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中间阶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03-27 13:13葛楠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阶级资产阶级阶层

葛楠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中间阶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葛楠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阶层的概念、特点、作用及中间阶层发展趋势都是马克思所关注的,晚年马克思完善其“中间阶层”思想,得出中间阶层要不断壮大的结论。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阶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和建立,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马克思;中间阶层;社会发展;思想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5.01.005

阶层是马克思社会阶层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中间阶层是马克思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国外理论界对中间阶层理论有较深的研究,而我国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发生经济社会体制变革后才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理论初探。作为革命的领袖和导师,马克思毕生都致力于阶级分析,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最后解放全人类,但是他进行阶级分析时,也不乏阶层分析,关于中间阶层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论述,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散见于他的著作及手稿里。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地给出中间阶层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中间阶层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马克思对中间阶层概念的厘定

马克思在扬弃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综合地创立了阶级阶层理论,整个社会只要存在分工,就会产生阶级阶层,阶层可以存在于阶级内部,也可以存在于与阶级既联系又对立的特殊群体中,几千年的世界民族情况证明了这一点:埃及有等级之分;希腊有自由民和奴隶;中世纪也存在封建主和农奴、行会和等级。马克思认为,实际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不仅仅是由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组成,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这两大对立阶级,社会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分为不同等级,“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1](P272-273)。虽然这些集团有很多共同特征,但是并不能仅以生产资料关系的分析作为划分标准,且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还应该包含其他政治组织、教育程度、生活方式、阶级意识和家庭经济条件交互作用的因素,但是中间阶层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中间阶层是其社会地位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和社会集团,他们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不是统一的整体,因此中间阶层属于社会过渡阶级范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而只是一个社会阶层。

据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9卷中,有83处直接论述到中间阶层,而对中间阶层具体成份的论述则更多。马克思对中间阶层的名称有很多,他在著作中经常使用小资产阶级、中等阶级、中层等级、过渡阶级、中等阶层、中间阶层[2](P1)等名称,但其含义清楚地指出他们是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所有社会集团。

1.资产阶级曾是中间阶层的代表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是封建时代的中间阶层,他们“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1](P274),“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1](28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世纪的农奴形成了初期的市民阶级,从这个城关市民中产生的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他们反对一切封建的和宗法的事物,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典型国家——英国,其中间阶级经过48年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同样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发展典型的国家——法国,其中间阶级也经过了40多年的斗争才接近了自己的胜利,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在他们统治时期,机器开始被大规模地使用到工业上,铁路能够通行、轮船可以广泛使用,资产阶级(中间阶层)创造了过去一切世代不可能创造的生产力,重要的是这些中间阶层破坏了原生态的封建关系,因此,马克思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P274)。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中间阶层除了撕下虚伪的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除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关系外,就不存在任何联系了,这时马克思眼中的这个“进步”的中间阶层在现代代议制国家里逐渐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俨然成为整个社会的上层政治管理者,“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罢了”[1](P274)。当无产阶级和他们分享胜利果实时,他们却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对他们进行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和露骨的剥削,从而能使自己发财。

2.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中间阶层——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为了不被消亡能够生存下来,并且维护自己中间等级的地位,同资产阶级作斗争,他们希望能够回到封建社会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因此,他们一定程度上是反动的,但只有那些转入无产阶级队伍,维护将来利益的中间阶层才是革命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中等阶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层都将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1](P280)同时他也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描述19世纪的法国农民时说,基于“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同并互相敌对”[1](P677),因此,他把农民和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划分到小资产阶级里面,资本的统治为这些中间阶层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使他们生存的社会条件具有利益同一性,但是难以达到大多数的意见一致,他们不可能从事独立的运动,必须结合才会富有首创精神。

3.未来社会中间阶层的组成

伴随着中间阶层的兴起和发展,权力将不再继续掌握在一个特定的特殊集团手中,它连续体现在统治权大部分将掌握在技术——知识中坚集团手里。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肯定会是以知识为基础,技术进步快,更新速度快的结构,即知识爆炸型社会,这种类型社会的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是知识和技术,并且是主要的生产要素。这部分中间阶层主要包括以政府官员、律师、技术工人和科学家等为主导的新中间阶层,他们以专业技术与管理为标准,从事社会劳动管理、司法、科学、艺术和政务创造等活动,并享有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生活的产品,成为为大资产阶级服务的经理阶层和白领阶层,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些阶层也会一直存在下去,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中间阶层时认为的,中间阶层不仅“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1](P297)。

总之,马克思使用的“阶级”不是从阶级属性上,而是从广泛的阶层意义上讲的,是长期以来占有社会特定位置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小工业家、小商贩、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医生、律师、牧师、学生等,并且还把“小资产阶级”,包括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界定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的下层,处在资本与劳动两级之外,既是有产者又是劳动者,社会地位是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所有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制约并缓和着这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对中间阶层特征的总结

马克思认为,中间阶层是“地位介于较大的资本家(商人和工业家)即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之间”[1](P487)的社会集团,尽管马克思眼中的中间阶层比较软弱,让人嗤之以鼻,但是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无人取代,这主要是基于他们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马克思指出如果无产阶级能够把握中间阶层的“度”,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要分析和理解中间阶层的特点,争取教育和团结他们。

1.中间阶层思想极度不稳定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民主党人代表小资产阶级,即体现两个阶级的利益互相削弱的那个过渡阶级,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是站在阶级对抗之上”[1](P617),这足以证明中间阶层的阶级意识不强,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富裕,和资产阶级比较接近;他们的社会存在相当不稳定,接近于无产阶级。中间阶层出现于工业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作为不会着眼于将来的利益,而只追求目前个体经济自由权利的中间阶层,他们“时刻都为最狭小最卑鄙的私人利益牺牲自己的全阶级的利益即政治利益,并且要求自己的代表人物也作同样的牺牲”[1](P662)。他们本身为了自己狭隘的利益不受迫害,因此不会主动攻击任何一个阶级,总是跟在其他阶级的后面,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这也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的。

在一定程度上,中间阶层的利益和王权的利益是一致的。中间阶层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上升到了贵族地位,但是为了能够生存,还要受到贵族和政府的惠顾与支持,否则这些小店主、裁缝、鞋匠、木匠等就会面临破产,坠入到无产阶级甚至会沦为乞丐,因此他们就会在政府面前卑躬屈膝,百依百顺,同资产者联合起来反对农民、工人阶级;但是当他们由于捐税过重或是身上的义务繁重时,就会用尽一切办法和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农业地区的农民走到一起,反对现存政府并夺取政权。与此同时,19世纪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企业主与雇佣工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已经刻不容缓,并且明确提出来消灭无产阶级,政府在贸易方面给了中间阶层更实际的利益,诱骗了中间阶层的信任,站起来反对无产阶级,对农民和工人进行屠杀(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罢工)。随着中间阶层的财富不断增长,他们表现出来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中间阶层得势时,会要求自由民主,并且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从而陷入民主主义的热潮,此时的中间阶层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决定不再忍受封建官僚专制制度对他们的商业事务和工业生产能力的束缚,而且他们感觉到只有工人阶级才能解救他们现在的生活,所以公开地团结工人阶级,然后进行拯救他们自己的革命,不再充当国家奴隶主的腐败阶级。正如马克思在描述巴黎公社时指出,公社不仅仅是代表了法国农民的利益、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了除富有资本家以外的全部中间阶层的利益。

鉴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中间阶层的两面性,中间阶层要么跟随统治阶级,要么跟随工人阶级,不可能也不会独立于两大阶级之外,并且作为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重新组成。

2.中间阶层归属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1](P282),中间阶层在思想上极度不稳定,导致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和反应,然而这些决策可能关系着两大基础阶级的胜败存亡,“中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存在的经济条件而不可能发动一场新的革命;他们只能或者跟着统治阶级走,或者做工人阶级的追随者”[3](P94),反映在行动上就是他们支持工人阶级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或是支持资产阶级打压无产者,他们的态度关系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成败,团结和争取中间阶层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对中间阶层重要作用的具体描述主要体现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法兰西内战》等几篇文章中。资产阶级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掘墓人——无产阶级,因而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资本主义初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自身发展还处在萌芽的状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争取同盟军的加入。事实证明中间阶层是一支重要的同盟军,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这部分人已经完全失去了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立地位,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成员因为竞争而导致破产,最后坠入无产阶级队伍中。马克思说过中间阶层在某种程度上与资产阶级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小资产者发觉自己受到了亏待,它的物质利益受到威胁,而那些应当保证它有可能捍卫这种利益的民主保障,也受到了反革命的危害。因此,它就和工人接近起来”[1](P613)。

三、马克思对中间阶层发展趋势的预判

马克思关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势主要针对他研究中间阶层的早期思想发生了变化,晚年承认中间阶层会不断壮大,整个社会不仅仅是“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P273),而且在这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层,缓解和制约两者的矛盾或冲突,并且这一阶层的内部构成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刷新重组。

1.马克思早期的预判

早期马克思认为,现代大工业的进步,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为发展、扩大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它的势力将会不断缩小甚至消失,或是上升为资产阶级,或是坠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从而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时代的阶级对立简单化,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两大基本对立的阵营:资产阶级阵营和无产阶级阵营。在两大阵营之间还存在一些小工业主、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都是小本经营,没有能力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增加自己的资本。工业革命以后,只有大资本家有能力购买机器办厂经营大工业,导致这部分阶级竞争不过大资本家,最终破产,成为无产者,过着动荡的生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指出,以前的中间等级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1](P280)。这些因为工业进步被统治阶级抛弃的、至少社会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受到威胁的阶层参加了与无产阶级联合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然而马克思却认为这部分阶层参加战争,不是为了将来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眼前的利益不受侵害,保障他们能够继续生存,不被消亡,甚至他们有时试图使历史倒转回到过去,在思想上他们是保守的,很难和无产阶级融合,但是那些从理论上已经认识历史运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却是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社会的未来,他们也将转入无产阶级队伍,也是革命的。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也谈到,“在无产阶级暂时被挤出舞台而资产阶级专政已被正式承认之后,资产阶级社会内的中等阶层,即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就必定要随着他们境况的恶化以及他们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尖锐化而越来越紧密地靠拢无产阶级”[1](P400)。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猛烈的动荡,并由此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生混乱,原来对政府政策听之任之的中间阶层现在对统治阶级产生了一种冷漠和厌倦的情绪,这为无产阶级吸收中间阶层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马克思还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新形成的小资产阶级,也会上升为统治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组成部分。资本的身体里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造成了财富和贫困的两极化,形成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劳动者阶级,现代大工业的进步深入到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抗,一方财富越来越集中,另一方经受贫困和劳动的高度折磨。但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集中推进,在这两个基本对立的阶级之间出现了一部分懦弱并且优柔寡断的小资产阶级——因为特殊的生产条件产生能够独树一帜的资产阶级集团。马克思认为,中间阶层产生的经济基础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中间阶层是与无产者相对抗的有产阶级。工业革命初期,随着农业资本不断加快集中,许多农村小资产阶级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会加快发展步伐,进入城市上升为农业大资本家;同时城市小资产阶级——小企业主、手工业者、独立经营者和小商人等中间阶层,他们没有或有很少雇工,从而集中主要财富力量购买机器、办厂房,进行集约化经营,应对市场变化,并在竞争中获胜,成为富有的资产阶级;还有一部分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产生经理阶层和白领阶层——会计师、律师、医生、非雇佣的作家和记者,他们服务于统治阶层,并对他们进行谄媚,从而成为较富有的阶层。因为机器和蒸汽被大规模的应用到工业中,使中间阶层自身迅速更新,他们的财富和势力都有所增加,同时获得力量和权势,成为理论上的统治阶级。这时,中间阶层与他们的同盟者之间立刻出现冷淡的关系,因为他们努力挤进上层社会拯救了自己,同大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无产阶级,对付人民群众。

中间阶层利益的维护者已经意识到他们介于两大基本对立阵营之间的地位并不稳固,要么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富有,上升为大资产阶级;要么沦为乞丐或坠入无产阶级队伍成为流氓者,最终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不断缩小,甚至消亡。

2.马克思晚期的预判

马克思早期预言,社会结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简单化,中间阶层(小业主、小商贩、小食利者、手工业者等小资产阶级)向两极分化,成为有产者或无产者,最后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阵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性。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他敢于修正自己的思想,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阅历的加深,马克思晚年结合实践修正自己以前的观点,承认了中间阶层会不断扩大。他认为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也即是说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前提下,会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补充部分——中间阶层,而且他们会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断分化,但会持续存在。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实践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阶层分化现象,马克思还预见到未来社会肯定会是以知识为基础,是技术进步快,更新速度快的结构,即知识爆炸型社会,它会与以这种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根本差别。前者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是知识和技术,并且是主要生产要素,而后者却是以知识更新的劳动、资本和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这些大工业时期的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积累的作用愈来愈小,从而退居次要地位。

长期以来中间阶层的行为表现出他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不是依附于封建阶级或资产阶级,就是投靠无产阶级,为他们服务。但分工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大批农民为了生存涌进城市,成为一个有新利益、新思想的城市中间阶层,马克思认为这部分人是“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外,现代大工业还产生了一个站在它们之间的类似中间阶级的东西——小资产阶级”[4](P75)。特别是以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为主的经理阶层和白领阶层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结构,形成了一种由“资产阶级阵营——无产阶级阵营对立”发展到“两阶级对立——中间阶层”的模式。马克思后期称,在某些企业内,出现了资本家、经理和工人,他们之间是一种购买与出卖劳动力以及命令与从命的关系,这极大地缓解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时政府可以使用他们的奸猾伎俩让中间阶层出面为其执行一些愚民政策,从而稳定无产者不再进行革命运动;当无产者准备要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时,就要剥夺对方的进攻能力,这个咽喉就在于中间阶层,一旦取得他们的支持,就会杀死对方,所以政府为了自己上层社会的安定,能够生存下去,允许中间阶层存在于他们和无产阶级之间,以此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正如马克思晚年分析中间阶层时,认为“介于工人为一方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不断增加,中间阶级的大部分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直接依靠收入过活,成了作为社会基础的工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上流社会的安全和力量”[5](P653)。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中,中间阶层被推上权力的顶峰,成为社会的中坚,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拥有无人可以取代的力量,因此他们更加集中、更加活跃地行走在两大阶层之间,降低大资产阶级的势力,同时又要限制无产阶级的行动自由。大批受雇佣的律师、政府官员、技术工人、工程师和科学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从事生产劳动,完成所属的某一种职能,但并不需要亲自动手,可以称之为总体工人的心脏,“社会中坚”的神话就此产生。随着生产过程改组,这种中坚力量的出现并不是要剥夺属于工人阶级的技术和文化,而是从无产阶级中分化出来与之相依赖,成为一个新阶层,他们的作用也不是剥夺者,而是与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同时构成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谈及中间阶层这种心脏地位时说过,虽然过去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政府和工业、商业与农业巨头达成的垄断协议)吸收了部分工人和小资产者,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它是比较地道的,这也给予了中间阶层处于无产者和有产者很高的地位。理论上中间阶层各方面特征是最理想的,代表着整个社会关系的利益追求,但基于中间阶层的弱点,我们说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要是乌托邦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宣扬不断地重复革命,消灭阶级差别,使一切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关系,但是成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之后,他们只会描述现代社会没有阴暗面,并不会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因为心脏是发生震荡最晚的部分,而且它最可能先得到补救,也正是中间阶层过着一种安逸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理论上的胜利而不会去追求真正的革命的胜利,使其成为社会变革中的过渡阶段,缓解社会矛盾,使经济处在一个和谐的胞胎里孕育发展,马克思也说过失去中间阶层会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所以中间阶层是一个过渡阶层,成为连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纽带。

3.“中间阶层”思想的当代启示

纵观历史,可以说马克思晚年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不断扩大的论断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马克思说过他对中间阶层的愿望,就是希望这部分阶层的人数要增加,尽管无产阶级的人数呈一种增长的趋势,但是无产者(有工作的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事实上这揭示了随着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新科技革命的进步,中间阶层的逐渐壮大是必然趋势。中间阶层的出现和逐步扩大,也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只能从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新变化中去说明每个社会成员所占的位置,是客观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间阶层慢慢浮出水面,使我国社会结构面临着一场巨大裂变,社会阶层即将分化与重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重新学习,认真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分析和整理马克思关于中间阶层思想的论著,对审视中国现阶段扩大中间阶层这一重大举措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使我们充分了解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所面临的困境,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为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中间阶层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涂小雨.马克思“中间阶层”思想的当代解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张娅)

葛楠(1985—),女,湖北武汉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经济思想研究。

A8

A

1671-7155(2015)01-0025-05

2014-10-13

猜你喜欢
阶级资产阶级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