施、禁止事项等,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地的关系,在项目立项、审批和选址时,没有充分考虑水源地的保护问题。大量的农村饮水工程虽划定了水源保护区,但没有经区政府统一公布,缺少法律效力,且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区域管理基本缺位。
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不能就地消耗的废水大都流入附近的小河或池塘内。多数镇村和企业、学校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场,垃圾随意堆放、就地填埋,不能自然降解的垃圾出现了堆积现象,在太阳光长时间的照射下,经过雨水的淋洗,垃圾中的有害元素通过土壤的渗滤作用转移到地下水中,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
水源地内人们在从事农业耕作活动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施用的化肥中有10% ~50%的营养元素不能被农作物吸收而从土壤中流失,使有害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造成农村地表饮用水源的污染。尤其是近年来群众普遍使用除草剂,对地下水质造成潜在的威胁。同时,山塘水库利用化肥养鱼过程中,使用过量的化肥导致少数源头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源头水环境质量;养殖业户对畜禽粪便没有治理措施,任其渗漏,造成严重的污染。
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薄弱,有时为了图方便,如生活垃圾乱扔、乱倒,或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如炸鱼、毒鱼、电鱼直接或间接的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不适当的人为开发或乱砍滥伐林木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地表水体在底部淤积,形成了地表水体的内污染源。
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不安全饮水情况,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的意义、规划、措施等进行宣传,把加强饮水安全和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宣传,增强广大干群的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规范自身行为,形成人人自觉监督、保护水源地的良好氛围。
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生态规划,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实现农村畜禽粪便资源化,防止农村的面源污染;提高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区排污、农村负重的问题;加大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特别是散布在水体周边的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根除污染的源头或隐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调整产业政策,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企业污染的低排放或者零排放。
安全饮水工作是一个动态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饮水不安全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应积极探索保障饮水安全的长效机制。
5.3.1 理顺体制
水是资源,饮用水是优质水源,保护饮用水安全必须在水资源管理的大框架下进行,应结合外地经验,加强水务一体化进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饮用水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优先保障饮水安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5.3.2 健全法制
不断完善饮水安全和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分清职责,增强可操作性,使饮水安全和水源地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5.3.3 创新机制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监管,不断创新饮水安全动态监管机制和奖惩机制,建立饮水安全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问责制,制定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使各级政府真正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的重大问题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