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丽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广州511450)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素质培养
崔红丽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广州511450)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具有独特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立足于新、博、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创新研究、引入教学新模式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
创新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改革创新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这是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基本条件。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强大的需要,更是大学生们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价值重视有余,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关注不够。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和时代步伐,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一个核心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学科优势和特有的功效。它不但能开启大学生创新的觉悟、指引大学生创新的方向、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情感、锻造大学生创新的意志,还能够训练大学生创新的思维、学习创新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养成创新的习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上具有独特优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清楚,在当前面临着国际之间激烈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竞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唯有创新,在创新中求进步、求发展、求生存、求超越,才有可能在21世纪为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创造条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需要大学生自觉承担起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调动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投入创新实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榜样力量的鼓舞、理想信念的导航、人生意志的激励、爱国主义的感召,不断培育和形成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创新实践提供人格保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训练创新思维,养成大学生的创新习惯上具有独特优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僵化地、固定不变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极其重要,使大学生既不会沉浸在历史的狭隘的经验中,又不会囿于现实问题的羁绊,而是思维开放、视野宽广,在求新求异中不断去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长期的理论启迪和实践锻炼,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创新习惯,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动自觉行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优势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灵活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场地也不受教室的限制,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大更多的创新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大大增强创新的热情。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特别注重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个人创意、集体研讨,在团队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出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相应不断提高。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水平,以及创新主体的经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启学生创新意愿,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开展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要新,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觉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存在的弊病是内容陈旧、重复说教,这是导致学生厌恶反感的主要原因。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门伴随实践的发展而相应不断变化的课程。世界在不断变化,形势在不断发展,每天都日新月异,人们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变化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也是开展教学的最大难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新鲜感和认同感,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主体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大学生只有被激发出学习兴趣和创新觉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内容时,可以结合近来愈演愈烈的欧洲难民危机问题,阐述在经济全球化下为何更要坚持爱国主义,也可以放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些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学生对问题和现象的理性思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创新觉悟。
(二)教学内容要博,以培养思辨精神和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做到广博,教师的教学视野要异常开阔,教师不仅要关注国际国内正在发生的大事,也要关注身边的民生小事;不仅要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层面,还要涉猎宗教、民族、音乐、美学、历史等所有相关领域;不仅要研究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各种主流声音,也要倾听学生中间流行的、学生喜欢关注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只有在占有较为全面翔实的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只有切合学生关注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容易激起各种观点的碰撞,才能从更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特别是直面对立事实的存在、正反观点的对决,都有助于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思辨精神、不盲目认同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例如从道德和法律视角开展“老人摔倒扶不扶”辩论,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多角度解读,对道德法律文化的不同理解,触动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启发学生换角度思考道德和法律的作用,鼓励他们创新解决两难问题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要精,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可以借鉴生本教育理念“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即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对于一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并不需要把理论的来龙去脉、演变过程,以及理论的内涵外延搞得一清二楚,而是希望学生能真正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发生的和遇到的问题。创新能力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最终成功。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该精简对理论的讲解,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多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根据不同教育主题布置杂志编辑、博客撰写任务,让学生尝试担任编辑、策划、博主、作者,体验不同角色工作;布置时事热点等主持栏目,请学生担当主持人、节目策划等,培养学生对形势的敏感意识和思考习惯。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
2005年钱学森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告诉我们创新型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渠道。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死记硬背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开展创新型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以求每节课都能带给学生新鲜的刺激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充分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也应该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加创新分数。
(二)加强教学研究,把创新知识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的指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地深入学习和研究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并在教学内容中加以应用和实践。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如何在讲述过程中出其不意,打开学生思维大门,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境界,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吸收和融合各学科特别是创新领域的最前沿知识,同时把握时代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和看世界。例如在讲述人生价值理论时,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总结现代不同领域的成功人物善于创新、独辟蹊径的特点,分析讨论成功的不同道路;又可以请学生自由畅想未来可能的人生道路,在同伴分享中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更多新的想法,从而让学生突破现实的束缚,勇于创新。
(三)研究新方法新手段,提升创新教学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紧跟时代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使自己一直掌握知识创新和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无比发达,资讯流通无比迅速,媒体的传播途径不断更新演变,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果跟不上时代自然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多方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开展访谈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各种微课、慕课、微信平台、微博、微电影的制作和应用,积极运用各种媒体介质和科技手段,拓展网络线上和线下的空间,构建复合型的教学模式。高校要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鼓励教师借助各种比赛平台,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实践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 张玉.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文教资料,2008(9):199-201.
[2] 陈宪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42-43.
[3] 佘斯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诠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3):92-94.
[4] 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4-30.
Reform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Quality
CUI Hong-l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 d Political Teachin g,Guan gdon 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50)
Cultivating students'innovative quality i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ra,it is also the need of students'grow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uniqu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ve qual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should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as the core,make continuous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y changing the teaching concept,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research,introducing new teaching mode and so on.
innovation qual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reform
G641;G642.0
A
1671-4733(2015)05-0085-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5.05.023
2015-09-22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年立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项目编号:B2013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崔红丽(1974-),女,河北冀县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德育方面的研究,电话:1339264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